第一百二十七章 看问题的角度(三)
书迷正在阅读:末世之一人之下、魅医倾城:逆天宝宝腹黑爹、凌天俊杰、武道独尊、星际编年史之光明与黑暗、秦末风雨、墨客江湖行、完美神豪在都市、武道邪神、苍生仙祖
“父皇,我——” 也许是感觉到父亲的不悦,朱文奎有些害怕,不由得低下头。 “唉!” 朱允炆微微叹了口气,是不是自己要求太高了呢?在后世,他应该只是个刚上初一的学生,正在享受花一样的年华吧!只可惜,如今...... 但是,他是帝国的储君! 想到这里,朱允炆将手中的书翻开到某一页,然后递给儿子:“奎儿,你看过这篇文章吗?” “这篇?” 朱文奎定睛一看,不由得眼前一亮:“看过,儿臣看过,这是方先生的《深虑论》。” “你觉得怎么样?” “挺好的啊。” “好在哪里?” “历代君王惩前代之弊,行救时之策,然终不免于亡。所以先生指出人力有穷,而天道无涯,故君王应当少用智术,应积至诚、用大德而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说到最后,朱文奎不由得意气风发,背诵起文中的词句来。 朱允炆没有说话,只是定定的望着儿子。 “怎么了?父皇?” 朱文奎声音越来越小,最后讪讪道:“儿子说错了吗?” “哈哈,” 朱允炆摇了摇头:“孩子,你真的以为上天会眷恋一姓,不让其灭亡吗?” “这个——” 朱文奎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这个,儿子其实也不是很确定,但方先生乃谦谦君子,应该不至于信口胡说吧!” 看到儿子的样子,朱允炆感觉有些好笑,只好开口道:“呵呵,这篇文章在文采上,是相当不错的,但在因果推理上,则没什么可取之处。” “比如这个,‘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这句话是真的吗?方先生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他调查过这些人的死因吗?如果没有调查过,他就是在胡说八道,以他的身份,不怕误人子弟吗?” “退一万步说,即便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个结论——‘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又是如何得出的你?” “最后就是朕刚才问过的问题了,上天真的会不忍亡一姓、一国吗?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方孝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听到父亲的话,朱文奎有些迷茫了,他霍然发现,自己异常欣赏的文章,竟然有这么多漏洞,而父皇的质疑也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父皇,儿臣,儿臣......” “没关系,”朱允炆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院中盛开的白色绣球花,沉默了一会儿,语气有些沉重的道:“奎儿,方孝孺的文章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那就是——世上没有两全之事,历代圣主贤君能够匡前朝之弊,但一定会产生新弊,我们大明朝也不例外。” “奎儿,你知道吗?如果朕不推行士绅一体纳粮,那么大明必将亡于缙绅之手!” 什么? 父皇幽幽的声音传来,朱文奎的脑袋嗡的一声,他有些不敢相信的站起身来,下意识的望了望周围,发现屋中只有自己父子两人,其他人——即使父皇的心腹刘振也已经被赶到门外去了。 “你是不是不相信啊?” “父皇,我——” “奎儿,你坐下,今天朕和你说两件事情,你要牢记于心。” “第一,在詹事府中,你能学到不少东西,但是你要记住,这些东西只是让你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好臣子,但它并不能告诉你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 “要做一个好皇帝,必须跳出这些书的窠臼,你要学会从更高的层次去俯瞰它,看它们是否对大明朝的长治久安有利,有利则用,无用则弃之。” “你要记住,世间万事万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无非是时间、地点、对象、立场不同罢了。” “比如,唐朝张巡守睢阳,城中绝粮,人相食,到底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