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支教之路 (2)
距离客车尚未到终点站的前几站时,车上的乘客就已经下的只剩零零星星的叶水几人了。因为山矿县实在是太偏了,并且那里地如起名,它的地下蕴含着丰富的煤炭开采资源,在上世纪十年代时这里还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城,但也正是因为过渡开采的原因,现在山矿县留下的这是一亩亩大面积无法种庄稼的土地和一堵堵塌陷的房屋以及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矿洞。 而挣了钱的已经去了外面,留下了无法再使用的土地失去了经济来源的人群,在几十年的变迁后,山矿县也由原来的资源县变成了现在的贫困县。 “车一会只能到县城的汽车站,但距离我们要去的山矿村第一小学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叶水看着窗外不断倒退的风景说道,“所以一会我们需要换乘一趟车还得步行大约几公里的路程。” 随着叶水的话音落下,汽车“吱嘎”一声刹了下来,同时车上胖胖的女售票员冲着叶水几人扯着嗓子喊道“你们到家咧啊,抓点紧下车咧啊。拿好你们那包咧,别挡着后面上车滴人。” 她把大包小包的叶水几人当成了是山矿县的居民,所以眼神里多有几分不屑。 “是啊。”叶水却不以为意,起身笑道“到家了。” 随着几人下车,看着周边的居房和风土,白溪、叶小妹和小明才充分认识到叶水口中所形容的恶劣。 车站就是外地人了解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所以不管在哪个地方总会把车站建设的十分高大上,但矿山县的车站,与其说是车站,但不如说就是圈了一片土地的停车场,地上没有施停车的划线,有的只是一道道固定车车轮碾出的痕迹在表示着这辆车的地盘;也没有站牌,也许是因为这里出去和进来的车辆少的已经不需要用站牌在做提醒,就连售票处,也不过是几间低矮的民房。 叶水和3k还有小十一却没有太多的惊讶,甚至对矿山县的这个汽车站还有几分熟悉和亲切,因为在他们从小生活的桓山县,也有着跟这里一样的风貌。毕竟繁华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繁华,但贫困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贫困。 “别看了,走吧。”叶水拍了拍左顾右盼的白溪的肩膀,他知道像白溪等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当中的人,见过了繁华后再见到出于自己印象之外的事难免会感觉到有些惊讶。 “白大哥肯定是第一到这样的地方来。”小十一对着白溪挤眉弄眼道,在他很小的时候在桓山县的汽车站上讨生活时,也总是能看到外来的人在第一次看到桓山县的第一样子时脸上带着和白溪一样的神色。 “额”白溪点点头,他倒不是觉得这里差,也没有觉得这里穷,只是看到这个车站的场景一下子让他想起了自己在电视上看得年代电视剧,所以他只是感到有些新奇。 但等他步出车站,看到在等着载客的出租车时,他却真正傻眼了。 这些出租车不是汽车,也不是三轮车,而是一辆辆晦暗无光的摩托车。而这些车主也没有像普通的车站那样拉客抢客,而是围城一圈坐在地上下着当地的土棋,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我们要坐这个吗”白溪迟疑了一下,问道。 “不坐这个,难不成你小子想跑着去吗”3k说话的同时已经大步走上前去招呼摩托车车主了。 “好吧。”白溪脸色一苦,他倒不是觉得简陋和不舒服,而是他从来没有这样单人坐在陌生人的身后,哪怕对方也是男人,但还是避免不了一阵难为情。 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叶小妹,但她只是坚定的跟在3k的身后,这个害羞的女孩子从加入sb的第一天起,就有了sb人的坚强。 “你一个大小伙子还不好意思的,人家小妹都没有说什么。”叶水看着一脸难为情的白溪,大笑道“这里的条件就是这样的,有车坐就不错了。上次我们来的时候,都是拖拉机把我们送过去的,条件所限,没关系,我们用不了多久就到了。” “唉,这可是我的初拥啊,一想到马上就要交给一个不认识的摩托车大哥,我的内心就避免不了一阵颤抖。”白溪还是哭丧着脸,但手上的已经自觉的把包裹交给了对他热情招呼的司机大哥。 在司机大哥的帮助下,所有人的包裹都被紧紧的封在摩托车上,看起来愈加像一副举家搬迁的场景了。 “小哥,你们是去矿山村看那些娃子们的吧。”摩托车群的带头大哥是一位看起来四十多的中年汉子,他cao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看着叶水问道。 叶水点点头,笑道“是的。” “那你们可是一群好孩子了。”中年汉子笑笑,接着不住感慨道“山矿村不容易啊,那里生活的孩子们也苦啊。整个村子的壮青年都外出讨生活,留下一帮老人孩子。那你说老人孩子懂啥呀,就知道吃饱不饿,下雨打雷。可孩子不能没有文化呀,那小时候不学文化,就一辈子没文化。没文化,长大了就还得出去打工讨生活,那他们的孩子还得留在村里走老路子。” 叶水点点头,默默的听着,在去年时他是见过山矿村的孩子们面貌的,这也是他坚定了今年来到这里的原因。 中年汉子接过3k递过来的一根烟,道了声谢,狠狠的抽了几大口,接着叹道“那里的孩子也想上学啊,但是没有那条件那,说起来俺在这车站也有不短的年头了,也接送很多像你们这样的有文化愿意来这里帮助的孩子们,可毕竟咱这里的环境不行啊,不说比不了大城市,在那连年的矿井下,地底下都挖空了,树扎根都难,更别说人想扎根了。我是眼看着来一批走一批,走一批又来一批。” 叶水还是点点头,神情里也有几分苦涩,支教支教,可以理解为支援教育,也可以理解为支出时间来教育,在山矿村的这个面貌下,不说一辈子,就算几个月,也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待在那里,因为支教生活对他们或许只有一丝新奇,但绝没有诱惑。大家都是带着一种“这是我年轻时候的一份经历”的心态来到,并且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耐得了外面的灯红酒绿,愿意过一辈子默默无闻的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