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意外的驱逐
征兵司的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受小冰河的气候的影响,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导致粮食的产量骤减,尤其是北方,本来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很低,天灾一来,大片的土地颗粒无收,别说普通的农民和佃户了,连一些资产较小的小地主都破产了。 南方的虽然粮食产量也在下降,但是南方的气候本身就比北方更加适合粮食的生长,亩产可以达到三石,即便是受天气的影响,亩产两石还是问题不大。 如果朝廷办事得力的话,完全可以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来赈灾,虽然这样不能彻底根除北方农民的粮食危机,但是至少能够让农民看到希望。 可惜的是,崇祯的朝廷不但没有能力赈灾,还把每年七八百万两的辽饷摊到了农民身上,而南方的土地基本上被地主豪绅以及士子商人所兼并,农民沦为他们的佃户以及家奴。 南方士子当官的占了朝廷官员的六成以上,大名鼎鼎的东林党更是南方官员派系的代表,朝廷要往他们那边征税,他们当然不同意了,所以的众多南方出身官员极力促成朝廷向北方的农民加税,于是多大数百万两的辽饷大多数分摊到为了北方数千万农民的身上,本就举步维艰的北方农民又被朝廷来了一个雪上加霜。 这也是为什么北方农民起义越剿越多的原因,除非崇祯皇帝将北方这数千万农民全部杀光了,否则活不下去的农民还会源源不断地加入到起义的队伍。 山东可是正宗的北方省份,同样是有大批的农民处于生死线上,所以当征兵司开出每月二两银子的军饷,并且包吃包住的待遇之后,影从者众多,短短十天的功夫,征兵处就招收了两千新兵,而且都是年龄在三十岁以下,二十岁以上的。 方云以前成立护卫队的时候,虽然是连十六岁的都要,但是那个时候是没有办法,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少,如今征兵司可是面向登莱府四五县征兵,这些地方的人口加起来可是超过百万,适合的兵源的壮丁也有二三十万人,可以供方云选择的机会当然多了。 所以方云才将年龄提到了二十岁以上,当然征兵的主要对象还是针对农民子弟,农民虽然不识字,但同样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训练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二十岁以上的男子,在明朝基本都已经成家了,一但有人当了逃兵,他的家人就会遭受惩罚,同样如果士兵立了大功,也能光宗耀祖,将士兵和他们的家人联系起来,这样便于方云掌控。 另外不识字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军中本来就有扫盲班,只是现在部队规模大了,方云也不再强制士兵自己去读书认字了,学不学全由士兵自己决定。 当然如果不认字的话,最多只能干到什长的位置,方云暂时还没有搞士官制度的想法,军队里面除了军官就是士兵,所以如果士兵想要升官,认字是最低的要求,这也是变相逼着士兵去学习了,毕竟不想当军官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所以前几批新兵大部分多多少少都认了一段时间的字,虽然他们来当兵的理由是五花八门的,不过既然已经到了军队,就没有谁不想往上爬。 而且也只有在新兵阶段,他们才有时间去读书认字,等下放到了部队,就没有哪个时间也没有学习的条件了,那时学不学习才真正是全看士兵自己的自觉程度了。 本来按照征兵司的征兵速度,大概还需要十天的功夫,就能完成这次征兵的任务了。 可是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在征兵司工作队工作的第十一个日头里,突然遭到了各县的驱赶。 尤其是派往文登县的那个工作队,还遭到了数十个县兵的围殴,征兵工作组只有不到十人,其中有战斗力的只有破虏军的几个军官,寡不敌众之下,每个征兵司人回来的时候都是一副鼻青脸肿的模样,破虏军几个军官更惨,因为他们是反抗的主力,所以基本上都被打的骨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