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大动干戈
摆平了李筠叛乱之后,老赵率领部队凯旋而归,敲锣打鼓,招摇过市,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这事儿。很快朝廷大胜李筠所部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果不其然,在得知消息之后,曾经感怀后周恩德,在朝廷与李筠所部激战期间,试图浑水摸鱼的成德军节度使郭崇态度也来了个三百六十度转变,他不仅严厉痛斥李筠的不忠行为,还亲自入朝表示归顺新朝廷。 另外一位是镇守河北正定的保义军袁彦,他与老赵曾经都是后周将领。巧合的是二人还一同被任命为节度使,而袁彦自恃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比赵匡胤略高一筹,与老赵的关系也不大好,老赵也对这哥们特别照顾,在决定讨伐李筠的时候,为了防止袁彦跟着瞎掺和,老赵特地委派自己的特使潘美前去监军。 袁彦虽说是个粗人,但他也懂得见风使舵,待价而沽的道理,因而他以为朝廷委派特使来一则是表示对自己的重视,二则是来给自己讨论安抚条件的。只不过宋军一路所向披靡,没用多久便解决了气势汹汹的李筠,而潘美这时候带来的也只有两个消息:一个是李筠投火自焚,一个是自觉入朝拜见。袁彦知道如意算盘这下落了空,也赶紧趁机讨好老赵,表示保义军随时听候朝廷差遣。 敲山震虎初见成效。 看着国内军事形势的逐步好转,老赵心情也颇为舒坦。 好日子总是不会太长久,就在同年的九月,扬州传来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反宋的消息,老赵对李重进一直都加以提防,现在李重进公开发对自己,除了出兵平叛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正如前面所说,李筠叛乱刚被平顶,各方节度使也都投诚的投诚,观望的观望,大家都达成了“低调行事”的默契,也不敢再明目张胆的与老赵为敌。 不过,李重进是个例外,原因何在? 上面有人。 李重进的身份按照现在来划分,应该属于典型的腹黑男,他的母亲是后周太祖郭威的meimei,这样一来他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皇室成员,身价一下子涨了不少。因为自己母亲这层关系,外加李重进本身也是很有实力,所以在后周太祖时期混得是如鱼得水,先后担任泗州刺史、侍卫司马军都军头、殿前都指挥使等等重要职务,李重进在后周朝廷内的声望也与日俱增,以至于后周太祖去世之前,为杜绝李重进对自己养子政权有所威胁,特意的将二人带到百官面前,在众人的见证下,李重进叩拜柴荣,敲定了君臣之礼。 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对李重进更加赏识,李重进也誓死忠于后周,直到宋太祖改建大宋前夕,李重进已经官至侍卫司亲军指挥使,调往扬州兼任淮南节度使。 结合老赵发家历史对比来看,无论是从出身,还是日后的升迁,或者在后周朝廷的威望,李重进都甩了老赵两车切糕。 老赵也明白这一点,李重进这个人迟早都将是自己的行头大患,必须早作打算,所以老赵在兵变登基之后,也没有忘记这位兄弟,他让正在北巡的发小韩令坤取代了李重进的位置,变相的对李重进下刀。 有时候人长得太帅,或者能力太高不是一件好事,那样容易遭人嫉妒,严重的还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而李重进就是这么一个倒霉的人,他本来就是一老实本分的将军,虽说过往与老赵不算亲近,但如今老赵夺得了江山,自己只能认命,在老赵登基之后,他就向朝廷申请准备入朝拜见新皇帝。 只不过老赵心里存在诸多顾忌,你一个后周重臣,在后周禁军里耕耘了这么些年,早已经是根深蒂固,你丫现在吵着回来要见我,万一让你和你的老部下碰上了,那还了得。 老赵很果断的拒绝了李重进的请求,虽然也巧妙的回信,甚至还赐给李重进免死铁券以此安慰李重进。 想想看,李重进本来就很怀疑朝廷对他的态度,现在到好了,免死铁券都送上门来了,这是不是在暗示这样的信息,我老赵感念旧情,即便你现在犯上作乱,我也不会追究你滴,你尽管起兵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