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全面新政
曾经隔岸观火的各方节度使归顺了,一直拥兵自重的禁军首领也被下放了,自己曾经的患难兄弟也打发到了乡下。禁军不但被一分为三,领导也全部换成了菜鸟,按理说老赵这会儿应该轻松许多,至少可以告别此前寝室难安的生活,但老赵是一个极具野心和创造力的政治高手,他的胃口很大,根据他的设想,整个大宋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各方面的权利都要绝对掌握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之所以有这样近乎疯狂的集权嗜好并不是老赵不愿意相信其他人的能力,相反他十分懂得用人策略,然而对于关乎江山社稷的重要领域老赵还是倾向于自己的判断,所以唯有实现绝对的集权,才能正确的让赵氏王朝这艘大船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航行。 老赵把自己当成了杰克船长,只不过,他没有杰克那么放任不羁,他需要一步步精确设计,来达到最终的目的,这也许就是老赵开启全面革新的动机所在。 其实老赵心里面一直担忧着一件事儿,那就是地方节度使势力问题,这也是个要命的问题,地方节度使的权利过大,总揽地方的各项大权,这样对朝廷来说迟早都是致命的隐患。适逢这时候禁军正在进行改造,老赵单独设立全新的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拥有禁军的统兵权,这就意味着禁军三支的首长只有领兵cao练打仗的权利,却不能调动兵马,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二者相互牵制的局面;为了最大限度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老赵先是想了一招,找人订立精英的兵样,兵样就相当于现在的上等样品,比如身高多少,体重如何,健康状况怎样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制定好兵样以后,老赵就派人将用木头做的兵样送到各地,让地方的节度使按照这个标准挑选士兵送到禁军,这样一来大大的削弱了地方部队的军事实力,禁军和厢军(地方部队)由此拉开了距离; 仅仅是从兵丁上削减还不够,老赵趁热打铁,任用在中央担任官职的大臣到地方做县官,分割了节度使在地方上的行政权力,以前大小事宜都要经过节度使的点头应许,甚至节度使可以自行任命辖区内的官员,权力一时无二,老赵此举正是冲着地方节度使毫无节制的滥用行政权而来。地方节度使不是傻瓜,他们也知道皇上用意何在,但知道了也只是干着急,现在天下大势基本已定,朝廷数项措施并举齐下,地方节度使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自认倒霉心甘情愿全盘接受。 为了防止将领和官员们在一个地方做官做得太久,形成自己的小派系,老赵专门实施了全新的三年一换政策,也就是以三年为期限,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不同防区之间的官员将领进行互换,这样一来没等大伙混个熟脸,当官的又换了新面孔,从而预防幕僚门徒的出现。不得不说这一招很绝,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官场都离不开人脉关系,而关系也是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的,如果一方官员在自己的地盘待的时间过长,这无疑给不良人脉关系的滋长提供了温床,老赵棋高一着,直截了当的将迂腐势头势头扼杀在摇篮里,让那些有试图以权谋私的投机者叫苦不迭。 此外,老赵为了遏制地方节度使克扣地税,妄自乱摊派,特地设置了通判和转运使,新设置的官职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要从根源出发,来个釜底抽薪,彻底架空地方节度使的势力,几年实施下来,节度使彻底沦为光杆司令,手下全部清一色的老弱病残,银根也被牢牢控制,就算是想揭竿而起,重演当年的兵变也是有心无力。 诸如此类的手段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老赵骨子里其实是个很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之所以采取这一系列针对节度使的制裁措施,本质还是担心地方割据势力有朝一日翅膀长硬了,胆子也就容易跟着变大,一旦出现可趁之机,这帮人就有可能不听他使唤,而到时候老赵手里的禁军肯定不足以抵挡地方浩荡的军队,那么后果就很严重了。 在对节度使下手之前,老赵曾向自己的谋臣赵普求教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的方法,赵普给出了十二字方针: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回顾赵匡胤此前的种种举措,不难看出他正是照着这个方针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