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回落魄进士
公元973年,长江边上,一位渔夫打扮的男人从山上的寺庙中走出,只见他一手拿着一捆绳索,一边谨慎的拨了拨自己的大斗笠踱步来到江边。来人放下手中的绳索,朝着对岸眺望了一阵,这才慢条细理的忙活开来:他先是将绳索一头捆在江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反复拉扯了几次,在确定已经捆绑牢固后,他便将剩下的绳索扔进了停泊在旁边的小船中。他警觉的四下张望,在确认周围没人之后,这才纵身跳进小船。 男人一边划动船槔,一边将船中剩余的绳子放入水中,就这样小船缓缓的划到了对岸,上岸后,此人用力将绳子绷紧,霎那间,江面上便升起一根绳索,宛如蛟龙出水一般醒目,男人仔细的做了记号,然后又将小船划了回来。 紧接着他又在江边重新选择了一个点,继续重复着上面的动作。 很明显,这个男人不是打渔的,这两个月来他一直在这附近活动,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没人清楚他这是在干嘛。 这个地方叫做采石,南宋时期改名叫做采石矶,从名字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地方是专门用来开采石料的,相当于现在的采石场,这里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石头比较多。 忙碌在采石矶的男人叫樊若冰,户籍南唐,身份落魄进士。此人是一个十分悲催的有志青年,跟其他有抱负的年轻人一样,樊若冰也希望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将来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从而一展自己的才能为南唐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实说,樊若冰的想法很好,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且樊若冰本人确实也有几分才干,要是运气再好一点考个好功名,飞黄腾达那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只不过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樊若冰连续五次参加考试,借以失败告终,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樊若冰最后一点信心也被消磨殆尽。 正如大家了解的那样,古代的文人,又特别是那些怀才不遇,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大才子,他们面对这样的境况,大多数都会选择妥协和放弃,最多也就是借酒消愁,写点隐喻的诗词而已。 毕竟,在读书人看来,拿笔杆子的,怎么也斗不过枪杆子。 樊若冰却是其中的一个例外,在几次考试失利后,他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反省,将这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南唐政府,他认为南唐政府高官腐败无能,毫无识才的眼光,而当朝皇帝也废弃政事,整日沉迷于诗词歌赋以及佛学研究之中,总总迹象表明南唐政府已经危机四伏,如同一艘破败不堪的大船,只要稍微遇到一点大浪,必将是船毁人亡的结局。 樊若冰看得如此透彻,也让他坚定了另寻高就的决心,他纵观中原大地靠得住且势头正猛的也就剩下大宋。 樊若冰仔细分析了大宋近年来的扩张举措,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掺杂的危险信号——下一个目标,南唐。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就投靠大宋吧,就这么定了。 选择好了下一个去处,樊若冰决定给老板一个见面礼,这也算是礼尚往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