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回北京北京(1)
对于历史我一直抱着虔诚的态度与它对话,在不违背历史规则的前提下,加上我个人对具体情景的设想,这些设想不能改变历史结果,只能是对史料盲区进行修饰性的补充而已。从始至终,我始终都认为历史是厚重的,也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只不过是这众多追随者之一,这种对话就好比平时跟我老爹通话,不管前一刻我的情绪怎样跌宕起伏,在接电话的那一刻,我都必须恢复到最认真的路子上,我始终认为两个男人的对话不应该太过于儿戏,换而言之,我对待历史就跟对待我老爹一样,虔诚,尊重,和亲近。 正因为基于上面的因素考虑,我不会去妄加猜测老赵消失的那一夜,他到底和老和尚说了些什么,我也不想去抱着小人的心态去揣摩消失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否就是老赵本人,我想很多事情不用全部扒拉干净,留给大家去想象或许更加有趣,因为我坚信喜欢历史的人,大都是思想独立,看法独到的睿智之人。 这不是给各位拉近距离,因为网络太浮夸,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之于历史,这类人更加罕见。 当然,有一点可以很确定,消失事件发生后,老赵与侄子赵德昭的关系开始变得很微妙,这种特殊的变化,难以言说,就好比,那句话说的那般,站在你身边的,每天都对着你微笑的人,或许你并不真正了解过。 小赵此时的心情即是如此,对于自己三叔,小赵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是自家人,陌生的是,除了自家人这个身份,其他的小赵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这件事只是北伐正途中小小的插曲,在这段时间内还不会酝酿出其他的情节,老赵只是在心里记住了这件事儿,他现在更重要的目标是北京。 六月末,天气炎热,老赵率领部队来到北京的北大门昌平区,当时昌平的驻军正是此前从沙河败退后撤回来的那支部队,守将便是前面提到的南院大王萧托古,南院大王这名头可真不是盖的,它是辽国北面官体系中掌握军权的高级将领,相当于国防部长级别,所以能坐上这把交椅,说明萧托古同志还是很有实力的。 老赵达到昌平外围后,没有马上发动攻击,因为他脑子里已经想好了如何攻打北京,北京很大,老赵的设想是以北大门为切入点,让所有部队从这个点渗透进去,然后分散开来,在里面逐渐形成一个封闭的包围圈,然后再逐步清除包围圈中的有生力量,逐步朝中心,直到最后到达北京的核心,收网行动结束。 从老赵的进攻路线来看,还是老一套,围点打歼灭战,在不断消耗中,磨灭敌人的斗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我大中华历代军事将领总结出来的传统打法,与苏联人强调化整为零人人为战的思维不同的是,围城打援更注重以多胜少的理念,用碾压似的攻势围住核心,再配以精锐部队拦住外援,斩头去尾。 这种战术思维由来已久,在大宋成立后一系列的战争中,只要涉及到攻城战役,基本上都会用到这招,所以围点战术,是老赵家钟爱的战法。 战法经过多次实战检验,它的实用性毋庸置疑,理念也始终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战术这东西具有很强的形式多变性,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情况要具体分析,进行及时的调整兵力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果。 老赵并非纸上谈兵之辈,他很清楚北京与其他城池不同,北京地盘大,而且腹地纵深绵长,想要实现完美包围,就必须的加大兵力投入,提升部队在街头巷尾的渗透力,诚如打渔一样,网眼越小分布越密集,捕到大鱼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有了这些盘算,老赵在对北京发动正式合围进攻前,他对手底下所有参战部队进行了详细的分配。 具体是这样的,刘遇、孟玄喆、宋偓、崔彦进等人分别率领一支部队以昌平为切入口,分开向北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渗透进去,然后沿着直线朝核心区域推进,其余少数部队留在外围负责应对辽国援军。 安排战略进攻任务,老赵还不忘强调道此次进攻北京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同志们,北京近在咫尺,现在轮到我大宋向契丹人展现实力的时候,别的话我也不想多说,只希望诸位能够尽心尽力,我只能是大体上安排任务,落到实处还得依靠各位的军事素养来判断战场局势,所以,老赵在此拜托各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