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死太监说话真难听
宣读完圣旨之后,刘公公看着吴三桂似乎愣在那里,便出声提醒道:“总兵大人,总兵大人?” 吴三桂这才反应过来,连忙站起身,双手接过圣旨。 他恢复平静,客气的对刘公公道:“刘公公,此番旅途劳累,末将已经为你安排好歇息的地方……” 刘公公则是摆摆手说道:“咱家是否能歇息,还得看吴总兵的意思。” 吴三桂微微一愣,追问道:“不知刘公公此话何意?” 刘公公振了振嗓子,沉声道:“陛下让咱家亲自问一问吴总兵,关宁军是战,还是退。” 吴三桂神色一正,毫不犹豫的道:“关宁军上下对陛下,对大明赤胆忠心,自然是战。” 刘公公点点头,继续追问道:“如何战?还如今日这般,三倍于敌,却无法退敌?” “这区区五千建虏,勇卫营不须千人,不消半日即可退之。” “陛下权衡,国库空虚,关宁军战力不佳,却所耗甚大。” “若退回山海关,或可将这些粮饷拨于勇卫营,勇卫营上下必然更加用命。” 听到这些话,不光是吴三桂,关宁军其他将领无不心中大怒。 这不但是贬损关宁军,还要从关宁军嘴里虎口夺食啊。 吴三桂的面上没有看出有任何的不快,他只是平静的回应道:“建虏未退,关宁军怎能退避?刘公公多虑了。” “刘公公想必身心乏累,先去稍歇片刻,待末将与众将商讨退敌之策,再禀告公公。” 刘公公却是没有要离开的意思,继续道:“咱家来时,建虏已被勇卫营吓破胆,连大营都不要了?连夜拔营而走。” “咱家不懂军略便深知此乃破敌良机?不知关宁军还有何疑虑?” 吴三桂沉声道:“并非疑虑,只是此乃军国大事?并非儿戏?自然需要商讨准备一番。” 刘公公轻笑道:“幸勇卫营不会如此,否则今日哪会有如此战绩。关宁军瞻前顾后?贻误战机,咱家认为还是自回山海关为妙?免得拖了勇卫营后腿。” 刘公公这话就非常不客气了?这显然不是崇祯让他说的,而是他自己的心里话。 关宁军一干将领早就忍受不住,此刻哪里还能沉默,副将杨坤脸色难看的斥责道: “一口一个勇卫营?既然勇卫营如此善战?何须我关宁军出战,勇卫营自去灭了建虏即可。” 刘公公似乎正等着这句话,听到杨坤所说,连忙接话道: “勇卫营正有此意,虽然鏖战一日?全军疲累,但为了能给陛下分忧?勇卫营上下依然向陛下请战,不破建虏绝不停战。” “然陛下心念勇卫营全体将士身心俱疲?不忍其苦,才有咱家此行。” “若关宁军忠勇可及勇卫营十之一二?陛下何须如此烦忧。” “关宁军若战意不坚?尽早退去?或可让陛下不作他想,勇卫营也能全心对敌。” 这死太监说话真难听,将关宁军贬得一文不值,还一个劲的要赶关宁军走人。 参将胡守亮连忙插话道:“关宁军为大明征战十余载,到刘公公口中却如此不堪,这岂非是在质疑朝廷无能。” 这是要用大棒敲他刘公公了,刘公公也是能言善辨之辈,并未被吓到,他只是嗤笑一声道: “不是朝廷无能,而是关宁军变了,关宁军已经不是曾经的关宁军了。” “曾经的关宁军是陛下的关宁军,是大明的关宁军,如今的关宁军,却不知姓甚名谁……” “你……”这话就说得比较严重了,可以说是大逆不道,杨坤、胡守亮等人心头大骇的同时,皆怒目而视。 看到这些人面色不善,刘公公也被吓了一跳,不会真的向咱家动手吧。 吴三桂见气氛不对,适时的出声道:“关宁军自然姓朱,效忠于大明,陛下知晓,刘公公还请慎言。” 刘公公没再多言,该说的话,他都说了。 吴三桂也不会和这样一个太监斗气,他的眼界没这么低,刚才在他们吵闹间,他想了很多。 可以说,仅仅相隔半年时间,自己这皇帝对自己的态度真的是天差地别啊。 半年前阿巴泰肆虐京畿的时候,他吴三桂更加磨蹭,都没和建虏照面,自己这皇帝还不是得客客气气的。 不但在武英殿设宴款待,还赐予了尚方宝剑,而当时都没有听闻过沈浪和这支勇卫营。 如今,一道圣旨就将关宁军贬得一无是处,反而处处抬高勇卫营。 真是有了沈浪,就忘了他吴三桂啊,自己这皇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新厌旧啊。 可话又说回来,抛开这些感情因素,这段时间沈浪和勇卫营的表现,确实可以用战功彪炳来形容。 今天勇卫营与建虏鏖战一天,其实是分成了多次大战,而勇卫营每战必胜。 若再算上前阵子的战果,那勇卫营的战果就比较可怕了。 更可怕的是,到现在自身的伤亡还不大,粗步估计,勇卫营的总计伤亡应该不超过一千,甚至更少。 这说明勇卫营不是因为某一次运气好,或者某一次战术运用得当才取胜。 而是真正的能战之军,不输于大明历史上的任何一支精锐之军。 战果之辉煌更是大明与建虏作战以来之最,远远超过任何一次大明对建虏的胜利。 而且,这勇卫营还非常用命,真的是从早打到晚,毫不停歇。 想到此,吴三桂也有些汗颜,确实比关宁军强多了。 不由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抱负,效忠大明,建功立业。 但是这个念头也只是一闪而逝,年轻时的幼稚想法早被狗叼走了,现在他吴三桂的个人前途才排第一,首先要为自己建功立业。 不过吴三桂有一点想不通,这般强大的一支军队,怎就会突然冒了出来呢? 周遇吉他自然认识,出身勇卫营。 去年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周遇吉在杨柳青以少胜多打败过建虏,但自身的伤亡和战果完全无法与今天同日而语。 仅仅相隔一年,主将换成了沈浪,招募了一些新兵扩充了兵力,战斗力却是得到了质的飞跃,太不可思议了。 当然,吴三桂知道和勇卫营全军配备新式火枪有一些关系,但绝对不仅仅是这个。 若是换一支军队,可能这些火枪早就成了建虏的战利品了。 “沈浪啊沈浪。”吴三桂觉得这个问题最终焦点还是在这个人身上,因为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是从这个人的出现才开始的。 这一次次的胜利,也是此人在指挥,要说和这沈浪没有关系,那是不可能的。 之前,吴三桂还以为沈浪能够成为勇卫营主将,是因为陛下被王承恩和沈浪蒙骗,毕竟陛下犯这种糊涂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可这次,用人还是挺准的,这沈浪确实有大才,也愿用命,以后要多留意此人了。 从圣旨的内容,以及陛下对此人的器重程度来看,此人和勇卫营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可能已经超过了他吴三桂和关宁军了。 可这沈浪才出现多久?半年时间就超过了他吴三桂十多年的努力。 虽说他吴三桂也认可沈浪的能力,但却不认可陛下对沈浪这般器重。 一个资历如此浅的新人,再有能耐,怎能爬到我们这些老臣老将的头上? 我们这陛下也真是的,喜新厌旧,丝毫不顾忌我们这些老臣老将的感受。 有人说我吴三桂没有年轻时的抱负,失了锐气。 你再看看这沈浪,就是年轻时的吴三桂,他迟早也会变成现在的吴三桂。 这是大明的原因,不是我吴三桂的原因。 如那左良玉,年轻时还不是意气风发,敢打敢战,为朝廷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现在呢? 还有那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甚至都直接投了鞑子。 所以这一切,不是我吴三桂得原因,而是大明的原因。 陛下你今天痛斥我吴三桂,以后就会痛斥这沈浪,咱们走着瞧。 可以说,吴三桂对这圣旨是很不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