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风雨四百年在线阅读 -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节乱世童年(二)

    章夫人去世,诸葛家塌了半边天。问题这么严重,我们得先说说诸葛亮的爹娘,是怎么成为情投意合、相敬如宾的一对好夫妻的。

    诸葛珪和章夫人都是怎样的人?令人想起一首古曲:

    “妾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

    诸葛珪和他的妻子章氏夫人也是住在一条大河的两头。不过他(她)们那年头,已经不同于《关关雎鸠》那时代了,不能看见采荇(xing3)菜的美女,凑上去就愣跟人家搭讪。东汉时代早已是孔孟之道当家,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如果遇上开明的父母,还是会在拍板前,征求一下当事人的意见。再好一点,遇上娇娇女撒娇,或是前景看好的小帅哥,去求求父母,也会有如意婚姻的。

    连、系章夫人和诸葛珪的那条河,就是横贯山东的大汶河。此河发源于沂源县旋崮山,自东向西流入东平湖,出湖向西北,汇入黄河。它有一条支流,叫做柴汶河,发源于沂源县牛栏山,从东南向西北汇入大汶河。两河交汇点的北岸,有一个聚落叫做大汶口镇,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考古发现,早在6400年前,就有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看来那时候,此地就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大约在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诸葛珪3岁,举孝廉,辟为泰山郡梁甫县尉。县尉不是县委书记,而是梁甫县的公安局长。

    梁甫县古代也写成梁父县。据考证,梁甫县治就在如今的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诸葛珪的老家琅邪国阳都县,就是现在的沂南县南砖埠乡黄疃(tuan3)村。两地虽然相距不远,但是泰山郡属于兖州管辖,琅邪国却属于徐州管辖。(大家记住,正史和《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都说诸葛亮好为《梁甫吟》,这就是根了。其中细节今后再说。)从梁甫县,沿柴汶河北上,来到两河交汇的大汶口,沿着大汶河再向西,挨着东平湖的地域属于兖州部的东平郡。东平郡接山乡有个鄣(zhang1)城村,这里是章姓的发祥地。诸葛珪荣任梁甫县尉这一年,鄣城村有位姑娘章俊俊,年方十八,风华正茂、待字闺中,聪明贤惠,知书达理,乡里有名。正巧梁甫县有一位大名人羊陟(zhi3),他的家族七世高官,而且属于清流名士一派,人缘极好,素来与诸葛家走近,一日善心大发,做了月老,牵线诸葛家和章家,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正是这位羊陟,交友广泛,善结学者名流,他和刘表、王粲、南阳的黄家、蔡家、蒯家多有来往,这就为后来的诸葛玄、诸葛亮去到荆州发展,打下了基础。

    要说章家,她们祖上也不是寻常百姓。鄣城这地方,原本是一个姜姓封国的都城。那是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把大功臣姜尚封到山东,建立了齐国。姜尚六世孙姜虎又被当时的齐王封到鄣城地区,建立鄣国。到了齐桓公姜小白时候,这位春秋第一霸和诸位远房亲戚热乎劲凉快了,干脆把他们灭掉,统一齐国。时任鄣国君主的鄣胡公姜祥被杀,他的弟弟姜韅(xian3)更名改姓,把鄣字去耳旁,改性章。很多章姓人家播迁散落到南方各地。所以,如今天下章姓同胞认祖归宗,还得说这鄣城村是您老的发祥地。

    到了秦朝,江西南昌一带的章姓出了一位名人,就是能征惯战的将军章邯,章姓人家于是大量集结到那里,秦始皇把那里命名为豫章郡。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人民反抗暴政,纷纷响应。其中项羽的军队特能打仗,原本所向披靡的章邯居然不是他的对手。自从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后,章邯屡战屡败。最后打到东平鄣城一带,再次大败。朝里正是混蛋秦二世和jian宦赵高掌权,不但不派兵增援,反而图谋加害于他,万般无奈,章邯只好投降了项羽。章邯的随军亲属再次散居到章姓的发源地鄣城。诸葛亮的妈咪章氏夫人一族,大概就是这一批人家之一。

    诸葛氏家族也跟章氏家族有着相同的遭遇,他家的历史我们下节再讲,这里只说这是她(他)们婚后和美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加强诸葛珪夫妇和美的因素,就是儒学思想。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虽然不喜儒生,但是作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他深知“能从马上得天下,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所以从惠帝、文帝到武帝,都崇尚儒学。尤其是,穷追匈奴五千里的汉武帝,虽然武功(劳)盖世,恰恰是他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不但血统上承继着刘邦的血脉,而且他从来没把自己建立的皇朝看作是新的一个,而是刘邦政权的的恢复和继承。刘秀的庙号“始祖”,而不是‘高祖、太祖’,这说明刘秀政权和刘邦政权是连续的,期间出现的新莽不过是一次被平定的叛乱而已。西汉、东汉的叫法,那是后世史家发明的。

    有鉴于此,东汉政权一直大力提倡儒学,诸葛珪夫妇深受影响。诸葛珪幼年所受教育,就是在曲阜孔氏乡学进行的。这一切也传承和影响了诸葛亮。后来诸葛亮的政治生涯中,正直廉洁,忠于事业,善待部下和庶民,都是和这分不开的。而曹cao、司马懿的思想中虽有儒学成分,但是掺杂了更多法家的暴力、纵横家的诡诈。

    根据历史资料,查找和诸葛珪生活时间、地域有关系的历史人物,我们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测。

    公元168年,章氏夫人嫁过来后,享受了三年的二人甜蜜。丈夫担任梁甫县尉,这是个官秩三百石的小官,收入不丰,但是应付一家生活消费还是可以的。

    我们推测:

    171年,长女诸葛英出生;

    174年,长子诸葛瑾出生;

    176年,二小姐诸葛华出生;

    181年,仲子诸葛亮出生;

    184年,幼子诸葛均出生。

    这样的排序,能跟所有史书的记载合上辙。

    古代讲究人丁兴旺,五个孩子接连来到世上,而且个个成活,身体健康,有男有女,搭配合理,mama功不可没。但是,家庭经济负担无疑大大加重。

    梁甫县尉只是一个享秩三百石的小官,每月工资是:五铢钱两千枚(一枚五铢钱叫一文,一千文叫一吊,两千枚五铢钱也就是两吊),粟米三百八十四斤(已折算成今日的市斤,也就是每斤五百克)。粟米可能是小米或大米,那时候山东已有谷子、稻子、豆子、麦子等农作物。诸葛家当时至少有十口人吃饭:诸葛珪、章夫人、小弟兄姊妹五人,还有章夫人的远房从妹,诸葛家原来的管家及长工。这点粮食勉强够全家填饱肚子。农忙时节还得雇佣不少短工,长工、短工胃口肯定更大呢!

    诸葛家只能靠另外的收入。

    朝廷规定,每户人家可以分得土地。男丁每人可分耕地七十亩,女丁三十亩。十五岁以上叫做成丁。可见诸葛家只能分得一百亩地(一顷),其中三十亩叫做‘课田’,还要缴税,税率三十分之一。后来增加到十分之一,更邪乎时候五五平半分!再后来,不管课田、永业田,每一顷地要缴纳两吊钱的附加税。

    当时农业技术落后,单产很低,正常年景,每亩地平均可收五十来斤粟米(现代市斤),吃饭糊口,勉强可以。其他费用,尚无着落。碰上灾荒战乱,农田减收,那就更不好说了。

    后来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陇亩,也是早有经验的。

    诸葛珪身为县尉,他手下的很多小吏、衙役需要他自己掏钱养活,还有官场和亲戚朋友间的必须往来,那些花销,就更恼人了!他的胞弟诸葛玄,大约小他五岁,和嫂嫂章氏同岁。先是游学在外,嫂嫂过门后,小叔子便到荆州去自谋出路。哥哥无论如何也要给他一些费用。这要靠他那每月两吊现金去对付。别忘了还有他自家的柴禾、油、盐、酱、醋、茶、衣服、女士们的化妆品

    朝廷里的高官,有得是皇帝经常奖赏;有爵位的王、公、侯爷们,有自己的采邑,百顷千顷的土地收入,全都纳入他们的怀抱,自然他们不会发愁。就这样,还无法禁止他们的贪污腐化、霸占民田。

    公元168年,正是汉灵帝登基的第一年,东汉政权已经腐朽无比,更兼天公不作美:水灾、旱灾、蝗灾、地震、海啸、大瘟疫,前后几年连续不断。《后汉书灵帝纪》里,记载了人吃人、丈夫吃妻子、妻子吃丈夫的悲惨事件。

    新皇帝只有十二岁,掌权的大臣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让自己有个喘口气的时间,最初七八个月的时间里,实行了比较清平的政策,一批像诸葛珪这样的清流学士进入了基层到中层的官吏行列。不久,外戚和宦官又开始新一轮的争权斗争,许多下级官员成了他们斗争的陪葬品。在这种天灾**交织之下,庶民百姓苦不堪言,各地不断发生民变起义。

    直到中平元年(184年),终于酿成大祸。二月间,黄巾起义开始了。巨鹿人张角,以太平道集合信徒,大都是贫苦农民,一个月内发动起百万大军,头裹黄巾,黄遍中原。从河北、河南、江淮,直到山东。东汉政权岌岌可危。

    这时候,东汉朝廷才慌了手脚,什么宦官、外戚、后妃也顾不上明争暗斗了,一起对外吧。灵帝已经二十七岁,虽然废物,但毕竟不是生理上的白痴。他提出废除党锢,解禁清流大臣学人,重新启用他们,借此稳定政局。这次皇帝一‘诏曰’,宦官、外戚、太后、重臣都说“陛下英明,就这么办吧!”。

    消息传到山东,泰山郡守苑康,立刻接受朋友羊陟的推荐,提拔诸葛珪担任郡丞一职。原来,苑康先生本来就是清流派的铁杆,已经被宦官外戚压制了多年,这次有了皇帝正式诏命,精神焕发,又想有所作为。

    郡丞是郡守的行政助手,官位应该略低于郡尉(分管军事和治安),品级是‘秩六百石’,每月薪金3500文,薪粮80斤(折合今日市斤)。办公地点从梁甫城搬到了奉高(今日泰安市范镇)。这职务应该相当于大专署的第二副专员,或是秘书长吧。不掌实权,却也风光。

    二月里诸葛均出生,丈夫又升了官,按说,诸葛亮的mama章夫人,正该喘口气,风光些了,谁料红颜薄命,七月间突然生了病,发烧、咳嗽,全身无力。一开始,她还硬撑着,尽量把新家打理的好些,让老爷在泰山郡衙门里风光体面,后来越来越不行,当地的几位名医都感到棘手了,诸葛珪慌了手脚,于是想起了二弟诸葛玄。去年二弟来信说过,他有一位至交密友,名唤张机,字仲景,不但遍读经典,而且深通医道。据说还曾起死回生,在当地很有名气。诸葛珪不敢耽搁,立即向太守苑康请假,准备去一趟荆州。

    苑太守真是好人,不愧是孔门高足谦谦君子,闻听此事,就说:“君贡,你怎么不早说?竟把弟妹耽搁到这般地步!准你事假自然可以,可你此时怎能离家南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我即安排一匹八百里加急驿马,捎带一封信给景升(刘表),你也给泰初弟(诸葛玄,字泰初)写一家信带上。昨日朝廷有诏,就要调我,另有公干。我正有话表呈吏部。

    谁知天不佑人。去往荆州的驿马出发刚刚一个时辰,章夫人已然脉象垂危。一家人守在她的床边,手足无措。

    一会儿,只见她喘息稍定,眼里透出不祥的光芒。环顾家人一圈,神色充满对这个家庭、这个世界的无限留恋。望见族妹章巧巧端了熬好的汤药过来,咬一下嘴唇,把meimei和丈夫叫到床边,不容反驳地说:“巧巧妹,我是无望了,这个家庭只能托付给你了!如今你已是而立之年,为了我,耽搁自己大好年华,几次提亲,你都不肯。自从建宁元年随我过门,到现在整整十六年了,这家里有你的大功啊!jiejie感激你一辈子。”

    望着奶娘怀里的均均,接着说:“孩子们这么小,老爷又那么忙,世道又这么乱,这家里不能没有掌事的女主人啊!你就勉为其难,接了我这个位子吧!——老爷,你不会有歧见吧?”

    其实,近几年来,章夫人多次提起,让诸葛珪收族妹为妾的事,两位当事人抹不开面,一直耽搁了。

    眼下这个情形,看是躲不过了,诸葛珪只好说:“巧巧meimei是好人。”meimei低了头,依然羞涩地说:“俊俊姐,你才三十五岁,老天会保佑你康复的。”

    章夫人不再犹豫。她知道,一旦自己弃世,三两年里孩子们都得守孝,不能办喜事。时间一长,还不知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于是连忙请来族长和邻里长辈,立了婚约文书。又把消息通报苑太守,说明只办婚书,不办婚礼。大家都无异议。

    孩子们和帮工家员都向小章夫人叩了头。

    [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