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回到明末当军阀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五节 闻警

第一百八十五节 闻警

    而会上被武将一番忽悠,最后史可法竟然放弃了出兵的打算,改为稳守淮安,静待敌情。

    杨潮没有说一句话,乖乖的回到自己营中,老老实实继续练兵。

    留在淮安倒也不错,起码各种物资都有保证,杨潮管史可法要的火药、铅弹,全都及时送到。

    史可法作为江南六府巡抚,同时还是有侍郎衔的漕运总督,他在江南的影响力很大,或者说漕运总督在江南的影响力很大,反正他这次北上勤王,除了没有足够的精兵外,物资倒是调集了一大批。

    其中自然就包括火药等物资,而其他勤王的军队中,懂得cao作火器的少之又少,这批火药就便宜了杨潮。

    杨潮可以放开了实弹训练,这在以前都有些舍不得,不是买不起火药,而是不太好买,军用火药是颗粒火药,跟民用的火药还不一样,加工过程更复杂,选用材料更精良。

    只是杨潮觉得史可法发的火药,质量也很一般,跟自己从兵仗局中所买的火药差不多,没准就是出自一家之手。

    对于火药制造,明朝人已经走在世界前沿,起码不输给任何一个国家。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记载制造鸟铳火药之法“硝一两黄一钱四分柳炭一钱八分通共硝四十两,黄五两六钱,柳炭七两二钱,用水二钟,舂得绝细为妙。秘法:先将硝黄炭各研为末,照数兑合一处,用水二碗下在木桕,木杵舂之。不用石鬣者,恐有火也。每一桕,舂可万杵。若舂干。加水一碗又舂,以细为度。舂之半干,取日晒。打碎成豆粒大块,此药之妙。只多舂数万杵也。大端如制合好墨法相类。若添水舂至十数次者,则将一撮堆於纸上,用火燃之,药去而纸不伤,如此者不敢入铳矣。只将人手心擎药二钱,燃之而手心不热,即可入铳。但燃过有黑星白点,与手心中烧热者即不佳。又当再加水舂之,如式而止。”

    这种火药,就是后世所谓的颗粒火药,被认为是西方人发明,其实大明朝早就掌握了。

    只是兵仗局的做工粗糙,影响了质量,起码戚大帅所说要用柳炭,最好是柳枝炭,很多工匠未必使用。

    但总好过民用火药,而且是免费的。杨潮不用白不用。

    因此每天都实弹训练,士兵技能掌握还是不错的。

    无论是装填速度,还是瞄准水平。都大有提高。

    杨潮记得好像在哪里看到一则论述,说火绳枪无法瞄准,是用覆盖性打击代替精确打击的,用概率弥补准确率。

    但是杨潮的经验证明,鸟铳是可以瞄准的,戚大帅记载鸟铳八十步内瞄准后射击,是可靠的。

    八十步杨潮还是保守的,戚继光的鸟铳训练中,鸟铳手在百步距离内射击标靶。每三发必须击中两发才算合格。

    一步长度相当于后世的一米五,八十步相当于一百多米。这也是弓箭的有效射程,因此杨潮将鸟铳训练定位八十步。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对抗弓箭。

    戚大帅的战法是,在百步之时等敌人冲锋时,利用二十步的优势,施放两轮鸟铳,八十步时,则用火箭,六十步时用抛石攻击,然后以游牧军队的习惯,就该冲锋了,这时候则是布阵防御,冷兵交接了。

    杨潮对此的思考是,戚大帅似乎放弃了跟北方骑兵的弓箭对射环节,大概是以为你训练一个弓箭手需要耗时良久,杨潮编练的李五六弓兵队,就被老金不屑一顾,认为无论如何训练,都比不上从小就开始训练的游牧军队。

    这倒也是实话,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时代,四五岁就开始训练骑马射箭,小时候是用木弓,骑得是羊,力量慢慢增加,长大后就能拉开强弓,骑上烈马。

    东北的满人也有类似的训练,而且满人还坚持不懈的吊膀子,因此臂力颇大,清弓的威力也不逊于蒙古弓。

    但是杨潮没有放弃对射,在杨潮的设计中,他用盾牌抵挡对方弓箭,而后己方安然的施放鸟铳。因为这样,李五六的弓兵队,一转变成了鸟铳队,现在人数一百人,虽然李五六是一个旗总,但其实是百总的编制。

    杨潮希望持续不断的火器射击,可以压制住游牧民族的弓箭,这样一来游牧民族对明军的两大优势之一的‘射’就不再有优势了,至于另一个优势‘骑’杨潮还没想出好的应对办法,似乎只能用骑兵对抗骑兵,就好像后世所谓能对付坦克的只有坦克,能对付飞机的只有飞机一样。

    在没有完全克制骑兵的机枪出现前,骑兵就一定会占据速度优势。

    一直精心训练了十天,史可法一直按兵不动。

    有几次升帐,都想要出兵,可是被几个武将连番追问之下,史可法自己就泄气了,抱着以漕运为重,力保漕运重镇淮安,以及南边的扬州不失的念头,就熄了北上勤王之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三月初,突然北方有邸报送来。

    史可法再次升帐。

    果然又有新的邸报送来了。

    史可法大概念了一遍,原来东虏果然在山东合兵,围攻德州没有攻克,转而攻击武定州,也被守城士兵力拒,结果炮兵水平低劣,开炮竟然炸伤自己人,结果才被攻克。

    史可法认为,东虏兵锋已钝,适合出击了。

    结果几个武将又是一番长篇大论,各种不能出兵的借口。

    杨潮依然不发一言。

    史可法耐心的听着各个武将的理由,十足一副虚心纳谏的态度。

    突然帐外有喧哗之声,很快几个士兵压着一个形容十分狼狈的士兵走了进来。

    卫兵单膝跪地,对史可法道:“大人,此人自称海州卫百户,来我处求援!”

    “什么!”

    史可法立时脸色一变,站了起来:“海州也遇袭了?”

    海州紧邻淮安府东北,海州遇警,岂不是说东虏又南下了!

    史可法立刻让海州百户说话,那百户让人从他怀里掏出印信,果然是海州卫百户武官,随身还携带海州知州亲笔信函,海州紧邻山东,东虏重兵就在山东,此时能求援的就只有紧邻的淮安府了。

    看完印信,验看过果然是海州知州的官印不假,史可法当即失色,全无主意。

    连问诸将如何是好?

    诸将皆言不可战,皆言东虏果然南下,打海州怕是图谋江南,劝史可法以江南京畿为重,千万不可轻动。

    这时候那海州百户挣脱卫兵,扑倒在地痛哭呼救,直言海州有失,则淮安府必首当其冲。

    这时候诸将又喝问海州百户,直斥海州百户乃是东虏细作,特诱使淮安大军出城,必然有诈。

    说的有理有据,表示如果真如海州知州所言,东虏大军已到海州,如何能放他一个小小百户出逃,除非这海州百户是细作,印信乃是缴获或者假造,要是缴获所得,证明海州已经失守,文武皆已战死,东虏施展诡计是想赚取淮安府。

    如果是假造,更没有说的,这海州百户定是细作无疑,应当立刻看押起来,待查探清楚后问罪。

    杨潮脑子里则在飞速分析,他记忆中可没有八旗兵在明亡前攻入江南复地的印象,如果真有这样的大事,历史教科书上就会有,教科书上有的东西,杨潮总有一些印象,可是这次真的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这说明满清八旗还没有能力悬师远征几千里之外的地方。

    纵观东虏前四次入寇,主要劫掠目的地主要是在北直隶、山西一带,这次深入山东,也是在北京附近,往南的愿望并不强烈,主要就是越往南距离东北越远,变数越大,气候也越不适合。

    左右对比,杨潮认定,这次东虏的目标还是山东,出现在海州的,肯定是一只偏师,很可能就是小分队来打秋风的,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大举攻城的。

    海州知州的信中语焉不详,直言虏军成千上万,具体多少说不出来,大概他自己也没有探查清楚。

    根据邸报,现在满清主力正在登莱合兵,海州肯定不是主力。

    想到这里,杨潮有些蠢蠢欲动,又盯着大帐中悬挂的南畿全图看了几眼,突然杨潮站了起来。

    所有人都看向杨朝。

    杨潮深吸一口气,然后对史可法抱拳沉声道:“大人。末将愿往海州救援!”

    一时间,大帐中死寂一片,所有人都看傻子一样看着杨潮。

    就连那个海州百户,看着杨潮都仿佛看着一个傻子,别人都恨不能离得东虏远远的。

    历次东虏入寇的结果表明,积极出战的没有一个好结果,不是被东虏斩杀,就是作战不力被皇帝砍头,这样的话,还不如保存实力,静待东虏抢够了,自己回去,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谁知道竟然还有人主动请战的。

    史可法则一脸激动,满怀欣慰道:“杨将军果忠勇之士!”

    杨潮却抱拳再道:“不过末将有请三事,若三事大人皆应允,末将敢立军令,必救海州!”

    史可法此时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念头,直接道:“杨将军请说,但凡不违朝廷法度,本官决不推脱!”

    杨潮心中暗道,史可法到底不是熊明遇,若是熊明遇在此,绝对不会担责任,恐怕最不积极出战的就是熊明遇,而不是这些武将了。

    接着杨潮才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