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尽英雄
书迷正在阅读:开局校花找我结婚、弥留的遗憾、九叔之石少坚逆袭记、覆劫轮回圣主、霍格沃茨:开局激活该隐血脉、梧桐夏天、夜伴梦仙、我刷情绪也能致富、绝对宠爱:陆少的掌心娇娇、重生财阀小儿子,认识大嫂开始!
有人说我像水浒传里的李逵,岂有此理?什么眼神? 李逵长相粗鄙如凶神恶煞,钟馗就是照着他画的。 李逵又目不识丁,不识好坏,脾气暴躁,不讲卫生。怎么跟我这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风花雪月也懂风情的名将相比 一个会点三脚猫功夫自称好汉的粗鄙毛贼怎么能跟汉封的侯爵比较呢? 什么是好汉?宋朝的好汉就是强盗的代名词。 宋江跟大哥倒是有几分相似,只是那姓宋的哄骗兄弟,欺世盗名功夫比我大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这里所有的比较都不包括个人素质和社会地位,宋押司题的那反诗毫无文采,杀老婆和逼朋友就范的勾当也足够下三滥,不予比较。 真是人心不古。 跟二哥相近的不是他的后代大刀关胜,关胜也未必是二哥的后代。 可怜二哥一世英武,身后家属竟被庞德之子屠戮殆尽,咬牙切齿,大恨难平,鬼途也要灭了庞德一脉。 倒是那林冲与二哥有些相似。看似大义凛然,实则道貌岸然,你品。 相似度最大的是吴用和孔明,一个号称智多星却谐音“无用”,一个自称亮却不过凿壁之光。 水浒里最完美的人物就是浪子燕青,简直能翻天入地,竟有降龙伏凤之能。 最重要的是燕青不但英俊潇洒,武艺高强,还能够轻松入戏,坦然出局,终于成为活得最久的水浒人。 纵观三国,我们一直没有燕青这样的人才。 子龙虽近乎完美,但相比在战场而言,他更适合舞台艺术。 谈到水浒,不免令人想到高俅。 一个苏东坡的跟班,竟能因为送份文件攀附上皇帝宋徽宗。 那皇帝喜欢球,就是蹴鞠,高俅人如其名,蹴鞠耍的好,后来竟成了太尉,国防部长。说到蹴鞠,还真是出了大事。 “献帝杯”三国蹴鞠赛爆出了冷门,吴国队三位国脚涉嫌打假球入狱。 蹴鞠就是个皮革缝制的圆球,里面填充羊毛绒草之类。 有人一提起蹴鞠就想到高俅,还说蹴鞠就是现代足球的雏形。 其实,蹴鞠从战国时代就有了,只是宋朝因高俅出了名,被后代记得。 蜀国队:领队庞统,主教练於东风,队长魏延司职后卫和场上指挥。 魏国队:领队程煜,主教练林志阳,队长于禁 吴国队:领队:鲁肃,主教练许根宝,队长甘宁。 我们蜀国队在第一场10:12憾负魏国队后知耻后勇,大发神威,以21:6大败魏国队。 吴国太阴险了,他们的队员竟然被魏国队买通故意输球,分别以11:15和0:20赤裸裸地给魏国队送了六分。 尽管我们对吴国队的第一场比赛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是第二场比赛只有获胜才有机会跟魏国队争冠军。 开场很顺利,老将黄忠连中三元。但是随后进入胶着状态。下半场,对方进攻如水银泻地一般,甘宁的远射和凌统的突破不断攻破我方球门,我们输了,9:15。 可怕的甘兴霸,每一脚远射都如五雷轰顶,振聋发聩,谁受的了啊?打魏国队你咋不上场呢?诈伤! 就这场比赛而论,甘宁竟比子龙还要神勇一些,希望今后战场上不要遇见他。 在《汉书》中,班固把蹴鞠列为练兵的一种方法,视之为“兵技巧”。另外,《会稽典录》中记载: 三国鼎峙,年兴金革,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也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当时蹴鞠踢得很高,超过了飞鸟的高度。 见高不见远,现代足球大忌 风流眼,等于球门,就是把篮筐立起来吊在高处,所以蹴鞠无需守门员。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rou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蜀国队由于水土不服,很多球员体能不支,倒在了极点 百年老店 曹丕跟他爹说要干百年老店的时候,司马懿转过头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撇着嘴,笑了。 靠,你还基业长青呢! 冢虎啊!躲在墓地里,冷眼看世界,饿了的时候连死人都吃,供品还能剩得下吗? 庞统跟庞涓死于乱箭,仇敌都姓孙,潘杨有仇,有人给自己女儿取名谐音潘杨真是自相矛盾潘武有仇,姓潘的真不合群。孙庞有仇吗? 评书说岳飞一生简朴只吃豆腐,打了大胜仗就就跟众将士吃豆腐宴庆祝。 这不是简朴,这是对英雄的脸谱化。 一个武将,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要是不可描述的。 看看健身房撸铁那帮人,蛋白粉一定要分离乳清蛋白,浓缩的不行,不好吸收。大豆蛋白粉根本被排除。 他们只吃牛rou,不吃豆腐。 据说健身房教练倒是很喜欢吃豆腐。 哼哼。 枝杈向南伸展;苔丝喜阴,向北生长。 鲤鱼头,鲶鱼尾,鳊花肚子,虫虫嘴。 在没有吕布的三国,二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蚍蜉不能撼大树但蝼蚁能它们通过噬咬树根最终之大树于死地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我还以为《水浒》真好呢,那咋还投降呢? 李信因宋献策才从江南回来,原想今日同他在后乐堂中畅谈天下大事。后因晚上陈子山同几位社友去找他,一定要在今天来禹王台补行登高,他不好拒绝,只好同意。这几个社友除陈子山是个举人外,还有两个秀才和三个没有功名的人。这班朋友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深感到国事不可收拾但又无计可施,在一起谈到国事时徒然慷慨悲歌,甚至常有人在酒后痛哭流涕。李信喜欢同他们亲近,加入他们的诗社。但有时心中也厌烦这班人的空谈无用。当李信随着仆人走进玉泉书院时,社友们已经等候不耐,停止高谈阔论,开始做诗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