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飞眼三国在线阅读 - 魏蜀吴的日用饮食

魏蜀吴的日用饮食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不怎么提进化论了。

    但是就在前几天,有一个以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团队提出了人类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观点,并且提供了以化石为依据的证明。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观点竟然在以西方为主导的《自然》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四篇论文。

    西方反动学术势力助纣为虐,其心可诛。

    进化论,这让我想起了关于灵长动物分类的一个问题。

    灵长类的人科分为人,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四种。

    其中人类的智慧是最高的,然后按照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的顺序依次降低。

    我们不妨做一个有趣的类比,除去人类之外,

    把三种猩猩视为人类。

    比如黑猩猩对应黄种人,猩猩对应黑种人,大猩猩对应白种人。

    那么黑猩猩对应的黄种人,主要是亚洲人,黑猩猩对应的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剩下的白种人就只能跟大猩猩对应起来了。

    更为有趣的是,黑猩猩还分出了一个亚种,叫倭黑猩猩。

    不是玩笑,这是科学的分类。

    就比如我们中国人是黑猩猩,那么我们就有一个近邻叫倭黑猩猩,倭寇的倭。

    倭黑猩猩与黑猩猩相似,性格看似更为温和,但“私生活”比较混乱。

    苍天啊,你笑死我了。

    猩猩只有一个特点,它的毛是棕红色的,像棕熊的颜色,其它不加赘述。

    大猩猩体型最大,智商最低,跟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远。

    金刚就是大猩猩的经典形象。

    大猩猩开心的时候和发怒的时候都会发出巨大而强烈的吼声,标志性的动作就是用双手去拍打自己的胸膛,表现出一副大愚若智的样子。

    这三种猩猩各自占有自己的领地,如果它们之间混战起来,多像魏蜀吴啊!

    有人说,如果鱼是人类进化祖先的话,我们吃鱼是不是在吃自己的祖先呢?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也是萌宝,我是不舍得笑话他的。

    有史以来,不同文明的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都不约而同地以野兽、家畜、鱼类、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作为自己的食物。

    鱼类,除了狩猎民族和游牧民族以外人类共同的重要动物蛋白质来源。

    我们中华民族吃鱼的历史可算是源远流长了。太极的阴阳就是用两条鱼来表现的。

    姜太公以直钩钓鱼愿者上钩的方式敲开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大门。

    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对食物表达不满的时候,边敲击自己的剑,边喊“要有鱼”。

    古代的中华文明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以食用的鱼类以淡水鱼为主。

    在淡水鱼里面有产量最大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青鱼和草鱼都跟鲤鱼长得很像,只是它们的体型更修长一些。

    草鱼的鳞片呈白色,而青鱼的鳞片是青黑色。

    青鱼要吃螺蛳,所以它的喉咙处长有一块坚硬的骨头,叫青鱼石,用来压碎螺蛳的壳。

    三十斤以上的青鱼可以取出很大的青鱼石,把玩一段时间后呈现半透明的粉红色,有些人很喜欢。

    鲢鱼跟鳙鱼的关系就更近了,一般人只是以颜色来加以区分。

    发白的是鲢鱼,也叫白鲢。黑灰色的是鳙鱼,叫花鲢或胖头鱼。

    鲢鳙之间的关系近到甚至没有生殖隔离,就是说它们可以杂交生出“骡子”鱼。

    四大家鱼不是名贵的淡水鱼,但是它们的产量能让更多的人吃上鱼,能让它们的产区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接下来闪亮登场的是我们的四大名鱼,它们是:

    来自黑龙江流域的鳌花(松花江鳜);

    来自兴凯湖的大白鱼(兴凯湖鲌);

    来自河南孟津的黄河鲤鱼;

    来自苏州吴江的松江四鳃鲈鱼。

    松江四鳃鲈以松江秀野桥出产最为有名。

    苏轼的《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诗句。

    吴淞江源出太湖,注入东海,盛产鲈鱼,顺理成章。

    苏州吴江亦是有名的“鲈乡”。

    有西晋张翰《秋风歌》证之: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

    张翰对鲈鱼真是情有独钟,他成就了一个典故:“鲈鱼堪脍”。

    说是季鹰在洛阳见到秋风起,忽然思念起吴中老家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于是回家去了。后来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张翰字季鹰,文学家,张良后裔,吴国大鸿胪张俨之子。有才情,善作文,性格放纵不拘,官至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莼鲈之思为由,辞官而归。

    以思念家乡鲈鱼为名,辞官避祸,多通透人生啊!

    从地域来看,蜀汉和孙吴的大部分地区属长江流域,他们的百姓和军卒如果吃鱼的话,就会以青草鲢鳙为主。

    而曹魏所占据的地区更多的属于黄河流域,所以他们更可能会以鲤鱼和其它杂鱼为主。

    作为孙吴政治集团的高层和文人雅士,更多的会以食用松江鲈鱼为主。

    因为松江鲈鱼是高贵典雅的象征,长久以来浪费了很多sao客的笔墨。

    不写一首赞美松江鲈鱼的诗,就和这个时代的顶流文学水平有差距了。

    或者,至少写一篇赞美河豚鱼脍的。

    三国时期吃鱼的方法很讲究,烤鱼是上不了台面的,那时贩夫走卒的吃鱼方式,得其味,实其腹而已。

    讲究的做法只有两种,鱼脍和鱼羹。

    鱼脍,就是生鱼片,汉唐时期最为流行的吃鱼方式之一。

    神医华佗曾为广陵太守陈登治过病。陈登的症状是心中烦懑,面红耳赤,不能饮食。

    华佗给陈登服药后,陈登吐出了三升赤头且首尾动摇的虫子。

    病因就是食用了过多含有寄生虫的鱼脍。

    鱼脍固然美味,吃多了或吃错了身体就会出问题。

    鲈鱼有寄生虫,河豚有致命的毒素。

    美味和风险并存啊。

    至于其他食物,南北方还是有些差异的。

    曹魏以粟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米为主粮,也会吃一些小麦制成的麦饼或者是麦片汤。

    孙吴和蜀汉以稻也就是大米为主。

    至于辣椒、西红柿、土豆、玉米那是吃不到的,还没有被引进过来。

    羊、猪、狗、鸡可以吃到,牛rou没有,宰杀耕牛是死罪。

    浊酒,用米酿造,用筛过滤,十一二度,喝几斤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