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七十六章洪武二十三年过去了

第七十六章洪武二十三年过去了

    大明公务员第七十六章洪武二十三年过去了第七十六章洪武二十三年过去了

    申国公参与进去北京营造之后,也算起了一个好头,有申国公做靠山,张友直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人力上,根本不用申国公怎么说,张友直拿着申国公府的腰牌,去河北任何一个衙门,都会得到有力的支持。

    而且这些衙门在给申国公办私事的时候,要比办公事要买力气的多。

    而张友直也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他自然也很会来事,不会亏待了给他办事的官员。

    在何夕的评估之中,这种办法,反而比直接下命令,让下面官府配合征召民工来得更有效率,更能保证百姓的利益,却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情。

    毕竟如果是公事的话,下面参与的胥吏,都会悠着点办,甚至要在里面沾沾油水。

    公事这一次办的太好,下一次怎么办?这差不多就行了。而且公家的事情,不在里面沾沾油水,那简直是傻子。不要以为朱元璋高压处置,就会让下面的人都变得清正廉洁。

    请不要小看,劳动人民的智慧。很多事情,是很难查的。笔者的奶奶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掌管大队食堂的,于是我父亲几个兄弟都长得很好。但说是贪污,却也绝对没有的。

    朱元璋的对于这下最底层的百姓来说,太过遥远了一点。

    很多事情,算不上贪污,但是足够让一件事情付出过多的成本。但是给权贵办私事就不一样了,再加上张友直是一个懂事的,自然会给一些好处的。给了好处,办事还出问题。申国公府的牌子,弄死一个小吏员,乃至一个县令,简直有太多的办法了。

    甚至不需要给出理由,不给申国公府面子,就是最好的理由。

    有人说贪污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大抵也是出于这个逻辑,这个逻辑放在法治健全的后世,大抵是不成立的。但是放在这个时代,或许是成立的。

    毕竟是烂与更烂的区别。

    不管怎么说,申国公下场之后,其他勋贵们纷纷下场,一时间,北京城工地上,多了几十支建筑社。更让何夕恼火的,他组建北京三大建筑社,简直要被挖空了。

    无他,何夕组建的建筑社与卫所军其实是换了一个牌子而已。赚多少,仅仅是在账目上走个账而已。不比在私人哪里有很多花样可以玩。

    何夕不得不出面警告了很多人,才让三大建筑社保持下来了。

    不过,各私人建筑社的技术水平提高的非常快。一方面,建筑方面虽然有很多新材料新技术,但是整体上,依旧是一个卖苦力的活,技术含量并不高。在提高效率,提供技术含量,提供利润上,私人这边有天然的追求。

    另外一方面,也就是他们背后有各家勋贵,从而得到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这年头,修建城池最熟练的技术人员在什么地方?在军中,只要看看,大明这些年修建的城池,就知道大明军中对修建城池,有多少经验,而勋贵的人脉都是在军中,从军中找出一些人员,简直不要太简单。

    不管其中情况如何,也算是帮了何夕大忙了。在北京城工地上,聚集的人员已经超过了十万。何夕也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是对承包工程的利润,进行了下调,甚至今后一段时间之内,等人员更多一些,何夕就要搞竞拍了,好压低成本。同时对征税这一件事情,发出公告,今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就不管了,从明年开始,所有会社公司经营所得都必须交税。而且让他们拿银行流水,主动去规划司进行申报,每年年尾,朝廷进行核算,如果没有申报的,那就要罚款,严重的要罚没公司等等处置手段。

    当然了,这也是何夕临时补充的法条章程,新版大明律里面也没有。

    以朱元璋定下的商税,那种关系到百姓生活的商品税三十税一,而不是关乎百姓生计的商税十五税一。

    其实朱元璋设计的这个条款,未必能适用在公司经营上,不过,何夕并不在乎。在何夕看来,而今最重要的是培养税收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放水养鱼,将来怎么收,怎么挑战,因地制宜,到时候再说。

    然后再银行政策上也有一些调整,不是不能给这些建筑社贷款了。但是贷款手续金额乃至流程,都有很大的变化。决计不如张友直那样轻轻松松就贷款出来了。

    毕竟,张友直的那些福利,都是奖励勇敢者的。是风口优势,而今事情既然要办成了。就是另外的逻辑了。

    即便如此,何夕粗粗估计一下,单单赋税,明年估计能成北京城工程之中征收百万两之多。虽然是银票。但是百万两银票也是一个大数目,估计,整个大明除却苏州城之外,也只能还没有建成的北京城征收的赋税最高。

    不过苏州城与北京城不一样,北京城是工商税,而苏州城名义上是田赋,但实际上是商税。毕竟如果种田的话,苏州土地再肥沃,也交不起田赋的。

    只有经商,才能填补这上面的空缺。

    这两者商业都很发达,但却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就现在看来,也不知道谁好谁不好。

    当然了,何夕的支持也很多。如果是银子的话,朝廷拨款的数百万两银子,都已经用光了。虽然通过,辽东各厂,还有其他方面收回了相当多的银票,再有就是很多银票本身就存在银行之中。

    总体上来,银票价格维持的还算好。

    当然了,这也是银票流通更广泛了。别的地方不说,单单是河北,辽东两地,所谓府城之中都有银行的支行了。而且降低的开户标准,十两就可以开户了。

    而北京城工地上,十万民工,每月工资最少是十几万两之多,很多工资都是通过银行转到家里的。还有贷款等利差。还没有征税,银行就已经盈利了。

    这还不算投放市场的货币。

    总之,大赚特赚。

    而且在冬天来临之前,北京城的规划乃至地基,都已经完成了。而冬天来临之后,是不容易施工的,工地上的工作,自然告一段落了。很多百姓都回家了。但是也有一些百姓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不是别的,就是一些新造的工厂,比如砖厂,而今正在拼命的囤积砖。以备明年的使用,陶瓷厂,何夕在设计的时候,就对北京城的下水道特别重视。要用那种可以让人在其中行走大陶管,而且需要上百公里长,毕竟北京城很大,其中曲曲折折的,需要的陶管更多。

    这种陶管在技术上其实还是有一定难题的。很多东西做小不容易,而做大其实也不容易。不过,在陶瓷上,这个时代中国人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从景德镇找来一些大工匠,然后配合蒸汽机等机械的使用,终于搞出了一套生产流程,不过还是比较繁琐的。生产速度不高。

    好在很有工匠指出,其实并不需要全部用这种陶管,用砖也能砌出同样的通道。在修建墓道的时候,常常用这种技巧。这才算解决问题了。

    不过,这样的陶管还是要生产,用再比较特殊的地方。

    总体上来说,何夕这个冬天还是比较忙碌的。但是何夕知道,更忙碌的时间,应该是明年春天,明年春天,北京城的主体工程,正式开始修建。

    何夕希望用一年的事情,就这一件事情做好。

    就这样洪武二十三年悄悄的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