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一十二章李景隆的处境

第一百一十二章李景隆的处境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一十二章李景隆的处境第一百一十二章李景隆的处境

    在皇宫之中,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瞒得过朱元璋的。

    即便太子与方孝孺密谈,屏退左右,太子与方孝孺之间的谈话,也很难瞒得过朱元璋的。虽然不能窥得全貌,但是大致内容,朱元璋还是能够猜的到了。

    朱元璋心中冷笑一声,暗道:“我儿,你现在看清楚这些人的真面目了吧?面子里忠孝仁义,骨子全是生意。有心教化天下,却不能教化自己。”

    不过,对于大明皇室的未来,朱元璋早就想开了。

    子孙若是有用?而今他留下的遗产,足够让大明皇室延续数百年。

    子孙若是无用,即便举天下与之,难道能有什么好下场?反而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朱元璋倒是真想去与太子好好说说,点醒太子。但奈何,父子之间这种对抗情绪,已经形成了。朱元璋的话,太子是听不见去的。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是还是要自己参悟才行。

    朱元璋反而很看重,北京的变化。

    北京的变化,让天下人震惊,即便是朱元璋看来,也好像是魔法一样。

    虽然说,朱元璋也看到了其中种种的弊端,各种混乱,看上去乱七八糟,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发生。但问题是,在大明朝,这样的事情真的没有吗?不是,在县城之外,各种问题都是有的,宗族之中私刑杀人,吃绝户,等等,其恶劣的事情,何止一端,只是,没有报上来而已。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看到大明朝廷权力的扩张,准确的来说,是中枢权力的扩张。

    朱元璋对地方官员限制很严苛的,比如不许官员下乡,盖因官员下乡,大多时候都是刮地皮来的。不管有没有事情,乡里之间,才承担接待费用,就是一个难以承受的代价,一餐之值,能让百姓卖儿卖女。

    但是如果说朱元璋对权力没有欲望的话,那就大错特错的,中枢大权,朱元璋可没有一点与人分享的意图。

    只是大明政治体制,与朱元璋的身体状况与个人精力,限制了他对权力的渴望。限制地方上的权力,是因为朱元璋很明白,地方上的权力,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沾染不了的。

    不过,而今他看见了不一样的情况。

    在何夕的体系之下,中枢有远胜过之前内阁六部制度的权力,朱元璋渴望这种权力。

    “只是------”朱元璋轻轻咳嗽一声,看着自己的白发,与身上开始松弛的皮肤,心中暗道:“岁月催人老啊。”如果他年轻十几岁,对于南京的暗流,就不会如此轻松的放过了。

    他知道,随着他的年纪越大,精力衰退就越厉害,他手中的权力,就越发握不住了。大规模的清洗,大规模的镇压,朱元璋只准备做一次。

    朱元璋想起他从何夕哪里看到的一句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他放纵这些人,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想让太子真正明白,儒家的虚伪,真正明白该如何做一个皇帝。从而改弦易辙。回到他这个父亲的怀抱之中。

    也回到朱元璋计划中的正轨之中。

    ------

    至尊父子之间的事情,李景隆并不知道。

    此刻的李景隆正在从海路赶往北京。

    李景隆之所以如此,也是有原因的。

    自从父亲去后,李景隆刚刚开始也是有些作为的,但是时间一长了,就成为了五军都督府的闲职。无他,而今五军都督府中,有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刚刚从前线回来的颍国公傅友德,这三个元老在,他曹国公李景隆实在硬气不起来,即便李文忠在的时候,李景隆在这三位面前,也必须自称子侄的。

    而今,李景隆自然不可能争夺到五军都督府的实权。

    当然了。

    李景隆也是有靠山的,这个靠山不是别人,正是太子。

    他比太子年纪小,比太子小一辈,但是从小跟着太子长大,太子读书的大本堂之中,不仅仅有太子,还有其他勋贵子弟,李景隆小时候也在大本堂读过书。

    而李文忠的身份,虽然是勋贵,更有几分外戚的感觉。所以在身份定位上,更能让皇室相信。

    这也是为什么?在建文时期,名将凋零,将二代之中,不是没有别人,建文帝却选李景隆来挑大梁了。

    只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他明显的感受到,陛下与太子对他疏远了。

    李景隆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最后只能觉得,当年在开海一件事情上,得罪何驸马?何驸马在皇帝哪里说了什么?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在靖难时期的丰功伟绩,让皇帝与太子看在眼里,当然了,他们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来处罚李景隆。但是也在内心之中否定李景隆政治与军事上的才华。

    看在李文忠的面子,给李景隆一辈子荣华富贵就行了。

    至于更多的,那就算了吧。

    李景隆自然不明白这些东西的,他在南京想要出头,没有皇室的直接支持,在这些长辈面前,他只能熬资历。

    但是李景隆不甘心啊。

    正如之前所言,将二代们,比起父祖,很难说不是废物,但是比起,后世养废的勋贵们,一个个还颇有能力,毕竟不提父祖的余荫,再怎么也是被父亲言传身教的,学上两三分,就远朝寻常人家了。

    毕竟,朱元璋的班底,放在青史上,也算是黄金班底之一。没有几个废材。

    李景隆想来想去,他觉得他要出头,一定要有人提携。这个人选来选去,就是何夕了。

    为什么?

    首先,太子与皇帝之间,微妙的问题,李景隆是有所察觉的。毕竟,李景隆与皇室有亲,寻常人不可能明白的微妙变化,李景隆是明白的,再加上太子的疏远,已经太子以文官为主的班底,李景隆觉得投靠过去,也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

    特别是,太子加强了自己军中的影响,蓝玉,沐英两国公,至于国公以下将领,伯侯一大堆。李景隆再怎么高看自己,也不觉得,自己能与蓝玉沐英相比。

    其次,就是李景隆觉得与何夕的身份类似。

    是的,李景隆是朱元璋的侄孙,何夕是朱元璋的女婿,看似不一样,但是在古代都可以算上外戚之列。

    虽然他不觉得,朱元璋会废太子,但是李景隆觉得,不管谁当太子,谁是下一任皇帝,他与何夕的地位其实都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安庆公主是马皇帝的嫡女,与兄长们关系都不错,特别是一些年长的有机会登基的皇子,关系都很好。而李景隆更是朱棣的发小,与晋王,齐王等王爷关系也是相当不错的。

    将来谁登基,维持住自己的地位,也不是什么问题。至于想出头,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所以李景隆想与何夕报团取暖。

    最后,就是李景隆觉得自己郁郁不得志,是因为之前得罪何夕,解铃还须系铃人。只要将何夕的恩怨化解之后,他李某人才会有前途。

    更何况,李景隆并不觉得,自己与何夕之间的关系无法化解,毕竟,他李景隆还当过何夕的弟子,而何夕在朝廷之中,也没有睚眦必报的名声,无非是态度低一点,认错态度好一点,他李景隆可是能屈能伸的人物,底线是相当灵活的。毕竟,看李景隆在靖难之中左右跳转,到了永乐朝,还能身居高位就能看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