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三十八章方孝孺的危机

第三十八章方孝孺的危机

    大明公务员第三十八章方孝孺的危机第三十八章方孝孺的危机

    南京这方面在cao纵方式上一些不同。但情况也是一样的。

    毕竟之前,大明朝廷对于兵器作坊,也没有买这个过程。

    问题在哪里,就在市场与规模上面。

    在何夕的推动之下,两个铁厂大规模扩产,何夕为了能将铁销出去,甚至不惜对河北农业进行大规模干预,将很多钢铁农具推销下去,在造船,木工上面多用铁件。

    以及还有的铁器销售等等。

    还有蒸汽机,铁路的运用。都需要大量的铁。

    总之,在市场化大规模生产下,军中所需要的火炮,火铳等武器,固然是铁厂生产的大宗商品,但是被其他铁器成本平分了。这样一来,同样的火炮,北京的采购价比南京便宜。

    更重要的是,因为有这么大的市场养活,这两大铁厂利润是相当高的。特别是蒸汽机,妥妥的利润丰厚。如此一来,两大铁厂的利润足以覆盖武器生产大部分成本。

    即便不能完全覆盖,剩下的也足够承担。只是不会给上面上缴多少钱了。

    但是太平铁厂不一样。

    太平铁厂在技术上,是而今钢铁技术的摇篮。但仅仅是摇篮。因为太平铁厂的经营方式是非常腐朽的。虽规模扩大了一些,比起辽东与遵化两大铁厂,相差太大了。

    而且因为有稳定的利润来源,南方市场的铁料供应,南洋的兵器供应,军中武器消耗。太平铁厂很满足于这种稳定,根本没有扩大产能的想法。

    面对而今忽然的扩大产能。

    太平铁厂直接断绝了对民间铁料的销售,利润来源一下子没有了。只能靠朝廷补贴,即便不说成本问题,单单这一项,南京比北京负担重多了。这还不要说,南方会因为太平铁厂的问题,出现巨大的市场空白。

    甚至让北京的铁料通过各种途径来到南方,为北京分摊军费开支。

    更不要说,其他开支了。

    何夕给十二个军的士卒,开了平均二十两上下的薪资,但是南京这边是什么?

    南京这边根本不会有这个想法,无他,南京如果按北京这边养军,即便有朱元璋留下的家底,也必然会破产,即便是徐达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最多给士卒多一些补贴,最多每月一石粮食。一年下来三四两,这已经顶天了。

    这也是卫所制度与北京的新军制不同。

    卫所制度养兵的负担在卫所。而北京军制本质上是募兵制,负担在京师。

    基本如此一年下来,大军消耗过千万石粮食,甚至更多。还不要说,战争的其他开销。这里面的问题更多,比北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下面人上下其手的问题。

    北京方面几乎是新的朝廷,是何夕与朱雄英两人一手打造出来的。两个人有绝对的权威。

    很多事情上,下面人不敢打马虎眼。

    虽然体制是新的,有很多漏洞,但是大家都有升迁的希望,或者刚刚升迁过了,毕竟何夕内阁与枢密院之下,有二三十个部级部门,也就是又二三十个尚书。

    很多人都很满意而今的职位。

    不敢说没有人贪污,但是远比南京要清明许多。

    朱元璋在的时候,高压之下,下面人不敢乱来,朱允炆上位之后,为了收买大臣们,很多事情就没有那么严了,自然会出现报复性贪污。

    方孝孺自己是不贪的,他甚至强力反对,狠狠的清理了几个。但是比起朱元璋的当年的清理程度,方孝孺的手段,都不能用心慈手软来形容了。甚至可以说是鼓励贪污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在资金利用率上,南京朝廷是远远比不上北京

    朝廷的。

    因为朱元璋留下的家底厚实,而今很多事情还没有显露出来。

    但是丁显与齐德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南京的财政有巨大的问题。只是这个问题还隐藏在未来。

    朱允炆想明白这一点,就已经下定决心了。仅仅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见一见方孝孺了。

    朱允炆说道:「来人,去请方首辅。」

    -------

    方孝孺对于朱允炆召见是有心理准备的。

    当朱允炆问起方孝孺财政问题的时候,方孝孺说道:「陛下不召见,臣也是要请见的。有一件事情陛下可否知道。」

    朱允炆说道:「什么事情?」

    方孝孺说道:「北京举债,大概在一亿三千万元上下。」

    朱允炆一开始不相信,但是看方孝孺所言,好像不是在开玩笑,说道:「这是真的吗?」

    朱允炆知道一亿三千万元是什么概念,而今南京城中的金银纸钞粮食等储备加在一起,未必有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是洪武年间财政两三年的总和。但是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来的家底,也就是这么多了。

    毕竟,朱元璋也就是最后几年没有折腾,才能存了一些钱。

    在此之前,年年的花销都很大。否则也不会大规模超发货币。

    一亿三千万元一出,朱允炆内心一下子危机重重。

    毕竟,在此之前,朱允炆知道未来的财政会出问题,因为一直入不敷出。但是朝廷还有积蓄,支持一两年也没有什么问题。最少北京那边财政更加紧张。

    而今却不一样了,如果这是真的,说明双方在财政上相差不大。

    方孝孺说道:「臣也希望是假的。但是几乎不可能是假的。」

    朱允炆大怒说道:「这怎么可能,怎么有人会愿意借钱给逆贼,还是这么大数目?天下有这么多有钱人吗?」

    方孝孺说道:「陛下,何夕乃是点金圣手,取财有道,臣也佩服之极,而今却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朝廷应该想怎么应对。」

    方孝孺不想在这一件事情上多下功夫。

    因为他知道,正如朱允炆所言,天下哪里有那么多有钱人?在大明这种环境下,有权的人自然有钱,有钱人与有权人高度重合。也就是天下最有钱的那些人,与天下最有权势的那些大抵是一批人。

    这一批人是谁?在南京有哪些?

    方孝孺知道,但是他不敢说,也不愿意说。

    说出来是麻烦事。

    自然感觉忽略掉,直接进入正题之中。

    朱允炆并不是傻子,相反他很聪明,自然看出来方孝孺是有意回避这个问题,各种心思涌上心头,已经隐隐约约有些揣测了,心中暗道:「可恶,这些人我一个也不放过。」

    只是他却知道,这样的话,他只能在心里说说而已,口上说出来,非但没有什么用。说出来做不到,反而让人看轻。

    朱允炆只能将这些事情记下来,将来秋后算账。他说道:「首辅,该如何应对而已局面?」

    他也没有想到,他本来准备与方孝孺聊聊财政危机的事情,却不想方孝孺提前说了出来。

    方孝孺说道:「臣注意到,开战以来,虽然南北分裂,但是却用同样的钞票,而钞票却是北京印刷的。臣以为宝钞前车之鉴在前,何夕在在北京要做的事情,也已经很明了了。」

    朱允炆一愣,说道:「他要超发货币?而今钞票价值有波动吗?」

    方孝孺说道;「除却粮价有些不正常之外,其他的并没有什么波动。但是臣以为何夕在货币之道上,独步天下,甚至这一方面一些理论与想法

    ,都是他提出来的。我们不能察觉,并不代表,何夕并没有这样做。」看書菈

    「是以,臣请陛下早做打算。」

    朱允炆说道:「该做怎么样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