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二十四章奖罚

第二十四章奖罚

    大明公务员第二十四章奖罚第二十四章奖罚

    很多事情不好预测,但是事后总结的话,还是能看得明白的。

    士大夫集团内部,最不缺少的就是聪明人。

    这一场战争,打得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打过之后,他们恍然发现,开国勋贵集团,大半不在了。即便有些留下来的,将来也很难在军中有多少影响力了。让朱元璋恼怒到必须杀人才压制的功臣集团,几乎烟消云散了。

    其次,就是从洪武后期逐渐成长起来的文官集团,被一扫而空。

    对于士大夫集团,他们其实并不在乎一次两次清扫一空,毕竟不管怎么样,治天下都需要读书人。只是他们对眼前的局面却感动绝望。

    是的,治天下需要读书人,而读书人却未必是他们。

    建文在位的时候,办了数次科举。既是招纳人才,也是收买士大夫之心。这些人出了不少人才。历史上永乐年间,不少大臣都是这里面出身的。

    但是而今他们都不行了。

    凡是建文年间科举出身的官员,一并打入另册。如果没有做官的话,他们读书人的功名,朝廷也不会承认的。自然也没有什么特权可言。

    而北方高校联盟正在源源不断的有学生毕业。每年都要一两千人。而今朝廷之中,相当一部分官员都是这些人出身。自己家的学弟们都没有安排妥当的,谁有功夫安排这些人。

    特别是朱允炆的背叛,给了这些人很打的打击。

    因为朱允炆背叛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以原来的治理模式,是支持不了战争的新变化。为了符合战争形式的变化,朝廷必须有所改变。这一改变,就打到他们身上了。

    如此一来,这些士大夫们都有深深的危机感。

    读书人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天下离开读书人是玩不转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自己这样认为,朝廷这样认为,百姓也是这样认为。

    而今他们忽然发现,离开了他们。朝廷不仅仅玩得转,而且转得更好了。

    这才是让他们深刻感到绝望了。

    很多人都在想,儒学怎么了?大明怎么了?

    而今对这些读书人最大变化是,除却一些顽固不化,只会说世风不古的孔乙己之外。大部分儒生都想要一件事情,那就是将何夕的学说拉入儒学体系之中。

    这其实儒学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包容性。强悍的包容性。

    只要不一下子打倒,他们总是要起来的。重新诠释经典。只是主客易位了。

    之前是何夕自己想法办法,将科学理论思想与儒学挂上钩,以引士大夫来学习,而今却是这些人主动去做这一件事情。

    可以遇见的未来,何夕一定是儒门的一代圣人。甚至位在朱熹之前。

    这都是后话了。最少这些人已经很识趣了。他们对朱允炆比对朱雄英还要恨,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找不痛快。只是让他们落井下石,如同那些小人,也让他们觉得不耻,好歹是君臣一场啊。

    所以,沉默就是最好的应对了。

    朱允炆的事情盖棺论定之后,还有其他人。

    比如丁显。丁显的罪过,自然是往死里说。不过,何夕在这个时候玩了一个花招。对于丁显的罪行自然有所偏重的。

    无他,对死人的评价,其实不在于这个人做过什么。而是在于活着的人需要什么。

    就好像丁显做的一些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学习何夕的。何夕如果将丁显的很多政策都钉死,那么何夕自己的政策怎么办?

    所以,何夕更多将罪行敲定在丁显的私德上。不过,很显然丁显的私德也没有让人失望。单单论丁显私下做的一些恶心死,死上几次,一

    点也不冤枉。

    同时还有一些人。比如韩国公。

    韩国公夺了国公之位。贬为庶人。而跟随韩国公那一批勋贵,一个个也都夺爵,被赶出军中,不过以他们这些年的积累,做一个富家翁还是可以的。

    只是,这样一来,让这些人很是不满。

    但是不满又有什么用去?

    如果韩国公在北军拿下南京之前投诚,还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他们南京拿下之后,才算是转过态度了,那就太迟了。

    何夕自然秋后算账。甚至很多北军巴不得他们造反。好让他们打最后一战,为他们将来立下军功。

    这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了。

    于是,对韩国公来原职留用的可能也没有了。

    其实对何夕来说,他倒不至于落井下石。但是韩国公有今日这个下场,也是何夕的原因,何夕在与朱雄英商议爵位的时候,何夕说过,他觉得这个爵位应该限制在一定的数量,不能乱封。否则将来就不值钱的。

    这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出去了。于是,很多想封国公的北军将领,就对原本南京几位国公,有了想法。

    南京的国公有谁?魏国公徐家,这个不能动。宋国公冯家,冯诚做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也不能动,曹国公李家也是同样的情况。至于接下来,大概也只有信国公汤家。

    只是这个好像也不用动。无他,汤和早死了,五个儿子也没有一个在,而今传到重孙了。重孙还没有成年。整个南北之战,汤家都没有出面。

    弄人家不大好吧。

    于是韩国公这个爵位,自然要搞掉了。

    何夕立即做出了解释,今后一次性不能封太多,并不是必要要搞掉一个国公才能多分一个。但是朱雄英对韩国公一脉,也是有成见的。

    木已成舟。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至于傅友德的颍国公更不用说了。直接废除。倒是对傅友德耿炳文盛庸等战死将领的身后名给了一定程度的褒奖。

    无他,褒奖忠臣,是每一个皇帝都会做的事情。

    至于方孝孺这个人物,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何夕最后拍板,褒奖方孝孺的私德,不谈其他的。既不谈方孝孺在文坛的地位,也不谈方孝孺在首辅任上的政绩。

    其实不谈这些,就是否定方孝孺这方面的成就。

    何夕回避这些,也是担心很多在舆论上的争论。毕竟在何夕看来,而今最大的事情,是将这一场大会顺顺利利开下来。

    确定定国是会,这样的决策模式。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何夕都回避了。

    方孝孺的身后名就是。

    何夕想要的是在这一场大会上,确定何夕新学的官学地位,而不是否定儒学。或者说程朱理学。这两者看似一样,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些程度上的差异。

    不能将一些逼得太紧。

    事缓则圆。

    惩罚的东西说完了。自然要说奖赏的东西。

    首先,要封的自然是叶沈。

    叶沈两次河间会战,第一次挡住了傅友德的进攻,第二次反攻成功,大破傅友德,然后广武之战,斩杀傅友德,更是横扫中原,将战线直接推到了长江边上。

    功为第一。

    封辽国公。禄万石。赐关外田庄十座,海外封地百里。

    对叶沈的封赏,也算是给下面封赏大了一个样。

    封辽国公也没有是可说的。毕竟在河间之战后,叶沈已经是国公了。辽国公不过是转封大国。俸禄万石,看似不少,但也不多。一年也就是两千多两,近三千两的年俸。

    关外田庄,其实就是在

    东北地区。

    之所以如此,却是封勋贵,赐田也是其中之一。而大明成品的土地虽然还有的,但是不多了。不管是在南京附近,还是在北京附近。

    而何夕也有想要引导百姓开发东北的想法,于是,就与朱雄英商议,将所有赐田都赐在关外的土地。土地是好。但是就是冷了一点,不过可以赐得多一些。

    如此一来,叶沈一年俸禄在五六千元之多。

    国公年俸两三千元,再加上叶沈的枢密使的官职,还有其他的官职。俸禄加起来就是这个数目。再加上东北的田庄,一年正经收入已经过万元了。

    这个数字其实已经相当不少了。

    更不要说,叶沈还在很多产业上有一些股份。这个就看情况。不好衡量。

    但是年入万元,已经是这个时代勋贵收入的天花板。不可能再高了。毕竟大明朝廷一年收入最多几千万元而已。..

    当然了,这个局面估计很快会有改观的。

    但是即便有所改观,一年亿万元也都差不多了。一个人领国家岁入的万分之一,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而海外封地,就是新增的情况。

    也就是陆仲亨力主推行的。

    这个海外封地百里,而今仅仅是资格。等朝廷打下海外的地方,或者说,他自己看中了什么地方,可以向朝廷申请。最后朝廷将这一块封地赐给勋贵。

    但是一定要有所限制。

    在自***上,是比不上藩王的。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几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制定法律了。杀人放火了。都行。

    但是封臣他们必须是隶属于朝廷之下,在封地很多事情,必须要与大明朝廷对齐。不能为所欲为。而封地的面积也要受到限制。

    比如叶沈就是百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