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从长平之战开始在线阅读 - 第639章留到最后来解决

第639章留到最后来解决

    从长平之战开始第639章留到最后来解决「若是如此,何以破局乎?」秦王当即问道。

    「微臣也并无破局之办法。」王龁无奈地摇摇头道:「不过,微臣在想的是,赵国费尽心力拿下了周地,最终却是要将那周地全都拱手让给了魏国和楚国,想必赵王的心底也一定不痛快?」

    「若是如此。我大秦倒是与赵国,有些同病相怜的意味?」话音出,秦王当即就意识到了王龁的想法,随即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道:「若是我大秦与赵国相互联合?」

    话音尚未落下,也不待王龁说什么呢,底下秦国的朝臣们便纷纷地议论了起来。

    可问题是,秦王听着,怎么是反对的声音更甚同意的声音呢?甚至赞同的声音,秦王根本就没有听到,最多也不过是沉默不语。

    当然,这也不能怪秦国的朝臣们。

    没办法,秦赵之间的血仇实在是太深了。

    若是在长平之前,秦赵之间虽偶有交锋,倒也互有胜负,即便双方互生龃龉,倒也不算是血海深仇,至少不像是跟楚国必须是你死我活的那种。

    可是,长平一战之后,无论秦国还是赵国,都损失了数十万大军。

    可以说,秦国几乎每个家庭都跟赵国有着血债要算,同样,赵国的百姓也是恨透了秦国。

    更何况,秦国的战神白起,也是死在了如今的赵国的手上。

    这样的情况下,要秦赵媾和,那不是开玩笑呢嘛。这也是王龁不敢直说建议,非要通过秦王的嘴说出来的原因。

    这话要是让王龁说出来,此时恐怕早已经被群臣所围攻了。

    甚至就连秦王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也是赶紧收住了话头。即便,秦王已经意识到,跟赵国的联合,或许会是如今秦国最好的选择。

    一旁的范睢自然也意识到了秦王的困境:一方面是国内的舆情汹汹,一方面又是秦国的利益所在,心思百转之间,计策已然上头。

    「我王。」范睢当即拱手对秦王见礼道。

    正有些焦头烂额的秦王看着范睢的模样,当即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连忙说道:「相国有何教我,请快快直言。」

    「我王容禀。」范睢立即说道:「秦赵之间,早已势同水火。即便是我王有修好之意,恐赵王也不会答应,且赵人多诡诈,即便是相盟,亦无可信任之言,故,与赵修好之意,殊不可取也。」

    「相国直言有理!」

    「赵国屠我秦军数十万,盟约断不可取。」

    ......

    随着范睢的公开反对,群臣反对的声音也越发高亢了起来,大有谁敢再提跟赵国修好,就要群起而攻之的架势。

    听着范睢的话语,秦王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我是让你来浇火的,不是让你来拱火的啊!不与赵国修好如果也算是办法的话,我还用你来说?

    不由得,秦王看向范睢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冷冽。

    显然,秦王对范睢的回答并不满意。

    不过,范睢何许人也,那是能够提出「远交近攻」的国策,一句将秦国拉出中原泥潭的狠人啊,怎么可能看不出来秦王眼中的不满意,而他所提出的建议,又这么可能只有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层意思呢!

    「不过。」范睢继续说道:「想要改变现状,又何须结盟?」

    闻言,秦王和众大臣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就连王龁也看向了范睢的方向。

    「秦赵之间,自当是有一战,可这一战,却不必是现在。」范睢见众人的目光投来,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越发兴奋了起来。

    「这天下,七国之众,我王,难道您不觉得还是有些多了吗?」范睢双手一拱却是向秦王提问道。

    不待秦王回答,范睢便接着说道:「凡与赵之战,长平也好、洛城也罢,皆是赵国以多国而欺我秦之一国,若是秦赵一一相抗,我大秦虎狼之师,岂会败绩?」

    「故,我大秦如今之志,当不在与赵国争一时之长短,而当与赵国一同扫灭诸国,将一切后顾之忧,并赵国可能之支援,全都扼杀,最后再率全国之军与那赵国决一死战。」范睢双手抱拳,冲着秦王深深一礼道。

    显然,范睢这是将自己的「远交近攻」的国策给再度的深化了一番。简单来说,及时要将赵国排除在进攻范围之外。

    当然,随着赵国被排除在进攻范围之外,连带着整个进攻序列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想要实行这一国策的改变,还需要秦王点头才行。

    果然,略略思索了一番之后,秦王还是提出了他的疑问:「如今之世,两强并立,即便是我军不愿与赵军为难,可我军在攻略其他国家之时,赵国难道会袖手旁观?今年周地之战,已是明证,赵国即便是大军在外,也纠结了三国之力而抗我秦国也。来年,我军攻伐之时,赵军来袭,又当如何?」

    「我王容禀。」范睢当即说道:「周地者,天下之央也。其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不仅是我秦国东出之要,更是连通着赵国河内之地,加之其富庶之称,赵国不敢不问,也不能不问也。故此,才有了四国联军之事也。」

    「然,我王当知,与三国相盟,赵国乃是承诺不取周国一地,这才有了魏、韩、楚之盟约也。而待我大军回转,袭占宜阳以作据点,赵国也并未发大兵来攻之。」范睢继续解释道:「由此观之,赵国只是惧我得利太多,而非死命纠缠,不欲我得之一利也。」

    「而经过魏、楚讨地一事,赵王也该明白,赵秦相攻,得利者乃诸多小国也。若是韩、燕之流也就算了,毕竟地小人稀,即便有所野心,在如今之世,也断难成事。

    可魏、齐、楚之三国,皆或为诸国霸主,若是得利经年,未必不会成为除秦赵之外的第三极也。此绝非赵王之所愿意见到之事也。此从赵国强取淮泗并东郡之地,可见一斑。

    故,只要我国不触及赵国之核心利益,必能与赵国形成灭国之默契。

    而若是能与赵国形成默契,于我大秦而言,一可破我大秦东出之困局,二可破两强相争之难事;于赵国而言,可免两地作战之担忧,亦可不再束缚于魏、楚之盟,可谓双赢。

    以赵王之智,当不会拒绝也。」范睢最后总结道。

    应该说,范睢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经过洛城一战,至少已经证明了,赵国暂时还缺乏两线作战的能力。

    此次作战,要不是临时拉来了四国的联军,极有可能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国收获了一个九原郡,而秦国则将收获整个周地。

    而范睢提出的先灭小国,再行决战的思路,却也正与赵括想要的不谋而合。

    只不过,在赵括的计划中,还有屯田制度对耕战制度的制度碾压,更有冶铁带来的科技和生产力的碾压,二者相结合起来,那便是从国力到军力的全方面的碾压,而这才是赵括敢于将战事后延的全部底气。

    至于范睢的底气,一半还是来自这数十年里,秦军几乎攻无不破的历史战绩。

    在范睢的眼中,秦军依旧是那只无敌于六国的秦军,之所以会在赵军的手中吃瘪,不过是因为赵括诡异的战术,以及诸多小国的帮衬而已。

    当然,这也不能怪范睢。

    一来,秦军的这个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二来,在洛城之战中,对上兵力更甚的联军之时,秦军所表现出来的战力,也的确有着继续骄横的资本。

    只可惜,轵城一战中,赵国所使用的回回炮,并没有被范睢放在眼里。

    更别提赵军中还有一只直属于赵括,更由其心腹爱将赵韦所带领的神秘部队了。

    实际上,此时赵军的战力已经在渐渐地超越秦军,尤其在拿下了九原郡后,本就骁勇善战下的赵边骑,更将无敌于天下。

    显然,范睢对于这些情况,还是一无所知的。

    至于另一半的底气,则是秦国的制度给予的。

    都知道秦国经历了商鞅的变法才有了如今的「耕战」制度,以及强悍的国力和军力,只是很少有人记得,其实赵国,也进行过了一次变法。

    当然,史书上,赵国的这次变法,只留下了四个字「胡服骑射」。

    是的,赵武灵王干的事情,不仅仅是「胡服骑射」整饬军队而已,而是一场跟秦国、魏国一样的变法行动。

    只是因为赵国地处北疆,时时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sao扰,再加上魏国这个好大哥,率先完成了变法之后,那也是想方设法地想要一统三晋之地。

    面对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赵武灵王不得不采取从军队入手的变法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先强军,扫清了外部威胁之后,在变革内政,以图富国之举。

    应该说,前半段,赵武灵王做的那是非常的优秀的,不仅顶住了来自南北两方面的压力,甚至还拓地千里,把中山国给灭了。

    但问题是,随着年年的征战,军力是增长了,赵武灵王也老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沙丘宫变,彻底地将赵武灵王的计划给打破了。于是,赵国的变法也随着赵武灵王的饿死沙丘而烟消云散。

    因此,变法并不彻底的赵国虽然有着强悍的武力,却没有相应的国力。

    长平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甚至今年的雪灾也再度暴露了赵国的这一弱点。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范睢才有底气将赵国放到最后去解决。即便是赵括已经在朝堂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显然,改几个官府的名字,弄一个所谓的内阁,这些改革根本不背范睢看在眼里。

    在范睢的眼中,只有能将全国的力量都集中到一起,让全国的百姓都去做一件事的政策制度,才是最为厉害的。

    而这个制度的名字就叫做——耕战体系。

    耕是为了战,战更是为了战!

    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在战争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国家的全部实力。

    很显然,秦国正拥有着这样的制度,而赵国,却不曾拥有这样的合力。

    在范睢的眼中,赵国的所谓变革,无非是在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修修补补,其制度无论如何修如何补,只要内核不变,就永远比不上秦国的耕战制度。

    因此,从范睢的角度来看,无论军力还是国家制度上,秦国都要强于赵国,自然秦国也就有底气将赵国留到最后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