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神话大汉,冠军兵圣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一十九章 利在千秋【求票】

第三百一十九章 利在千秋【求票】

    神话大汉,冠军兵圣正文卷第三百一十九章利在千秋【求票】董仲舒这次过来,显然另有事情,但没明说,拉着霍去病要外出。

    两人出了禁军大殿,董仲舒动用儒家的嘴皮子功夫,牛皮吹的山响:“天地之力加我身,我一步便可横跨百里。”

    顿时有一股儒家力量运转,裹卷霍去病和董仲舒,两人倏然消失。

    再出现的位置,是长安以北十里,兵府就在不远处。

    “夫子要带我来兵府,何必动用这么大阵仗?”霍去病眨巴着眼睛。

    董仲舒尴尬道:“我平时真能一步百里,都因为带着你,走的近了点。”

    霍去病哂道:“这是近一点?从百里缩减到城郊十里。”

    “老夫让霍侯看看我儒家真正的手段。”

    董仲舒取出儒家圣物,荀子当年留下的一柄介刀,又吹起第二波牛皮:“我一步走出,瞬息百里,两步三步四五步,越走越快,越走越远。”

    那圣物介刀凭空一划,如同斩开了虚空。

    一股力量再次包裹霍去病和董仲舒。

    眼前浮光掠影,这次真的瞬间出去老远的距离。

    霍去病落足后瞅瞅:“这次得有八十里。”

    董夫子也有些纳闷:“不知怎么回事,带着你就走不远,可能是你太沉了。

    兵家杀人过多,我儒家之气载不动伱。”

    霍去病白眼道:“你直说去哪,换我带你。”

    “去大河沿线。”

    大河,是汉时对黄河的称谓。

    不早说,霍去病加持走为上,董夫子也走出了剩下的三四五六步。

    眼前虚空倒退,如飞而行。

    长安往北,数百里便是黄河水势奔腾之地。

    三万里长河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行出数百里,耳畔轰鸣之声渐盛,空气也变得湿润。

    前方一条大河气势磅礴,水天奔涌,如巨湖倒悬倾注,一泻千里。

    霍去病和董仲舒落在一处崖壁上,俯瞰黄河。

    这里大抵是黄河壶口瀑布周边。

    时近傍晚,长河落日,气象雄浑。

    董仲舒伸手一招,眼前景色变化,又挪到数十里外的另一处位置,所见水势愈发浩荡,奔腾涌动,大浪滔天,宛若一条黄龙在咆哮。

    轰隆隆!

    虚空壁似乎都要被拍碎,浪涛飞溅。

    “此大河流域,沿岸水势壮阔。我汉人先祖,历朝历代都是围绕两河繁衍生息,兴农造田。”

    董仲舒体内气机外放,连接天地。

    面前情景再变。

    两人立足在一座矮山之巅的大青石上,下方稍远处,有一座小县城。

    从高处往下看,落日倾洒着余晖。

    金黄的光色里,小城炊烟袅袅。田园农舍当中,一只小母鸡带着几只鸡雏悠闲踱步,三两只肥鸭在水里嬉戏,臀颈摇摆,翎羽迎着晚霞,熠熠生辉。

    还有几个农户坐在院内攀谈,笑容满面。

    “今年是丰年,无大灾患,所以家家户户不必为吃喝发愁。”

    董仲舒沉声道:“大河,大江沿岸,如是的小城,县郭之地,村寨,有近千处。”

    “八年前,霍侯你还只有十岁,又身在长安,可能不记得发生过什么。

    当时大河渡口决堤,沿岸被洪灾席卷的小城有上百座,浮殍遍野,家畜,人的尸体被泡得肿胀,发臭……那种情景,老夫毕生难忘,到今日仍有做噩梦的时候。”董仲舒声音低沉。

    霍去病隐约明白了这位儒家当世第一人,非要拉着自己过来的目的。

    “老夫那时候就发下宏愿,要效仿古之大贤,为两岸民众做些事情。”

    霍去病眺望不远处的小城,又回头看了看黄河奔腾的水势。

    不论在哪方世界,文明必然要依附水系发达之地来衍生,发展。

    世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无一例外都是依河而兴。

    黄河、长江这两条大河,是哺育汉民族的母亲河。

    但蕴育文明的同时,令人毛骨悚然的洪水和干旱,从历史的开端就困扰着沿河的民族。

    商周,甚至更早的上古时期,汉人在享受河流赐予的沃土与灌溉之利的同时,就开始和各种水旱灾异作斗争。

    大禹治水,妇孺皆知。

    春秋时,吴王夫差下令开凿连接长江和淮水的运河邗沟。

    虽然当时并未完全竣工,但极大的方便了吴越人民同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战国,秦之李冰父子主持修葺的都江堰,沿用到后世千年。

    还有郑国渠、沟通长江与珠江的灵渠,并称为秦时三大水利工程。

    武帝时期,历史上曾有过一次巨大的水患。

    当时黄河瓠子决口,洪水向东南灌满了巨野泽,入泗水、淮水,波及十六郡,半壁汉境招灾。

    元封二年武帝亲临,指挥堵口。

    适时武帝已年近五十,发卒数万塞瓠子河缺堤,令群臣皆负薪,上至将军官吏,下至军士民夫,人人参加抗洪,才最终堵住了缺口。

    以皇帝之尊,亲自登决口大堤治水,是有史以来的首次。

    事后武帝作《瓠子歌》悼之,在堵口处修筑“宣房宫”以纪念。

    武帝登基早期,霍去病还小,亦有过一次水灾。

    当时皇帝年纪尚轻,也麻了,惶恐不安,觉得是天降大灾。

    这方世界虽然有修行,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天象,但大灾大患,天倾地覆,却是难以尽数抵御。

    那次以后,皇帝深感水患之重,只要是治水,即便财税再吃紧,也会抽调银钱,倾力治患。

    后来皇帝先后建造了漕渠,龙首渠,白渠。自长安引渭水东通黄河,便利了漕运,溉地万余顷。

    “夫子带我来看大河,讲受灾,想做什么?”

    霍去病在大青石上落座,看向奔腾的黄河。

    “我想兴水利,建大渠。”

    董仲舒在一旁蹲下来,侃侃而谈:

    “大河流域,中下游是我朝农商、文化,修行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的所在。”

    黄河自西向东流,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

    这使得纵向的地域交流,受到很大影响。

    许多富饶之地,长期得不到开发。

    这种地理缺陷,也造成了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董仲舒又提及军事上的利弊:

    “要保证军事,需大量粮草的运输,沟通南北水运,开凿河渠对军事行动,有诸多利好。”

    “历代都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的举措。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开凿运河邗沟。”

    “从春秋到大汉,历代开凿的河道,分布遍及大半个国境。

    这些人工河渠,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让河道更通达,减少水患,增良田万顷。

    原有这些四通八达的水道,为我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董仲舒做最后总结:“我想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成一气,在我大汉境内,开一条串联南北的大河。”

    霍去病非常震惊,迅速琢磨了一下董仲舒的打算。

    这老夫子是想把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沿线的旧渠连起来,没有的渠道,则开渠建造,形成一条大运河。

    其好处就不必说了,经济,军事,消灾减患等等。

    从长远看,利在千秋。

    董仲舒说的这条路线,几乎涵盖了后世隋唐大运河的大部分路线。

    以洛阳为中心,靠拢长安,四通八达。

    若能建成,不仅丰富了汉境内部的运输,串联南北,且能组成一个大的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连起来,也能让大汉更强壮。

    促进沿线城市扬州、杭州、洛阳、开封等地的发展。

    霍去病念头快速变化,想道:这方世界多了修行,人力能达到许多常人做不到的程度,其社会发展速度,也被大幅度推动提前了。

    始皇帝的穿越,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军事的发展速度。

    要不是因为封禁皇陵里的东西,可能现在这方世界,已经比认知中要有更大的差异和变化。

    董夫子的构想,是结合修行力量才诞生的。

    历史上那个董仲舒可没开凿过大河。

    嗯,说不定也有过类似的念头,但受限于实际情况,没成行。

    “夫子想雄起一把,做成此事,为何先找我?”霍去病问。

    雄起一把,董仲舒哑然失笑:

    “霍侯你是陛下带大的。反过来,你对陛下的影响力也最大。

    陛下对你无条件信任,之前你进言要造船,陛下听后立即同意。

    换个人,陛下必会仔细权衡,才做决定。”

    “再则建造这大河,需倾注我大汉税赋的大头,且要耗费很长时间。

    过程中,必然会耽搁陛下和霍侯你开疆拓土的速度。你若不同意,我更没有把握说服陛下。

    老夫观察了许久,之前反对打仗,就藏着这方面的考虑。

    若全国所有的财税,都要用来构筑军事,民生必耽搁落后,我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展开。”

    “所以夫子想来想去,决定跟我站一边,先委曲求全,然后再说服我,建这大运河。”

    董仲舒哈哈大笑,不再掩饰自己的目的:

    “霍侯没经历过那次水患,不知道当时情况之惨厉。

    若能建成一条大河,削减水患,多少人,多少代后世的汉人,会为之受益?”

    “且此举若成,也可进一步壮我大汉,增良田,通商贸。国库充裕了,霍侯想怎么打,让我上阵杀敌都行。”

    “这是好事,我可以和夫子站一边,想来陛下也不会反对。”

    唉?

    董仲舒还在想怎么继续说服霍去病,想不到这位答应的如此痛快。

    董仲舒有些难以置信。

    他感觉霍去病不是这么容易被说服的人。

    “我是愿意战场杀敌,但根本目的同样是想强汉,在目标上我们不冲突。”

    霍去病道:“再说了,夫子说的建渠,对用兵虽有些影响,但其实影响不大。仗也有很多种打法,未必每一种都要出动大军,增加消耗。

    我想打,夫子也拦不住。”

    董仲舒眉开眼笑,笑的像一朵烂漫的野菊花:“那是,霍侯想做什么,老夫是万万拦不住的,也不会再阻拦。”

    霍去病回到长安时,天色已经黑了。

    这天傍晚,禁军大营,五千精锐连夜奔赴西北,挥军出边关。

    时间匆匆,转瞬十余日。

    长安已要入冬,而数千里外的大宛,天气还颇暖和。

    大宛年轻的国主,端坐在王殿内,盯着手上汉使送来的拜帖,冷笑道:“汉人也想要我大宛的马。去告诉他们,马都给了康居,大月氏两国。

    汉若有本事,就直接去这两国讨要,来我大宛,一匹马也没有。”

    与此同时,在长安,霍去病取出了子遗留的纵横策简书。

    子被打死了,少了人来串联匈奴和身毒,不将他们卷进来,坑这两国就缺了一环。

    霍去病准备亲自充当幕后推手。

    他凭借这段时间对子遗留术法的研究,在简书上烙印传递了一条讯息给匈奴:“汉欲谋大宛,大月氏,康居皆被牵扯参与,汝等草原各部亦可趁机行事。”

    Ps:感谢大家的投票,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