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北宋穿越指南在线阅读 - 0314【大明乡】

0314【大明乡】

    洋州人口减少很严重,已经到了让新任知州警觉的程度。

    这绝非朱国祥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大地主都在推波助澜。

    蔡京罢相之前,又搞了次方田令。

    大地主与官吏勾结,把自家土地越方越少。

    而小地主和自耕农,莫名其妙的纸面土地变多。他们被逼得破产逃亡,大地主趁机兼并土地,并且吞下人口为隐匿佃户。

    还有许多百姓,直接逃进山中。

    就连那个霸占废金矿的巩休,也不断接纳逃户,在山沟里拥有好几处村落,麾下总人口已接近两千。

    这种事情,在王朝末年再正常不过。

    更离谱的大有人在,洋州只能算小打小闹。

    却说有个叫杜公才的胥吏,给太监杨戬献策,追查老百姓的田契。

    其方法如下:先确定一块好田,无人认领就充公。有人认领,则查看田契。甲能拿出田契,就追查是从哪里买来的。追查出上一任田主是乙,再让乙说出上上任田主。从乙查到丙,从丙查到丁……

    查来查去,辗转究寻,总有一任田主,无法证明田产来历。

    于是田产就得充公,把田主变成佃户头子,每年须得额外缴纳田租。

    田主不但要交租子,还得给官府正常缴纳赋税!

    又将废堤、废堰、荒山、荒滩……全部确定为官田,勒令附近百姓佃耕,每年必须交多少租子。

    如此做法,一州之地,可凭空增加十多万贯的租钱。

    杜公才献上此等良策,遂得杨戬赏识,直接被提拔为观察使。

    今年杨戬病逝,太监李彦继承其职务。

    李彦变本加厉,将杨戬的做法制度化,专门设立机构“西城所”,且推广到京东、京西、淮西、淮北。

    而且都懒得装了,但凡遇到良田,且田主的背景不硬,就将良田指为荒地充公,不再追查历任田主是谁。

    谁敢上诉,动辄殴打致死。

    李彦还学习朱勔,勒令京东、京西百姓进贡,只不过没有使用花石纲这破名字。

    其结果就是“农不得之田,牛不得耕垦,殚财縻刍,力竭饿死,或自缢辕轭间”。

    遇到好官不愿配合,立即予以罢免。

    比如颍昌兵马钤辖范寥,不忍心残害百姓,没有足额上交贡品,就被李彦诬陷下狱,罢职丢官。

    李彦当然没这么大能量,但他投靠了宰相王黼。

    王黼缺乏蔡京的理财手段,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李彦这种歪门邪道创收。

    曹藻还算比较有良心,他觉得只要清理隐田,就能让官府正常纳税。有了充足税源,王黼就不需要搞歪门邪道了。

    朱国祥在洋州,属于隐匿土地人口的典型。只需惩治朱国祥,便可敲山震虎,让其他大地主老实交税!

    “北岸是上白村和下白村。”

    “白市头对岸,以前人口不多。朱相公收纳逃户,在打渔湾开垦荒地,又把打渔湾周边山坡辟为茶园。那些新茶树,已经种下三年多,今年就能开始采茶。打渔湾有条小河从山里流出,沿河地带全在开荒种地。”

    曹藻聘了个西乡县百姓做向导,只要给足钱财,总有人愿意带路。

    此刻所指地带,根本不是大明村的核心。

    而是朱家父子穿越之初,张广道带他们渡河的地方,就在白市头对岸的渡口处。

    以前只有三四十户人家,这几年不断吸纳逃户,人口暴增到超过五百。而且还新开辟茶山,这是大明村的第三处茶山,小河更上游还种了许多桐油树。

    “那里是……船坞?”曹藻有些不确定。

    向导说:“就是造船作坊,可以造些小船……咦,比俺上次来的时候,作坊变得大了许多。”

    打渔湾是一处天然港口,有条小河汇入汉江,河湾最开阔处将近200米。

    西侧是悬崖峭壁,根本没法耕种,百姓皆居住在东侧和南侧。

    造船厂也在南边,前两年都在造小船练手,今年开始打造超过十米的“大船”,还从兴元府请来个有经验的造船老师傅。

    从打渔湾继续往东,有两三里地的“无人区”,山势太过陡峭不便居住和耕种。

    等地势稍微放缓,就又出现许多民居,但依旧没到大明村的核心区。

    继续行船三四里,曹藻猛地瞪大双眼。

    那特么是村落?

    明明就是一个市镇!

    两层楼的建筑就有四座,码头停靠着十多艘商船。

    还隔得老远,就闻到浓郁的酒糟味。

    向导说道:“大明村里有烧酒,清澈透亮。士绅商贾喜欢的不多,但穷苦百姓爱喝。干了一天苦活累活,沽二两烧酒回家,就能解去整日疲惫。烧酒性烈,如刀割喉咙,百姓呼为烧刀子。洋州三县都有卖还有商贾运去兴元府。”

    大明村的白酒,是用玉米和红薯酿造的,酿酒剩下的酒糟还拿来喂猪。

    酿酒工艺保密了两年,终究还是泄露出去,西乡县已经有人尝试着仿造。

    曹藻没有靠岸,继续沿着汉江而下。

    从打渔湾一直到朱家父子初见汉江的地方,整整延伸了十四里地,全都属于大明村的地盘。

    这还能叫村吗?

    虽然沿岸多山,宜耕地带比较狭窄,大部分地方连水田都没有。但山地也能种粮食啊,实在陡峭的地方,还能种茶树和桐油树。

    “那里面有多少百姓?”曹藻往小河指去。

    向导摇头:“不晓得,俺没进去过。”

    顺着这条小河进山,便是朱家父子穿越的地方,那辆宝马还在山上躺着呢。

    曹藻让船工往山里划,感觉此处应该开荒不久,农作物长势不怎么好,估计是土地还没养熟。

    没啥好探查的,于是驾船回去,来到大明村的中心码头。

    “这条河又通往哪里?”曹藻问道。

    向导说:“通往以前的黑风寨。”

    黑风寨的更上游,也在继续往深处开垦,为了保证村民安全,甚至组织村勇打死一头老虎。

    现在的大明村,已经不是“t”字形,而是倒“w”形。

    一横代表汉江,三竖代表三条小河。村民都沿河居住,其余地方全是山。

    村民已超过5000人,其中数百人,是张广道走私时从陕西接来的流民。

    西乡县官吏,早把这一大片划为大明乡,只不过平时还习惯叫大明村而已。

    曹藻靠船登岸,码头上正在搬货。

    最显眼的便是那家客栈,大堂里坐着十多人在喝茶,看样子都是商贾及其随从。

    这里已经形成街市,三米宽的石板路,道路两侧都是些店铺。

    许多店铺并没有开门,就算开着门也没啥顾客,因为今天不是赶集的日子。

    还建有好几处货栈,都是村干部的产业。

    比如干货栈,收购干竹笋、干香菇、红薯干、咸鱼干等干货,再统一运去州城和县城批发。村民们有副业收入,村中首领也能赚钱。

    “朱相公来了!”向导低声提醒。

    曹藻转身看去,却见一个中年男子,牵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儿,身边还跟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街上行人,纷纷问候,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曹藻想了想,上前作揖道:“朱先生,可否借一步说话?”

    “阁下是?”朱国祥问。

    曹藻自报身份:“洋州知州曹藻。”

    朱国祥有些惊讶,回礼道:“原来是曹太守,请到那边凉亭坐。”

    镇外有处凉亭,是专供路人歇脚纳凉的。

    曹藻来到亭中坐下,直奔主题道:“有人检举,说朱先生隐匿土地、私蓄人口、接纳逃户。”

    朱国祥不慌不忙说:“那些不是逃户,而是灾荒年月的流民,甚至有不少是从陕西逃难来的。他们活不下去,官府也无力赈济,我便借给种子农具令其垦荒。”

    “说我隐匿土地,其实这里大部分是荒地。按照朝廷政令,只有最早开垦的那批需要交田赋,其余土地都还没到赋税减免年限。”

    “至于徭役,按照朝廷政令,垦荒流民是可以免役的。过了垦荒期的流民,我也为他们垫付了买役钱,每年可没少给县衙。”

    这番说辞,听得曹藻一愣,心中怒火也平息大半。

    他都已经快忘了,朝廷还有如此政策,因为根本没有官员去执行。

    朱国祥继续说:“那些流民,已在西乡县衙注为客户。所垦荒地,只要到了年限,也会去县衙登记领田契。哪来的隐匿土地、私蓄人口?”

    曹藻大概明白了,土地和人口,朱国祥肯定有所隐瞒。

    但严格按照朝廷政策,估计隐瞒得不多,因为大量土地还没到免税年限。

    纯粹是在卡政策bug。

    即便如此,相比起南方望族,这点算个屁啊?

    曹藻感觉弹劾也没啥用,如果能弹劾成功,肯定得王黼另外罗织罪名。他还不打算彻底依附王黼,得为自己的名声着想。

    但又得完成税额任务,否则难以向朝廷交差,而且治理地方也是他的责任。

    曹藻说道:“朱先生的品德,在下是佩服的,绝不相信有此事。但先生贤名在外是否应该以身作则,认摊一些和籴钱呢?”

    朱国祥问道:“多少?”

    “一千石粮食!”曹藻狮子大开口。

    朱国祥冷笑:“太守若有怀疑,就派官吏来清查土地人口吧。山中贫瘠,实在收不到几个粮食,一千石和籴粮绝无可能!”

    曹藻问道:“先生认摊多少?”

    朱国祥说:“去年是一百石米,今年给太守面子,认摊一百二十石如何?至于和买钱,也提高到三十贯。”

    曹藻说:“不如这样,和买钱一百贯、和籴粮五百石。由西乡县转运到洋州之后,我全部折算成银子,再暗中送还先生七成。另外,再请先生拿出二十亩地,去县衙登记领取田契,算是配合官府清查田亩。”

    这算乡绅的钱照单全收,朱院长的钱七成奉还?

    朱国祥说:“要还我八成!”

    “一言为定!”曹藻连忙说道。

    说句不好听的,朱国祥怎么搞关他屁事。

    只要朱国祥肯合作,起一个带头示范作用,曹藻就能以此为突破口,迅速在洋州三县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