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赵政:我大秦永不断更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一章 秦宫小课堂

第二十一章 秦宫小课堂

    赵正为今天的爆发谋划了几天,成功需要一个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是不够的。

    如果他像普通穿越者一样又忍又苟,那就得遵守这时空的大堆规矩。

    认祖归宗一路跪过去消耗精力不说,此后三年还得装好孩子讨好这个那个,即位之后还得听赵姬吕不韦的苟上七年。

    都说赢政残暴是因为小时候被霸凌,后来又精神过于压抑。

    转换身份,格局自然就打开了。

    穿越到古代社会,宗教思路是一定要有的。

    而且抱紧天帝大粗腿,这事也只有他才能干,别人就算想,也没办法像他这样随时变出物资。

    “门生?”

    “就是弟子之意,我就是...”

    赵正指了指自己,面容沉静,抬首看天,似乎与某种神秘侧隔空对话:“天帝有意于政一统此间天下,但又怜惜百姓,不要杀伤太过。”

    “一统..天下?”数十双眼睛牢牢盯着赵正。

    “没错,你们可知这天下有多大吗?”

    赵正手抱了个圈,“天帝带我神游到天上往下看,原来这天之下是个大球,称作地球,地球上有陆地有海洋,我们大秦国土,只占了这天下的万分之一!”

    他还没有在货轮上找到合适的说明物,暂时只能用语言表达。

    但印象当中,在这时代,中华大地上的人口也不过三千万吧,想想到后世,这只是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人口数量。

    “天之下是个大球?”

    “没错!”

    赵正仰天哈哈,也不管自己的话别人听不听得懂:

    “你们不信对不对,既然是球,为何人不会落下去?因为这球着实是大,周径十多万里,浮在虚空之中转动。因为大,所以重,所以能吸住物体。”

    他手里又多出个球,往上一抛,又落回手中:“我既然往上抛了,为何还会落下,就是因为地球有吸引之力,唤作重力,因重而有力,这力是指向球心。”

    赵正手指地下:“这里往下万里,即是地球之心。”

    半晌之后,吕不韦轻声问道:“......那为何云不落下?”

    “问得好!”

    赵正比了个手势给吕相国点赞,这种时候敢发言,果然是个投机分子,像子楚和华阳太后还有夏太后就比较沉默。

    “因为力是有方向的,另有一种浮力托着云,当云比空气重,它就会下降。好了,这些我会再问天帝,这些都是天道,都是知道,都应该为众人所知的基本道理。”

    “兄长,天帝为何不收成蟜为门生?”成蟜突然大声问道。

    这小皮孩子,那就用你来配戏吧!

    赵正微微一笑,抬头看天,然后点点头,伸手一指成蟜:“那我送你...去!”

    神识一动,成蟜消失,举座皆惊。

    赵正按了下手:“他去上小学了。”

    众人恍然,眼神中又开始羡慕。

    周朝的时候是有学校的,但是有资格、有条件上学的人先得是贵族阶层才行,也就是说当时学习、解读知识的权力主要掌握在贵族手里。

    按照周朝的制度,全国的学校主要分为乡学和国学两种。

    乡学主要是地方所办,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老师负责教导当地的学生,国学由诸侯或者周天子所办,也分太学和小学两种,他们教授的对象主要包括诸侯、士卿这些贵族后裔和地方选拔上来的人才。

    凡是年龄达到8岁以上的士族子弟,就要经历从小学到太学,再到成均深造的过程,太学类似于今天的中学、成均就类似于今天的大学。

    《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郑玄注:“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周天子为了让诸侯们都能领会朝廷的旨意,他规定贵族子弟必须接受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书包括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谐声六科,这就是周天子针对贵族进行的识字教育。

    周天子要求贵族子弟除了会讲官方语言“雅言”外,还要会书写官方文字“大篆”,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发音时,各国的使者、读书人之间还能正常沟通的原因。

    所以即便眼前有小孩子失联,大家也能理解,这是去天帝学堂上学开蒙。

    过了一会,空中滚落个小孩子,正是成蟜,昏头晕脑地从地上坐起。

    “学会了吗?”赵正温和客气。

    “...”

    “看来是不会啊!”

    赵正哈哈大笑,“天帝告诉我,凡人欲学神通,先学语言,大家皆可学,书同文,文要简,语同音,音应美。”

    周朝的时候,当时随着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周天子在管理诸侯的时候便发现各个地区都在使用自家方言,朝廷的政令传达相当不方便,于是乎周天子便一边命官吏翻译四方的语言,一边要求贵族们以洛阳一带的话为官方语言,以此来消除各地的沟通隔阂。

    于是周天子就专门让人在学校开设了翻译这门课,还要求搞外交工作的官员每隔七年就去进行一下文化培训。

    《周礼·春官·大行人》记载:“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

    翻译一词,其中的“译”字最早就是指的翻译北方方言的翻译官。

    《礼记·王制》记载,翻译东方方言的翻译官叫“寄”,翻译南方方言的叫“象”,翻译西方语言叫“狄鞮”。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先秦时期诸侯之间能够正常交流,除了要归功于周天子开办的学校外,最应该致谢的人应该就是孔夫子了。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掀起了开私学的潮流,他把原本被贵族垄断的知识传播给民众,让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当孔子带火了私人教学之后,文化传播的途径就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以前是只有有一定社会的人有资格进学校,现在是只要想学,那就有机会找到老师教。

    假设原来官办的学校同时只能教300个人的话,那么有了众多民间的老师后,文化的辐射人群可能就扩大到了几千人、上万人的规模。

    私学的兴起,在诸侯们之间搭建起了一张自下而上的文化交流网络,各个诸侯国的文人们通过同一种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无形的精神纽带,也为后来秦汉两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子楚拱着手小心问儿子:“何为大家?”

    “大家即天下为一家,所有人,还有动物...鸟兽也算。”

    赵正很累,往往一个词都得解释加注。

    “鸟兽亦可人言?”

    “可驯之,天帝眼里无贵贱,万事万物皆含至理,这天地之间,别有玄妙,我会时时与天帝讨教,再告诉你们。”

    “现在,请坐!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