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篡政者王莽在线阅读 - 第十三章 王莽改制,经济变革(二)

第十三章 王莽改制,经济变革(二)

    直到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即王莽垮台的前一年,为了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才勉强下诏废除此项法令,到这时,王莽才承认这又是一项失败的政策。在王莽颁布的所有改革政策中,五均六管是实行时间最长的,之所以颁布这么长,一是这些政策在实行过程中遇到的什么阻力,很顺其自然;二是因为五均六管政策为王莽的政权提供了大量的财税收入,是其政权的基础。

    (一)货币改革,市场混乱

    在王莽众多的经济改革措施中,六管之一的货币改革是最混乱、最离谱,最坑人的一种。从居摄二年(公元7年)他宣布进行第一次货币改革起,到地皇四年(公元23年)新朝灭亡,十六年间,他四次下令改币,五次下诏重申货币改革的命令和禁止民间私铸货币的严酷刑法。而每一次改革,差不多都是以小易大,以轻易重,运用政治权力强行推行新货币,对广大民众进行最直接、最野蛮的无情掠夺,一下激起白衣之怒,四处起义。

    他的第一次改革在居摄二年,当时王莽尚处于辅政时期。他于通行的五铢钱之外,下令增加三种新货币:大泉重二十铢,每枚币值五十;契刀每枚值五百;错刀每枚值五千。王莽找的理由便是“周钱有子母相权”。当时汉施行单一的五铢钱,不便于市场流通,商品交易。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西汉社会中,使用面值较低的单一货币,在支付、携带、储存等方面,有储的不便,适当地增加高值货币,无疑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王莽对于如何处理新旧货币之间的对换比值关系和保持货币稳定性的考虑不够的。例如大泉一枚,重二十铢,含铜量仅比五铢钱重一倍多,而币面价值却为五铢钱的五十倍。这就出现“民多盗铸”的现象,出现假币,私币,从而给货币改革带来混乱。

    王莽为了防止民间盗铸价值更大的错刀,于是下令“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并命令持有黄金者,“输御府受值”,但又“卒不予值”。这使王莽在第一次货币改革上便失信于民,古代十分重视个人信誉,以这样的方式开头,也那怪之后改革会失败。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发起了第二次货币改革的诏令。这时王莽已经代汉自立,为了消除一切与旧朝(汉朝)有关的物品和减弱旧朝影响力,不仅因刚卯佩玉与“刘”字有关而被废黜,而且因五铢钱、契刀、错刀这三种货币是在旧朝实行的故而也被废止。为了符合“子母相权”之义,王莽在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等货币之后,增发了径六分,重一铢的“小泉值一”,与前次发行的“大泉五十”为二品,一起通行。

    长期以来,民间早已习惯用“重如其文”的五铢钱,认为大泉和小泉很不合理。因此,五铢钱私下仍被人们继续使用,民间甚至还出现“大泉当罢”的谣言。王莽深感恐惧如任这一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必将破坏新币的信用,不利于新币发行,于是严令:“诸挟五铢钱,言大泉当罢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王莽强制推行大、小泉的结果。就是曾一度出现了“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导”的混乱局面。为了防止民间盗铸,再一次下令禁止民间采铜烧炭。同年底,王莽派建议大丈到各郡国督铸新货币,加快旧币的兑换,增加新币的供应量,以新换旧,保证新币在民间正常流通。

    第三次货币改革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这也是王莽推行货币改革的一次最大胆的尝试,也是最惨烈的一次。王莽盲目地增加货币种量,继续扩大货币发行量。他把当时的货币分成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其实就是用五种不同的材料铸就的货币:金、银、铜、龟、贝。六名即六种货币种类: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泉货。二十八品即标有不同币值的二十八种货币,其中包括黄金一品:黄金;银货二品:朱提银、它银;龟宝四品:元龟、公龟、侯龟、子龟;贝货五品:大贝、壮贝、么贝、小贝、贝;布货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泉货六品:大泉、壮泉、中泉、幼泉、幺泉、小泉。

    这是一次纯属是王莽他的主观臆断下进行的货币改革,不但没有达到“用便而民乐”的目的,反而造成“百姓愦乱,其货不行”的严重后果。王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上后宣布停止龟、贝、布等币类的流通。只流通专行一值的小泉与值五十的大泉这两种货币。

    第四次货币改革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经过这么多次货币改革,虽然都失败了,但好逮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和心得,于是重装旗鼓,再次下定决心再进行一次货币改革,一改之前的颓势。这次废除了大、小泉,发行的货币仅有重五铢、值一的货泉和重二十五铢、值二十五的货布两种。这两种货币在制作规程上要求十分严格,货币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他又贬低大泉与新“货泉”同值,宣布推迟六年废除。

    由于“货布”制作工艺较精,仿造不易,故盗铸现象减少。“货泉”在重量、形制、币值等方面都与汉五铢钱相当,这实际上等于恢复了五铢钱制。经过这次改革,王莽币制趋于简化和稳定。王莽的币制改革,前三次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失败的,而第四次则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王莽多次改革货币,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西汉晚期,五铢钱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币制相当混乱,需要破而后立,建立新的货币体制。昭帝以后,官铸货币的供应量在减少,而民间私铸开始兴起,私铸之风又起。汉末至出现了劣币小五铢以次充好。元帝以后,盗铸更猖狂,货币质量也逐渐低劣。为了改变货币上的混乱现象,所以他决心货币改革,使货币流通正常。

    第二,货币低劣与“民多盗铸”的结果,必然导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使社会动荡。为了稳定币值,抑制物价上涨,是王莽进行货币改革的另一重要原因。

    其实从以上的记载我们就可以明确的得知一个答案,那就是新朝灭亡的不冤枉。试想下一个王朝在仅仅只是7年的时间,就接连换了3种货币,而且每次进行改革的时候都要把前一种货币全部废除掉,而在这之中使用最长的货币也就只是4年的时间。其实就是说当王莽每换一次货币的时候,百姓之前所做努力都白白浪费了,因为之前的货币已经不能用了,而在当时虽然新朝允许百姓拿旧币去兑换新币,但兑换的比例明显就是不成正比的,这样就等于说每次王莽的货币改革进行一次,百姓的财产就会打一个对半折,使百姓越来越穷。

    正如《汉书.卷九十九中》载“是时,百姓便安汉五铢钱,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改不信,皆私以五铢钱市买。讹言大钱当罢,莫肯挟。莽患之。复下书:“诸挟五铢钱,言大钱当罢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

    而以上就是当时王莽进行货币改制后,整个天下的反应。“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可以说每当王莽实施一次货币改革,全国的物价都会飞涨(起到反作用了,经济变得越来越糟糕,因此许多百姓为此破产,更甚者连那些王公贵族都不例外。想想看就是如此新朝焉能不败呢?焉能不亡呢?

    正如《中国货币史》所说“中国历代币制的失败,多有别的原因,而不是货币本身的缺点,只有王莽的宝货制的失败完全是制度的失败”,是的,在当时王莽几乎隔几年就会对全国的货币进行大改革,7年,王莽在汉代五铢钱的基础上,加铸契刀、错刀、大钱。9年,因“刘”带有金和刀就将除大钱外的货币全部废除,并铸小钱与大钱通用。10年又另造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等二十八种货币来供全国使用。但是在11年又因为百姓的抵制,就又将这些货币全部废除,只留小钱与大钱,并重新使用五铢钱。但是在14年,又因为某种情况,王莽又将之前所有货币全部废除,重新又创造了货币、货泉两种货币。也就是在王莽这样反复的货币改革下,新朝的经济变得越来越混乱,百姓的生活也变的越来越苦。可以说在当时整个国家所发行的货币几乎都没有信誉度可言,百姓根本就不敢拿着货币来进行交易,但是在朝廷的威逼下,百姓却又不得不收下这些货币。可是王莽却又是一个能折腾的主,时不时就废掉这个旧币,又创造出另外一个新币,就这样整个国家几乎有三分之二的百姓被王莽的货币改革给折腾成破产,亦或濒临破产。想想看一旦百姓或破产,或濒临破产,他们能活的下去吗?而一旦活不去摆在百姓面前的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了,而就是如此最终新朝亡在了绿林军的手中。

    (二)税制改易,唯利是图

    西汉时代,文、景两代都是轻徭薄赋,三十税一,有时还卖爵,减除平民的租税。武帝时代,“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费用增加,国库空虚,以盐铁官营赚钱来补充财政。武帝末年,重视农业生产,在生产的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王莽篡汉以后,为了改革制度,说汉时三十税一就是“什税五”。而贫农民在租种别人的田地,除交税给国家之外,还要将大部分收获交给雇主做田租。王莽为了说明汉制不善,证明自己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处贬低汉制,把汉制中特殊情况当做普遍情况,把汉制严重贬低和否定。

    所以王莽要税制改易,但这又被王莽当成盘剥百姓的重要手段之一。据《食货志》所载,王莽“又以《周官》税民:凡田不耕为不殖,出三夫之税;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民浮游无事,出夫布一匹”。当此之时,弃田荒宅也须课以重税。《食货志》另载“诸取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水泽及畜牧者,嫔妇桑蚕、织纴、纺绩、补缝,工匠、医、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皆各自占所为于其所之县官,除其本,计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为贡。敢不自占、自占不以实者,尽没入所采取,而作县官一岁1”,照此规定,手工业经济的各种门类也都需要纳税。

    十一税一,比三十税一提高了近两倍。税收的面也扩大了,汉代“不殖’“不毛”都不征税,王莽却要收“三夫之税”。税额增加,是王莽税制的主要特点。人民“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只好“起为盗贼”,有点官逼民友反的意思。王莽对汉制的否定,其实言过其实,而自己的改革却不尽如人意,还不如汉制的有效。如果说官制田制的改易还是在复兴幌子下推进,那么五均六筦和赋税改制几乎已将这最后的遮羞布扬弃殆尽。财政制度的改易充分暴露了王莽改制唯利是图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