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季汉大司马在线阅读 - 第365章推行四政

第365章推行四政

    季汉大司马正文卷第365章推行四政武汉,宫府。

    各州郡汇报的内容,静静的摆放在案几上,诸葛亮持笔在巾帛上书写。

    “石磨?”

    “不产宿麦?”

    “南人无食麦饭之习?”

    “百姓不知宿麦耕作技法?”

    诸葛亮根据各州刺史汇报上来的公文,自我整合问题,将其抄录在文书上。

    “季常?”

    “仆在!”马良应道。

    诸葛亮搁笔于案,问道:“季常出巡荆楚郡县,访地方吏民,可有何不同之见?”

    马良沉吟少许,说道:“此国策上利国家,下利百姓。今难以推行,并非宿麦不能食,而在百姓不识宿麦之利。以良之见,欲劝百姓广行稻麦耕作,当让百姓晓宿麦之利。”

    “古人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有实利可图,百姓必欣然耕作。”

    诸葛亮颔首而笑,问道:“季常可有计策对子?”

    马良摇了摇头,说道:“恕良才疏学浅,并无详略对之。”

    诸葛亮持扇起身,说道:“若改赋税,将田租收米八升,更替为收麦米八升如何?”

    马良微微皱眉,说道:“改稻为麦,怕是官府吃亏。官府收麦,供给军士。军士多为南人,岂能愿食麦饭?”

    当兵吃粮,吃的岂能是麦饭这种粗粮?

    大部分吃的是吃稻饭,这般才能保证军士的战斗力。强行让军士吃麦饭,心中积怨,士气不振,怎会尽心作战。

    如齐梁大战,南朝的梁军因以麦屑为饭,士气低沉。萧衍急调大米,军心大振,才打败了齐军。

    故而收麦饭为赋税,马良就怕军士不愿吃。

    “哈哈!”

    诸葛亮轻抚羽扇,笑道:“季常勿忧,亮已有方法对之。”

    说着,诸葛亮将案几上的巾帛递给马良,说道:“季常,将此文抄录五份,送于霍督、庞令君、刘尚书、法汉昌、顾治中等君,请他们至此,商讨推广稻麦轮耕之法。”

    “诺!”

    霍峻收到巾帛后,将军务交给属下,便前往赴会。

    诸葛亮于门口亲迎众人,互相寒暄之后,众人纷纷落座。

    六人于左右席地而坐,手里翻阅着推广稻麦轮耕的疑难问题。

    诸葛亮清清嗓子,说道:“南人垦水田,有上中下三田,较均产来说,每亩可越收三石稻米,此春耕秋收之时也。若于秋耕宿麦,越春而收,以亮之所见,勤勉耕作,纵无三石之粮,亦有两石麦粮。”

    “一年二收,胜中原二载三收。故稻麦轮耕之法,能于各州郡中推广,不敢言家家户户耕行稻麦之法,但若能让十万顷良田行耕宿麦,每岁至少可增千万石之粮,”

    “军士月食二石,年食二十四石。千万石之粮,足可让我国军士食近三年。稻麦轮耕之法,乃国之大策,若是能成则国库充实,大军将不被粮草所困。”

    十万顷良田多吗?

    汉代一顷田为五十亩,十万顷田约为五百万亩田。

    那汉代一个郡能有多少田?

    以徐州的东海郡为例,约有五十余万顷熟田。也就是说将东海郡的五分之一种上宿麦,则基本能完成诸葛亮的目标。

    那种植五百万亩田,需要多少劳动力?

    按每户耕五十亩田为单位,则要十万户百姓。也就是说至少要发动十万户百姓,集体种植宿麦,施行粮食大增产的计划。

    诸葛亮所说的这些东西,在场众人皆知。

    诸葛亮指向巾帛,说道:“然宿麦之物,南方百姓多不喜之,又不得耕作之要。今欲让南人百姓耕作,非利诱不可。亮于准稻、麦互换,田租八升,百姓可缴稻米,亦可缴麦米。诸君以为如何?”

    “稻麦互换?”

    庞统沉吟几许,说道:“稻米,吴楚百姓多喜;宿麦,不得吴楚百姓所喜。今留稻自食,百姓必愿种植宿麦,出宿麦以为缴纳赋税之用。”

    诸葛亮试图利用政府收取宿麦为行政手段,刺激民间广泛在秋冬种植冬小麦,待春季成熟后,留至夏秋之时,向官府缴纳赋税。

    如此下来,之前缴纳田租的稻米,百姓可以留下自用。这样cao作,种植宿麦有利可图,必然能刺激百姓种植冬小麦。

    顿了顿,庞统抛出了与马良相同的问题,说道:“官府收宿麦,岂不让我军士卒食宿麦?”

    “孔明!”

    庞统看向诸葛亮,认真说道:“孔明欲推广宿麦之心,统多能理解,然今下当以军士为重。以统观之,稻麦互换可行,然因限制每户上缴宿麦数额,以保证军士正常供给。”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询问法正,说道:“孝直来自关中,多食宿麦,有何见解?”

    法正捋着胡须,笑道:“麦饭难食,如若能研磨成粉,制成面饼,军士携带而食。入沸水而煮,与今下蒸饭有异曲同工之妙。”

    蒸饭,稻米的食用方式之一。可以晒干,出远门时携带,煮上热水,就能食用,与后世的自热米饭有相似之处,故而南人作战常以此为军粮。

    胡饼,用小麦制作而成。也是可以远行食用,饼太过坚硬,泡点水就能吃。

    “正是!”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主公于中原征战时,手下军士常以胡饼为食。昔汉灵帝时,其喜食胡饼,京师之人多从之。霍督行军征战多年,不知有何见解?”

    霍峻思量许久,说道:“以胡饼更替蒸饭,或是不可行。然以峻之见,可循序渐进,胡饼与稻饭更替,以观军士言语变化。即便不能取代蒸饭,军士于休整时亦可食胡饼。”

    顿了顿,霍峻提醒说道:“然以麦制成胡饼,石磨必不可少。官府收宿麦,当广置石磨,研磨小麦。以峻之见,可于各郡水流湍急之处,以水驱石,以为研磨小麦。”

    后世人或许很难理解,石磨之物为什么能被反复提及。

    无它,没有石磨,小麦难以制作而成面饼。

    同时,石磨制作的工艺不低,其中含有工匠技术,若磨面制作不好,严重影响口感。

    汉唐时期,在中原地区,掌握石磨已是成为士族、豪强的必要品。很难想象,唐代著名的太平公主富贵至极,居然会向寺庙抢夺石磨。

    太平公主抢夺石磨之案,由时任雍州司户李元纮判罚,李元纮不畏权势,判罚石磨归由寺庙所有,此案则称为‘南山铁案’,而李元纮在日后也成为盛唐名相。

    石磨虽小,但却是小麦成为汉人主食的重要推手。

    关西士族的衰弱,关东士族的崛起,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华历史的改变往往是由一件件小事拼凑而成,最终让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那种认为提出某种理论,革新某种制度,就能凭借一己之力,从而改变人类的进展,将是何其之难!

    诸葛亮微微颔首,赞同说道:“霍督所言极是,石磨虽小,但却是制饼的重中之重。如青徐士族之中,凡能掌握石磨之家,常是显赫之族。今收宿麦为赋,当官置石磨,以为研磨小麦。”

    寡有言论的顾雍,开口说道:“兴建石磨,颇耗人力;研磨宿麦,亦需人手。以雍之见,亩收八升稻,可让百姓纳麦一斗。四升稻,可让百姓缴麦五升。”

    “此当另类涨税!”诸葛亮皱眉说道。

    顾雍笑了笑,说道:“如按军师言,春收宿麦,夏收稻米,百姓亩产大增,至少可增数十石粮。仅增租二升麦,于百姓而言,亦是裨益之事。若是不以宿麦上交,而以稻缴租,又何言涨税?”

    “嗯!”

    诸葛亮轻抚羽扇,思量顾雍的建议。

    法正换了舒服的姿势,说道:“元叹之言,不无道理。若推广宿麦,其麦种何来?”

    “唯有地方郡县向百姓借出麦种,让其耕种。若是士族借种,怕是有高利,此反而苦了百姓。推广宿麦,人力物力,损耗颇多,又岂能不增涨田租。”

    “也罢!”

    诸葛亮停止手中的动作,说道:“既然如此,当让大王补发赋税诏,言以麦者缴税,一升当多收四分之一,四升稻,缴五升麦;八升稻,缴一斗麦。”

    “可!”

    诸葛亮环顾众人,问道:“今推种宿麦,可有纰漏乎?”

    “有纰漏!”

    坐在末尾的刘巴,开口说道:“巴居武汉以来,近日发现市井之中宿麦价格涨价,此必有商贾、士族见官府劝种宿麦,故欲趁机收购,以便高价卖与底层百姓,从中取利。”

    “孔明,为不及伤农夫,便于宿麦推广,当让地方郡县出借宿麦。”法正说道:“出借宿麦,或许还能收取息差,以增府库之用。”

    “不可,出借宿麦,当让郡县免息,岂能收取息差?”

    庞统果断出声否决,说道:“孝直,官吏贪鄙,仅知上级之令,而寡有爱惜百姓。收取息差,官吏逼百姓强借,又当是如何?岂不有害大王之名声,亦损我仁政之本意。”

    顶级政治家互相的查漏补缺,看得霍峻颇是惊叹。

    出借宿麦息差看似能为官府取利,然而落实到地方,有了考核指标,必然会成为强制出借宿麦。如王安石的青苗法,也是这般本意。然而到了地方,官吏强行让百姓出借青苗,最终成为恶政。

    “子初,可言自见!”诸葛亮点名让刘巴说话。

    刘巴沉吟少许,说道:“为便推广宿麦耕作,当免息出借麦种,如此一来士族、豪强,则难以取利。然巴思中枢府库,当多稻米,而寡有宿麦。”

    “以巴之见,近日便可下达稻麦互换交租之令。今上计收取各地宿麦,好生保管不动。明岁春,宿麦丰收,可让百姓提前收税。至夏秋时,将府库之中宿麦,尽数清出,免息租与各地百姓。”

    顿了顿,刘巴说道:“若市井缺麦,可让商贾向中原购买小麦,以备来年为种。”

    如今南方有种宿麦的人,大多是北方南逃的难民,他们有种植宿麦的经验,也会以宿麦为食。这般的规模虽是不多,但是收取冬小麦种子也并非难事。

    这般cao作下,若有商贾想哄抬小麦价格,与武汉中枢作对,基本是扛不住的。毕竟一个为官,一个为民,岂能抗衡!

    “彩!”

    诸葛亮持扇鼓掌,笑道:“子初善运筹帷幄之能,果是名不虚传。今已多收百姓宿麦,又以息出借百姓,怕不易推广,当从子初之言。”

    “缴麦为税,大兴水磨,以麦制饼,免息租种。以上四政推及于民,稻麦轮耕,国家必能大兴。”

    “孔明,前汉孝成皇帝时,帝命议郎汜胜之为劝农使者,于三辅教民种田,精耕细作。今欲让南方大兴宿麦,需仿旧例,置劝农使者,下至吴楚,教民耕作宿麦。”庞统建议道。

    “善!”

    诸葛亮考虑少许,说道:“可有人选,以便于亮上书与主公。”

    “峻治下徐州别驾司马芝,字子华,河内人士。自天下大乱,携母逃至荆楚,于乡野耕读。今于合肥开垦荒田大成,又疏通肥水河渠,多有功绩。”

    霍峻摸着小胡须,说道:“司马子华,为人勤勉,怜爱百姓,忠于公事。昔稻麦轮耕之法,由他亲自实验而成。今令其为劝农使者,不消数年,宿麦当能大兴。”

    之前答应司马芝疏通肥水河渠,以及恢复合肥生产,霍峻便向中枢举荐。如今司马芝做到了,霍峻自然要履行承诺。毕竟让司马芝出任徐州别驾已久,别驾之职当限制司马芝的发挥。

    且司马芝精通农务,让他出任劝农使者,非常合适。待劝农工作完成,司马芝不是入中央任职,便是会调到富庶的郡出任太守。

    “好!”

    诸葛亮笑道:“子华之名,亮多有耳闻。今有子华为劝农使者,宿麦轮耕又岂能不成!”

    说着,诸葛亮钦佩说道:“仲邈为将出镇,不忘农事,当为将帅之榜样。稻麦轮耕若是能成,南人将世受此恩。”

    霍峻挥手否认,笑道:“子华亲力亲为,大王下达王令,孔明与诸卿施政推行。今若能成,又岂是峻一人之功?”

    “孔明过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