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寒门辅臣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三章 帝王心思,酒精成

第二百四十三章 帝王心思,酒精成

    耍流氓?

    沐英哈哈大笑,这可不存在。

    当初娶冯氏的时候,还是至正二十二年,翰林儿龙凤八年,陈友谅大定三年。

    那个时候,老朱正忙着对付张士诚与陈友谅,沐英遇到冯氏时,冯氏都快冻死了,自己手中也没啥好的战利品,找了一圈,除了铁器、铜器之外,就一件不知道是哪个变态抢来的襕裙,索性就送了出去。

    恰恰是一件襕裙救下了冯氏,冯氏感恩戴德,以身相许,这才有了沐春、沐晟……

    顾正臣听闻之后,嘴角满是苦涩。

    你那是战乱年代,礼崩乐坏,送襕裙也没人笑话你,可问题现在大明正在重塑规矩,自大明开国以来,最忙碌的就数礼部了,整绞尽脑汁,这个制定规矩,那个制定规矩,衣服需要规矩,腰带需要规矩,房子需要规矩,房门也需要规矩……

    若是被老朱知道自己坏了规矩,大胆到不经过媒妁,不经过父母,直接“奔现见面”、“私定终身”了,这还不得发雷霆之怒?

    沐英似乎看穿了顾正臣的担忧,笑道:“放心吧,家里的人嘴严着呢,没人会对外起。只是你可想清楚了,以你才能,他日未必不能成为朝廷重臣,那张和不过是个文人,在弘文馆做事罢了,对你可没什么助益。”

    顾正臣继续躺着:“要什么助益,你总不至于让我去娶一个什么公爵、侯爵之女或侄女吧?和他们结亲,短时间有助益,可长时间来看,呵呵……”

    沐英看了看左右,见没人听到,脸色严肃地看着顾正臣:“你想什么?”

    顾正臣瞥了一眼沐英并没解释。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这是汉高祖做的事,而老朱对汉高祖是相当的推崇,不信看看郡县封国,那就是照着汉高祖做过的事再做一遍罢了。

    分封都照抄了,杀功臣自然也是需要抄下来的。

    开国公侯里面,除了徐达、李文忠、汤和、耿炳文等之外,就没几个善终的。

    徐达家是有女儿的,徐仪华现在只有十二岁,不不到成婚的年纪,就要成婚也轮不到顾正臣,人家徐仪华早在洪武三年就许配给朱四了。

    公侯之女,这些都是用于拉拢功臣的,像顾正臣这种没有军功,没有地位,不需要拉拢的,怎么可能浪费名额……

    顾正臣还想安稳的过日子,不想混几年就被拉去菜市口了。

    现在这样挺好,顾正臣是个知县,张和是个弘文馆学士,听着挺吓人,但实际上,其实就是一整理书籍的,老朱也没多少时间跑去弘文馆听课。

    一个实职正七品,一个闲职正五品,至少也算门当户对了。

    关键是,在顾正臣了解的明初大屠杀名单里,没有张和这一号人物,很显然,张和是个闲人,整日与书为伍,郭桓贪污不会找他,胡惟庸斗法用不着他,蓝玉干活也用不着他……

    这样挺好。

    华盖殿。

    朱元璋处理完政务,外面的色已如墨漆黑。

    活动了下肩膀,朱元璋传来张焕与郑泊:“今日检校的奏报呈上来吧。”

    张焕拿出一份文书,恭恭敬敬递了过去。

    朱元璋接过看了几眼,无外乎是一些金陵官员之事,当看到陈宁宴请费聚时,朱元璋眯着眼问:“这是今年陈宁第几次宴请平凉侯了?”

    张焕想了想,回道:“第六次。”

    朱元璋放下文书,脸色阴沉:“若朕没记错,刚入腊月时,陈宁就宴请过一次平凉侯,今日再次宴请,所为何故?一个御史台的官员,时不时与侯爷饮酒作乐,这不合适吧?”

    张焕、郑泊不敢话。

    朱元璋想了想,认为其中有些问题,便安排道:“命检校好好查查,看看陈宁与平凉侯到底在做何事,包括过什么,吃的什么,一律呈报上来。”

    “遵旨。”

    张焕、郑泊答应。

    朱元璋继续看文书,目光扫过界寺的事,没怎么在意,直接翻了页,突然感觉不对劲,又反过来看了看,沉声:“界寺高僧讲法,男女信徒纷纷剃度出家!去查一下,今日有多少男女剃度,再查一下界寺有多少僧尼,速速报上来。”

    郑泊应了一声,行礼退出大殿。

    继续看去,后面语焉不详地观音殿内出零sao动,法镜被赶出山门,朱元璋并没有追问缘由,毕竟检校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翻至最后一页,朱元璋凝眸,问:“沐府请官媒卫大娘,这是为何,沐英这子想纳妾了?”

    张焕连忙解释:“陛下,非是沐都督同知,而是顾知县。”

    “顾正臣?”

    朱元璋有些惊讶。

    张焕禀告:“据检校消息,顾母以顾正臣当婚,想要找媒人合婚事。又因顾青青与弘文馆学士张和之女亲近,两家走动较多,顾母便打算合这一门亲事。”

    “张和之女啊。”

    朱元璋微微点零头,颇是满意地:“张和算是个大儒,讲起四书来深入浅出,为人谦和正直,他的女儿想来不会太差。至于顾正臣——”

    到此处,朱元璋抬起头来,看向门口方向。

    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随后内侍来通报:“羽林左卫指挥同知毛骧求见。”

    朱元璋点头应许。

    毛骧行礼后,拿出一份文书,肃然禀告:“陛下,酒精已测试完毕,二十名罪囚合创伤六十处,以新式火炉升温如春秋,时过半月,太医换药三次,查看伤口,化脓起症者仅有一人,其余十九人皆无病症,伤口已基本愈合。”

    “成了?!”

    朱元璋上前一步,几乎是夺过文书。

    毛骧脸上浮现出笑意:“陛下,太医,酒精之物可祛毒疮,绝脓水,于伤口愈合极是有利,可用于军士救治!”

    朱元璋仔细看过文书,连连点头。

    酒精起了作用,这将是改变大明军士命阅伟大之物,是军之重器,是国之重器!

    它即将救下的性命,很可能会影响未来的战局!

    这份功劳,甚大。

    朱元璋放下文书,沉声道:“传胡惟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