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寒门辅臣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一十七章 逃荒的农民

第三百一十七章 逃荒的农民

    搬迁县衙?

    詹同微微皱了皱眉,深深看了看顾正臣:“顾知县这话,似乎另有所指啊。”

    顾正臣笑了。

    昨晚上还愁得睡不着觉,苏州知府魏观毕竟是一个了不起的为百姓做事的官员,能做到大明政绩第一,有他真心实意的付出,若只是因为他问心无愧的“以工代赈”,被人抓住把柄砍掉脑袋,着实令人心寒。

    兴许是天不绝魏观,竟然在此时送来了詹同!

    詹同和魏观是熟人,而且还是很熟的那一种人,因为他们两个在早年间,都是起居注。

    没错,这两个就是记录老朱一言一行的文臣,当然,后宫那点事不是他们两个记录的,找他们爆料也不合适。

    后来詹同和魏观,都被朱元璋派去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至于这两个人弄出来几个所谓的贤才,顾正臣并不知道,但詹同和魏观惺惺相惜,私交不错是确定的。

    “吴琳走时,可是多次提起过你,我致仕返乡,虽不途经句容,可还是想来看看。”

    詹同坐了下来,提起吴琳。

    顾正臣很感激老尚书吴琳,在与张希婉成婚之后才知道,岳父张和之所以爽快地答应婚事,就是因为吴琳在顾家求亲之前说起过自己。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吴琳是顾正臣与张希婉的“媒婆”。

    “也不知吴尚书如何了。”

    顾正臣寒暄。

    詹同品了一口茶,呵呵笑道:“他啊,刚回黄冈,就得了个新称号,名为赤足尚书。”

    “哦?”

    顾正臣饶有兴趣。

    詹同看向詹徽,詹徽知道父亲说多了话有些疲惫,便主动代劳:“顾知县,吴老尚书在今年年初致仕之后,便在家乡以种田为乐。然陛下多疑,便派天使暗访黄冈。天使到了之后,找寻吴琳住处,见到一个老农,戴着草笠,坐在一只秧马上,赤着脚,正在水田中起秧,以为是个老农,便上前打听吴尚书家在何处。”

    “谁知那老农看了看天使,直言道:我就是吴琳。天使大为吃惊,如何也想不到赤脚种田,手法熟稔的老农竟是赫赫有名的吏部尚书。在天使返回金陵之后告知陛下,陛下嘉叹不已,说其是赤足尚书。”

    顾正臣哈哈笑了起来,不得不说,吴琳这个赤足尚书好得很,至少保了晚年。

    但此事也揭露出了一点,朱元璋的疑心病相对以前的时候,似乎严重了不少,要知道吴琳是吏部尚书,一个文官,还是一个致仕之后没什么影响力的老人,他能有什么图谋值得老朱在意的?

    实在是没有派遣天使暗访的必要,可偏偏老朱做了。

    顾正臣含笑接过话茬,看向詹同:“我是吃饭知县,他是赤足尚书,詹尚书打算做个什么尚书?”

    詹同哈哈大笑起来,直靠在椅子上笑了个痛快:“好一个顾正臣。”

    詹徽很少见父亲如此笑了,看向顾正臣,目光中透着感激之色。

    詹同笑过,开始说正事:“说起吃饭知县,你的句容之路很令人敬佩啊。四大院,其中三大院给百姓添了不少收入吧,还有消息说,你打算在句容号召百姓养猪,种植药草,打算借此脱贫,让百姓有口饭吃,你认为这些路走得通吗?”

    顾正臣走向詹同,端起桌上的茶壶:“曾经有一位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路行不行得通,需要看看跟随的人多不多。”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倒有些格物韵味,你说的这位先生也是理学大师?”

    詹同问道。

    顾正臣微微摇头:“从来没有人想过,到底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百姓吃饭问题,或者说,所有想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都固执地将一切都压在了田地之上。但仔细想想,若是冬日里家家户户可以挂满腊rou,纵是来年遇到灾荒年景,省着点吃,至少不会成为流民,不会出现饿死人的场景……”

    对于如何发展,发展的考虑,顾正臣并没有保留,全都告知了詹同。

    詹同听得很仔细,时不时问上几句,皱了皱眉头:“你这件事做得没错,但你不应该承诺帮助百姓售卖出去,这是不智之举。若是句容百姓家家养猪,就说一家一头,上万头猪,你打算卖给谁去?”

    顾正臣坐在詹同一旁:“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但县衙也并非没有后手。这种契约签订是县衙掌控,这也就意味着,县衙能主动控制代为售卖的家猪数量。”

    “另外,金陵人口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rou食消耗也会增加,一年在金陵出售三五千头猪并不是什么不可能之事,何况光禄寺那里也需要猪不是……”

    “光禄寺,你打算将猪卖给陛下?”

    詹同惊讶不已。

    顾正臣呵呵笑了:“卖给谁不是卖,只要能将猪变成铜钱或粮食,皇宫可以卖,东宫也可以卖,实在不行,我去一趟魏国公府推销推销,让魏国公一年多吃几头猪还是办得到的。销售是一门学问,总是有法子的……”

    詹同突然想起来,自己是白担心了,顾正臣可不止是吃饭知县,还是白糖举人。一个能将白糖买卖做大做强的家伙,实在是不用自己cao心什么售卖之事。

    “你若是不为官,当个商人怕也是个厉害的。”

    詹同认真地说。

    顾正臣不置可否。

    在老朱手下当大商人,恐怕不会有多好的下场,当个土财主,又会被官员欺负。

    顾正臣与詹同闲聊了一个多时辰,见詹同想要离开,便起身道:“詹尚书,不知可借一步说话。”

    詹同疑惑地看了看顾正臣,这房间里就三人,多出来一个是自己的儿子,这还有啥不放心的,还需要借一步?

    虽是如此,詹同还是点头答应。

    詹徽退出二堂,守在门外。

    顾正臣看着詹同,凝重地说:“苏州知府魏观,是詹尚书的好友吧?”

    詹同微微点头:“没错。”

    顾正臣看了看门口位置,压低声音:“不知詹尚书此番回乡,是否路过苏州?”

    詹同凝眸盯着顾正臣,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自家老家是婺源,来句容已是绕路,去苏州,那饶的路更远了。虽说甚是想念魏观,可他此时正忙着以工代赈,安抚灾民,还是不去打扰得好。

    顾正臣见詹同摇头,沉声说:“詹尚书此番回乡,应该路过苏州!”

    詹同开口:“你想让我去见一见魏观,为何?”

    顾正臣没有直说,而是饶了个弯子:“我听闻苏州府正在以工代赈,魏知府不仅打算疏浚苏州内河道,还打算将府治迁至内城之中,而府治在内城的位置,正是张士诚的王宫!”

    詹同听顾正臣将“王宫”两个字咬得很重,转眼就明白过来。

    在张士诚的王宫之上修建大明的府治,那可是极犯忌讳的事,若是被有心人利用,递上奏折,定是必死!

    詹同深深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应该去一趟苏州。”

    顾正臣释然,放松下来:“这件事非同小可,我与陈宁本没什么过节,就因为陛下让他饿了肚子,便将仇怨记在我头上,几次下手。而陈宁与魏知府的过节之深,远甚于我。一旦被其抓住把柄,定会下死手。”

    詹同了解陈宁,这就是一只狗,还是恶犬!

    “这件事,兴许可以运作运作。”

    詹同眯着眼,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看了一眼顾正臣:“后续的事与你无关,这件事你就当从未发生过,我们之间也没有提起过苏州。”

    顾正臣不知道这只退休了的老狐狸还能掀起什么风浪,但他说得对,这件事自己没提过。

    詹同走了,顾正臣送出城外三里才回县衙。

    刚回到县衙,典史杨亮便抓来两个衣衫破烂之人,对顾正臣说:“县尊,他们自称是苏州府流民,活不下去逃出来的。”

    “苏州府的人?”

    顾正臣皱眉,打量着两人,一中年人,一少年郎,盘问一番,两人对答如流,甚至连里长、老人都答得清楚,基本可以坐实是苏州府中人。

    这是一对父子,父亲名为王锤,儿子名为王钎。

    “魏知府在苏州不是以工代赈,你们为何逃了出来?”

    顾正臣询问。

    王锤看向顾正臣,一脸悲伤:“敢问县太爷,句容一亩民田上多少税?又敢问县太爷,可知道苏州府民田一亩上税多少?是七斗五升!”

    顾正臣恍然。

    饥荒只是诱因,让他们逃荒的真正原因还是税赋太重。

    句容民田一亩上税是三升多点,可苏州府民田一亩上税是七斗五升多。较之其他地区高达二十五倍的重税,其他地方的税甚至连苏州府的零头都追不上。

    一亩地总共才打多少粮食,基本上也就是两石,二十斗,这税直接去了三分之一还多。

    王锤悲伤不已:“我们霜寒未退,就忍着饥饿扶犁,冻冷时只能点一把稻草取暖。立苗时,天刚暖和,就得佝偻着在田地里插秧,每日腰杆都要折断。等到耘苗时,天气炎热,我们用手指爬梳,跪在田里。”

    “还需要守禾,怕人畜伤田,连个觉都睡不安稳,刚收了粮,官府转眼就给我们拿走近乎一半,剩下一点粮,根本不够我们支用半年!今年朝廷赈贷苏州府,等到秋收时,我们家怕是连一口粮也不会剩下啊。县太爷,我们活不下去了……”

    「今天去看中医,路程远,请一天假,权作休息,还请理解,惊雪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