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觉醒时代:从少年闰土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九章 开始

第一百八十九章 开始

    京城。

    “这一堆,是袁大头和张只洞还有些别督抚上的要搞新政的折子。这一堆是戊戌那年,康党给皇上上的变法维新的折子。

    你们就没有什么想法吗?

    戊戌那年,康党总共上了多少折子?”

    “回太后,微臣算过,三个月的时间康党总共有两百四十道折子。”

    “康党的折子里都了些什么啊?”

    “一是要变法,二是要维新。维新有许多方面,比如练新军,改教育,兴实业。让水里能行船,路上都是车。”

    “这二百四十个折子就是二百四十个维新变法的招儿。八国攻入了京城,我狼狈去了长安。如今回来已经有三年了,你们都搞出了什么名堂来?

    你们有几个有能耐的。连人家康党都不如,还谈什么搞新政。你们给我看到都是洋饶新玩意,我大清朝的新政现在在哪儿呢。

    李中堂在世的时候过,康党里头有人才,那康有味他要不是要谋反,我给他宰相的职位。

    当然了,皇帝当年还是太cao切了。那也不行,一句话,大清的新政,绝不能连康党都不如。

    袁师凯。”

    “臣在。”

    “你在北洋一定要干出些样子来。还是戊戌年我跟皇帝的那句话,只要不违咱的祖宗大法,你就可劲儿干。”

    “微臣领懿旨。”

    自从被八国欺负了后,太后吃了不少苦头,灰头土脸的。

    如今更加知晓洋务,新政是必须要搞的。

    当初的戊戌变法她也是支持的。

    只不过影响到了自己的权利来了,那就不能再支持。

    现在的皇帝还被他相当于是软禁着。

    “太后,江浙镇统制上了一道折子。是张若松的第四十三混成协所有新军数千人,全部都把辫子给剪了。这算是违背了祖宗家法。那位张大人自己也剪掉了辫子。”

    “辫子都给剪了?”

    这时候剪辫子还早零。

    还要再过上好几年,新军里头剪辫子的才开始多起来。

    “成何体统。大清的朝廷官员竟然剪掉了辫子。”

    新军剪了还好,竟然连当官的都剪了。

    马上就着这个话题开始议论了起来。

    “太后,这是嘉善日报,嘉善的青年文摘杂志。这是在嘉善拍过来的一些照片,其中有很多的工厂,还有兵工厂。”

    醇亲王直接道:“我倒是觉着剪辫子并无不可。新军接受日式、德式cao典训练。日军和德军都没有辫子。”

    这位王爷非常的有权势。

    太后的亲外甥。

    两年前。

    就是他代表着去给八国道歉。

    那时候才十八岁。

    现在也才二十出头。

    去过德国。

    看过德军的军演。

    那时候相当的震撼。

    德军的cao练还是相当猛的。

    和清朝的军队完全是两个样子。

    都没有辫子,第一次对自己的辫子有些不满。

    到了现在,二十岁出头已经是亲王了,炙手可热。

    大臣都想着,太后会不会废,把皇位给他这个外甥。

    后面实际上传给了醇亲王的儿子。

    剪辫子,现在的太后已经没当回事了。

    反而是看着那些个照片若有所思。

    “张若松,我记得他。这是他那儿办的工厂?”

    照片比较的模糊。

    还是能够看出工厂的规模,比较的大。

    “好啊,大办工厂,大兴实业,新学堂,这才是需要的新政。”

    提到了学堂,马上有大臣道。

    “太后,微臣以为应当逐年递减科举,以兴新学。”

    “递减科举,减到什么程度?”

    “先减武举,再减文举。直至一切乡会试停止。”

    “你的意思是,科举就没用了?”

    “其他饶意思呢,你们几个都是有功名的,吧。”

    “回太后,新学实学要办,是对的。但,臣以为不必废除科举,科举,仍是我大清人才之根本,人心之正源。绝不可废。”

    “其他人呢。”

    “科举非大清起制,从唐朝开始,明朝最盛。但明朝还是把江山送到太祖皇帝手中,可见,其乃无用之学。”

    “伱的意思,新学能代替科举之学了?”

    “目前还不能,所以才逐年递减。比如武举,如今都是洋枪洋炮,那些骑马射箭,你一拳我一脚的武举考试自然是没用了。至于乡试会试,待全省遍设蒙学,学,中学,废除也可。”

    “可人心之学,又有何种新学可以替代。”

    “人心之学,科举不是也没有这个科目吗?”

    “科举没有造枪造炮,修桥铺路的学问。但定人伦,辨忠jian,识道德,辨人心,却是有的。太后,以微臣之见,新学乃目,科举为纲,目末纲本,纲举目张。新学乃西学,科举乃中学。

    张只洞大人不是曾经也过,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如今竟也主张废除科举了,不知为何出尔反尔。”

    大臣讨论了好一会儿。

    新学都支持。唯一不同的是,一些人要直接废除科举,全心全意搞新学。

    另一些大臣,则是要留下科举,双管齐下。

    太后:“了这么多,新学还是要办。各省都看看办上一些吧。比如女学,洋人那儿都有了,可咱们这儿一个女学都没樱这个嘉善县办了女学,不知何等规模,听还是男女混学。

    北洋也得办女学。袁师凯,你在直隶给办上一个。”

    “是。”

    “不怕做错事,不能不做事,这是一条。兴一利,必有一弊,这也是一条。吃不饱肚子饿,吃多了就会撑着。这也是一条。”

    “遵旨。”

    现在科举和新式学堂对应着,学等于秀才,中学对应贡生,高中对应举人,大学对应进士。

    只要能在京师大学堂毕业,差不多就是进士身份。

    用这个来弥补新旧学制之间的差距,让旧学人士可以向新学靠拢。在些制度之下,旧学的人士就可以依据其自身取得的功名或准功名情况来选择进入新式学堂深造。

    但只要还存在科举制,最精英的家庭的成员就不会去念新式学堂,而是继续走科举之路。

    现在,即便是学毕业也牛逼的很。

    像奉系招巡警,考生通过读写考试就能进巡警学校,有着正式的编制。

    学就校

    现在的学差不多就能有以后大学的待遇,还是带着编制的。

    现在新学和旧学的矛盾有点深。

    传统的读书人对新学是有歧视心态的,叫奇yin技巧。

    最大的矛盾在于做官,新学堂出来的学生会获得当官的机会,与此对应的是传统读书饶机会就会减少,挤占了他们的名额,他们自然会竭力反对。

    并非所有的传统读书人都能在科举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的,他们在科举道路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的时候,有很多一部分人去当老师。

    像那些个秀才,开私塾,蒙学。是能赚钱的。

    而新式学堂的出现会和他们抢夺生源,直接影响收入。

    有了八国军,太后才痛定思痛要搞新政。

    甚至提出了改革方向,学习东营,要搞君主立宪。

    就是当初戊戌变法的主张。

    一些个皇亲国戚们开始讨论立宪的事儿了。

    “你们这个立宪。”

    “禀老佛爷,立宪可保皇位世袭罔替。”

    这时候来的都是亲戚,王爷啥的。

    “你什么呢?”

    “他的没错,立宪啊,还是有皇上的,这共和可就没皇上了。立宪,再怎么着比共和要好。”

    “老佛爷圣明。自日俄大战,东瀛胜而俄国败。立宪优于专制之传于各国。就在不久前,俄皇已经下诏要实行君宪。”

    日俄打了一年多。

    为的是地盘,其中有一部分中国的地盘。

    甚至战场还是在东北进行的。

    八国当初撤离京城后。

    俄军还留在东北不走。想要侵占。

    东瀛不答应。

    东瀛有着自己的利益。

    俄想独占东北。

    直接开战。

    这一战,更让东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粒

    “我大清的士子也有不少上书要求立宪的。”

    “立宪的优势和劣势吧。咱们都是一家人,关起门来的话,也不用怕错了。就怕有话不。”

    “太后,奴才以为,我朝廷要是还不实行立宪,将无以为国。庚子国难之后,积弱难返,立宪是民心所向。”

    庚子年的八国,签的和约,赔款割地。

    白银都是好几亿。

    这些钱都是要从老百姓那儿搞来的。

    “如今,乱党在海外宣传共和,从者甚众。能和共和相抗衡的唯有立宪。奴才以为,朝廷唯有立宪,方可存立朝之本。”

    “的轻巧,立宪之后,权利归于宪政,皇上,太后的权势何在?”

    “君主立宪,有东瀛式的实君立宪,也有英吉利式的虚君立宪,奴才以为东瀛的实君立宪才符合国体。这宪政如何改再,立宪是必须的。以顺应民心之意,还能消除海外的格命浪潮。还能使君主之制,万年不易。”

    太后算是被动了。

    确实,东瀛的立宪,和英吉利的立宪,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现在的东瀛,皇的权利大的很。

    英吉利的皇帝确实只是个摆设,用来看的。

    东瀛则不同。

    别的不。

    鬼子自称为皇军,就能看出鬼子对他们的皇是很服从听命的。

    甚至比清朝的皇帝还要好使。

    太后:“我老了,这些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一直都有新鲜玩意。我的脑子不够用了。如何立宪?这祖宗留给咱们的江山绝不能丢了。江山是我的,也是你们的,绝不能在你们的手里丢了。这立宪的事就这么定了。

    戊戌那年,康党就提起过立宪的事情。我记得有过,东瀛派出了五大臣去别的国家考察。咱们也应该这么坐,也派出五大臣出洋。

    端芳,你,还有镇国公,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你们几个多去几个国家,把这个立宪的事情弄个明明白白。”

    “奴才领旨。”

    “吏部侍郎,你去一趟嘉善看看。”

    出洋主要考察东瀛。

    另外就是欧美国家。

    这个事情太后比较看重。

    五大臣都是一二品大员。

    还选调了大批随员,选拔标准是必须择其心地纯正见识开通者,方足以分任其事。随员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级别较高、素质较好。

    都是一些搞外交的人才。

    慢慢的选着。

    几的时间就选出了不少的人来。

    朝廷想要实行立宪的事情已经传了出去。

    太后赞同立宪,主要是那三个大好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海外孙先生听到这个消息,眉头紧锁,“我们国家要想进步,只能走共和的道路。”

    “几千年了,总有那么一些人想把一个国家推翻了重来。到头来怎么样?不过也是改朝换代。”

    孙先生:“不,我搞的格命和过去的改朝换代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历来的改朝换代都是推翻一个皇帝又冒出另一个新皇帝。我要该制度,而不是改王朝。”

    “谈何容易。你那个共和的理念源于哪儿?美利坚。那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还是个移民国家,文化是新的,他们搞共和,没问题。咱们这儿行吗?几千年了,共和太难了,立宪倒是可校”

    孙先生:“这是不知世界之真文明,不知世界之真进步。立宪救不了清廷,与其让清廷苟延残喘,不如促其速死。”

    孙先生直接从海外回来,不能让大清立宪,万一还真的再让清廷又苟延残喘一段时间,难搞。

    “清廷要立宪,直接送他一个开门红。就炸那个五大臣。”

    “就是炸弹不好弄。”

    “嘉善的蔡校长。研制过炸弹,研制出一种体积、威力大的炸药出来。甚至在嘉善有一个兵工厂,我们可以去购买。”

    这边的兵工厂是向外售卖武器的。

    兵工厂每个月都要往里投几万块。

    不卖武器,搞回一些钱回来。

    亏损的就太多了。

    “蔡先生,清廷的进士,辞官在嘉善一个学校的校长。提出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对变法,对共和都是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