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一章曾参

第二十一章曾参

    曾子(本名:曾参,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公元前435年),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或山东嘉祥县;或平邑县郑城镇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骄傲的正是这个儿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学生,怎么会干伤天害理的事呢?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不惊不忧。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骤然紧张起来。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曾参其实在现代一些人眼里看来,是个“怪人”:曾参,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丘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门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丘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丘亲以《大学》授曾参,并在逝世前将儿孙的教育托付给曾参。孔丘逝世后,弟子希望曾参充当孔丘的角色来传承孔学,但曾参拒绝了;在五十岁那年(鲁悼公十一年,公元前456年)被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参还是不应命,宁愿继续开班授徒。

    原因说复杂也一点不复杂。有一次,子路、曾参的父亲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讪笑)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见,曾参的父亲曾点对荣华富贵、国富兵强毫无兴趣,只希望学习周礼,让百姓过上和乐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洒脱、逍遥。曾参无疑继承了其父之志。

    而在春秋向战国转变,天下纷争愈发剧烈的年代里晋、楚、齐这样的强国聘请曾参担任高官也不出仕,无疑隐藏着对“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屑。《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过去,一秉是十六斛(音:壶),一斛十斗,一斗十升,一升就是现在的一立方分米,也就是曾参的年俸仅为4800立方分米小米,以风干小米密度大约为1.2克/立方厘米计算,曾参一年赚的小米仅为5760千克,以现在的8.4元每千克人民币小米批发价计算,一年也才赚48000元多一点。假设当年小米产量低,亩产仅为现在三分之一,价格更贵,折算起来也到不了15万元,比起某些社交平台上动不动以“自填收入”暗示“本事”的青年才俊,曾参本事真是差火。

    但曾参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的“金句”,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此外,曾参的简朴也令一向以批评孔门学说闻名的庄周也肃然起敬,比如《庄子·让王》篇中记载:“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屦)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

    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之中,曾氏族人受益于良好的家风,出类拔萃者不胜枚举。

    曾子四十一代孙曾致尧,是北宋开国后南丰曾氏第一个进士及第的人。曾致尧以忠孝、清廉著称。他把遵从父母的训诫作为尽孝方式,其仕事期间,以清贫自守。据记载,当曾致尧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后,回乡看望母亲,亲族乡邻看到曾致尧衣冠破旧、仆马瘦弱,都议论纷纷。但曾致尧的母亲却非常欣慰,说:“贫而见我,是我荣也。若黩货而归,贻吾忧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下,曾致尧的七个儿子,全都学有所成,登进士第。

    北宋著名散文家曾巩,是曾致尧之孙,曾子四十三代孙。曾巩也以孝悌、仁义著称。曾巩虽然长期在外为官,但他并未因此而忽视自己为人子、为人兄的责任。他孝敬继母,对弟弟meimei严格教育,他的弟弟曾肇、曾布以及妹婿王无咎、王彦深都在他的督责下,进士及第。得益于此,南丰曾氏77年间,出了19位进士,名声大震,成为与汉代华阴杨氏、唐代河东柳氏齐名的名门望族。

    大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也是曾氏后裔的佼佼者。曾国藩把孝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在曾国藩家书里,写给弟弟们的信是最多的,可见他对兄弟之情的重视。

    时至今日,曾氏家族已传至八十余代,后代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这一绵延不息的传承中,虽然众多曾氏后裔已断了联系,但孝悌、耕读的家风依然有很深的影响。在山东嘉祥,曾氏后人更是秉承孝悌忠信家风。近年来,嘉祥曾氏还涌现出了首届山东省十大孝星曾昭廷等孝亲模范。

    曾参甘于贫困、学习努力,不以“夏朝贵族后裔”自骄、招摇来获利,却为士、民提出了可资传承的道德范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