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新福王在线阅读 - 0190 京报

0190 京报

    京报在京城平日销售量在七八万份左右,其中长期订户占三分之一以上。可是普通民众平日虽被上面连载小说吸引为主,可各地特产、风俗、风景、人文等也是喜闻乐见。

    但即便是不大识字在茶馆听人读报读报者多为下层读书人,他们喜欢报上介绍的史实之类的谈古论今,普通人听了也是觉得不比故事差甚至是更吸引人、长知识。

    就是朝廷上的事第一时间听到也是有些兴趣的,而且有些东西之前他们到七转八转消息被一些人带歪了,此时了解朝廷原来意思再比下面官吏作为,就知道上面政策层面没问题而是下面官吏胡作非为太多。

    有这样认识改变不了什么,认识却是清楚了不少。不仅如此报上谈古论今栏目还介绍了不少古代帝王选择继承人的得失,分析了这些得失就可以知道按长幼次序接位确实是最为稳妥,因宠爱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乃取祸道。

    因为这造成的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确实是不少见到。甚至造成皇朝动荡、内战,百姓受到无妄之灾而死伤累累、背井离乡,真乃是为一己之私遗祸巨大。

    可是世无常态事无绝对,如果第一继承人实在不堪或所有继承人中有特别优秀的人,硬按次序继承也是会造成不少问题的,如国家被之弄得乌烟瘴气、民生凋敝,最后皇朝完蛋。

    所以京报观念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不可取符合此时读书人国本之争。可京报又伸了一足即在贤德方面也要考虑,这一点就是隐隐在为常洵张目。

    不仅如此,办报之初入川支队已经获胜回大员岛了,京报只能对剿灭杨应龙的后续进行了报道。这让普通民众也从正式渠道的客观报道,知道了发生在四川的杨应龙叛乱被朝廷大军剿灭了,而不是之前都是听到不知多少手的传言。

    正是如此京报第一次热卖,后面京报又开辟了关于此战的连续专题文章。这文章用白话文介绍了杨应龙家族的历史,因为此时杨家将演义传播颇广,大家知道杨应龙乃是杨家子孙,对这文章兴趣大涨。

    而且杨应龙家族到他传二十八世,其中境遇曲折诡谲、纵横捭阖处不少,有宋时为宋藩篱处抵抗辽夏前线贡献不小牺牲颇多,也有勾结外人谋独占一地的时候。

    到杨应龙娶妾后听信妾的谗言杀妻,还私用阉人,攻打四邻杀人盈野。又收买高官为他说话,觉得形势不对就装怂,却又不听调令率军去援朝边境,反反复复窥探形势,这才让万历下定决心坚决剿灭。

    只是剿灭杨应龙不容易,李化龙准备聚拢十万军队十几万民夫。这时福王常洵慨然派出自己只有极少数人的军队中的一千人,自带粮草数千里渡海溯江来到重庆。

    才到重庆就向李化龙请战,吴亚文觉得藩王之军不该参与却因其奉旨过来不好赶走。于是激其为攻打飞练堡先锋,那飞练堡在八百里之外有五千杨应龙人马,其激将法之心可知用意。

    但入川支队夷然不惧慷慨上道,日行八十多里长途奔袭一战而下飞练堡,杀杨兆龙、杨朝栋。接着千人孤军敢渡乌江,又渡湘江直捣海龙屯,杨应龙见大势已去自杀了。

    此时朝廷大军也在李化龙指挥下四面围攻,杨应龙部失去了统一指挥,又惧朝廷大军中有战斗力如此强大的兵士,心存畏惧兵士惧战很快败下阵来。

    西南土司有不少原来十分强横霸道并不怎么遵守朝廷法律,地方官员管束,经这一战纷纷表示臣服恭敬之心。此皆入川支队之功,不意福王年幼竟才几年就训练出一千可当万的强军等等。

    这连续专题文章因为如纪实小说,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主要事又都是史书有载,一时间京报大受欢迎各地都要求看到此报,让之发行量一下冲破十万。

    而且是这篇文章结合京报在谈古论今栏目,一直在支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诸皇子差不多时此法可保平安。可有一子特别优秀就不可囿于这继承法,改为优先立贤的观念京报到底谁人在办一些人也清楚了。

    只是此时能清楚京报在为谁张目时他们都是明白人,已经知道大势不可违了,所以也不可能去干涉京报的事了。

    就这样文官们营造很久的国本论、祖制论因京报撬开了缝隙。因为京报没有直接偏袒常洵,也主张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法乃长治久安之道。

    只是皇家继承有关国家兴衰,就算是家族中也不可能将家业必须交给败家子继承,皇家又怎么可能不问贤庸明昧。这方面大家差不多当然按序最合适,差距大还是应该让贤明的皇子继任好。

    等这样的说法让京城不少普通人觉得也是正理时,京报的这篇专题文章乃是第一次隐隐为常洵张目了。而且之前大家都不觉得京报提出的有贤立贤会与常洵有关,等入川支队专题报道出来,一些敏感的人才惊觉按此说法常洵该否因贤能而立太子呢?

    随后京报谈古论今兰目虽不专盯着皇子继承,但不时有关常洵的报道出现。如援朝之战他提议直接大军入朝风险大,不如陈兵边境水军截断日军交通省事省钱。

    还主动派出水军袭扰日军后方,又大力建设对马岛,准备在此建设坚固堡垒阻断日军今后通过侵朝,并且以此为跳板侵犯大明。

    结果截断日军后援日军在朝只能龟缩起来,而日军后方也被大明水军打得所有水军完蛋,丰臣秀吉急病死了。不少日军正在求降只因条件高一时不肯,日久更难所以援朝一战陆军虽不出动大战,整个形势完全掌握在大明手中。

    之前预算此战少不得几百万两花费,可这几年打下来支出只有百万两左右,且在对马岛仓库囤了五万大军二三年可吃的粮食。对马岛城堡、港口基本建成还开垦了上万亩地都因常洵建议与出力。

    另外京报还大力介绍常洵派水军在沿海剿灭海盗,与并岛后供应廉价商品,组织渔民、农民发展生产,将他们的商品平价收购后运内地去销售等事。

    说他这利民之举因为批量大,直接运输直接供应这生意常洵还不亏有赚,而沿海岛屿上渔民、农民生活比之前好了几倍且安定祥和。

    又有他组织的水上保安队不断巡逻,无数年来一直无法根除的海盗,因小偏岛屿再无人居住无法混充平民,也招不到贫困渔民,在沿海已经无法生存与发展很难复生。

    京报这些文章其实仍然在为常洵鼓吹,大力宣传他的贤、明、仁、能,肯为民众出力让利。如大员岛移民都是常洵全资运送去,提供畜力、农具、简易住房、垦荒期粮食与一些生活物资,却只收四成租子。

    还给移民提供3 3 3 3的教育机会,这些让普通民众都生有羡慕之意了。即便是他们不敢全都相信只要大部分是实,他们就觉得常洵还真是一个好藩王,并如常洵与常洛之间选谁继任也不可能再受文官那套国本与祖制影响,更认同京报宣扬的立君立贤的观念了。

    正是如此万历一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京报上刊登的圣旨,让常洵监国原因是万历用三岛考验他十分出色的话十分赞同,什么国本祖制都不重要,这时他们只盼常洵真是如京报上那么贤明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