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感谢一顿大餐万赏)
万里之遥,从河间到虎思斡耳朵的书信,通过平原,通过山脉,通过沙漠,通过戈壁。然后上几千米高的雪山关口,下连绵不断的百里山谷。 大军在外,十几万牧民赶着牛羊随行,各地之民皆要上缴粮食。契丹西辽更是不遗余力凑错粮饷。 圣旨到得虎思斡耳朵,夏辽联军已然兵临班城。 班城又名巴里黑,后世还有一个名字为镇巴,往北去是连绵不绝的沙漠,往西南去,直入突厥人的地盘,也是后世阿富汗境内。 班城之名,因班超而得,乃是汉名,汉人记载之处。却是这个地名,当地之人并不多用。 班城沿线,是聚居之地,左右一二百里,许多部落杂居在此,也有几座城池。这里已然就是突厥人与西辽的主要交界所在。最北的交界处就是花剌子模,班城为南边的交界之处。 突厥人的主力显然在西边,上帝耶稣基督的子民第一次东征,战争已然进入结尾时间的倒计时。 突厥人身后,契丹辽人与汉人大军忽然来了,这已然是超越时代的事情,便也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战争必须要打,突厥人与耶稣的子民连续打了四十多年的大战,两代人的时间,战争都未停止过。此时的突厥人大多都并不怕战争。 此时的塞尔柱帝国,刚刚一百年出头,前些年这个帝国还混乱过一段时间,一片分崩离析的态势,而今也刚刚重新统一不久,正是势头大好的时候。 汉人与契丹人西来,这个一直都在战争之中、还算是年轻的帝国,爆发出来的能量显然不可小觑。班城一破,大军往西北方向前进,已然正式开始威胁突厥人。 一支突厥大军,也在紧急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准备往东边来赶走这些侵略者,就如赶走西边的那些异教徒一样。 东边来的侵略者,与西边来的异教徒。兴许还真有些不一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满打满算人数超不过七八万人。从东边而来的侵略者,汉人与契丹联军,人数已然直逼三十万左右。西辽整个国家,都在为这近三十万人服务。 若不是刘正彦与郑凯的到来,耶律大石已然不再准备与突厥人再开大战了,此时西辽之地盘,也已基本稳固了下来。 从东方来的军队,战斗力上,几乎都比西方的军队要高。从匈奴人西迁,到突厥人西迁,这些游牧民族,皆是被汉人赶出了东方之地。却都在西方纵横一时。 即便到了后世,匈牙利,与匈奴人还有匈人的关系匪浅,尽管匈奴人与匈人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争议。但是匈牙利这个国家与民族,也大多自认与匈奴人关系紧密,历史与文化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再到土耳其,土耳其也是纵横一时的国家,即便到了后世,也是地区大国。土耳其,不论从历史明文记载,还是到国家民族的认同,显然就是突厥人的后裔。塞尔柱突厥帝国,也是强横得不可一世。 契丹耶律大石,两百人契丹人起步,便能建立硕大的西辽帝国。蒙古人便更不多说,甚至俄罗斯人,与蒙古人在血统上也有太多太多的联系。每一个俄罗斯人,骨子里都是一个鞑靼人,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一定时间段里,西方那些不可一世的帝国之没落,往往都伴随着东方民族的侵略。 这就是东西方在冷兵器时期的战争能力比较直观的对比。 一场大战已然进入了酝酿时期。 帝国崛起,往往伴随着血腥,帝国崛起之时,便正是军力最强大的时候。 高丽使团最近到达河间,朝拜上书是首要之事,其中主要的差事的便是正式进行边境划界。 郑智于朝会之上,与鸿胪寺官员只是简单交代了几句。 谈判便也开始了,说是谈判,其实并没有谈判应该有的过程,因为此时的高丽,早已是苟延残喘,虽然那一场灭国之战因为女真与郑智忽然打起来而告终。但是高丽国内,还余有好几万的党项人。 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党项人已然在郑智的默许之下,开始往半岛移民,比较耽罗岛还是太小了一点,百万之人,生活环境实在太差。 这些党项人的青壮,还大多在大夏国内当兵,此时更是有五万多人远征万里之外。 所以郑智也是适当安抚一下这些党项人,往草原移民是其一,但是数量都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往高丽移民便是其二。甚至一些功劳较大之人,也可以直接带着家小定居在河间附近。 划界谈判,便也只是郑智意思的传达。 半岛北部山区,皆属于辽阳府下管辖,已然就是大夏之国土。这些地方郑智觊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半岛北部山区,物产丰富至极,光是煤矿就难以计数。 半岛南部,却是也划出来三个道,给了党项人定居。高丽之国,几乎缩水了三分之二,唯余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还要年年朝贡,往辽阳府缴纳一定的赋税。王室继承,也要获得大夏的认可。 郑智也慢慢摆脱了一种天下大一统的思想,开始了更为务实是外交政策。 外族之人,能不要就不要,因为每一个外族子民,现在看起来可以当奴隶来奴役,往后却是会成为负担。大夏之国,显然不能把所有人都归到自己国家之下,为国家增加无穷无尽的负担。大夏之国,只需要对中华子孙负责,即便是党项人或者契丹人这种民族的融合,也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显然人并非越多越好。 外族之地,能不要的,也尽量不要。这个时代,世界那么大。到处都是土地,没有资源或者地缘优势的土地,也就没有必要去争夺。 无主之地,如澳洲,如广阔的美洲大陆,也只需要大手一挥,在地图上圈下来即可,往后的开发,便由后人慢慢去做。便是非洲大陆之地,也只要矿产,不要人民。 因为管辖问题,其实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占资源是其一,占地缘优势的地方是其二。往后子孙繁衍的储备空间,澳洲美洲,已然足够。因为这种地方相对而言孤悬海外,不与别人接壤,将来也会为子孙后代少去许多麻烦。 还有那广阔的西伯利亚,直至北极。也不过是地图上的一道边界线。此时开发起来,也是困难太大。将来住人,其实也不是合适的地方。资源便是唯一的考量。 草原都护府,也在忙碌。因为草原之地,部落太多,地域广阔,便是每个部落的登记,都是一件繁重的事情。期间自然也夹杂着大小的战争。 草原东北室韦人,也面临着帝国的统治问题。如今对于草原的统治,便是真正的统治行为,再也不似当初那种名义上的管辖。带来的反抗力量,自然是不小的,很多时候也就唯有刀兵相见。 其中达旦人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草原作战,达旦骑兵便是首当其冲。无数的铁甲与兵器,草原都护府似乎如做了傻事一般,极为慷慨的就给了达旦骑兵装备。 达旦人倒是喜出望外,战争也是极其卖力。 却是不免也有人多想了一些,以为自己是卧薪尝胆,以为自己聪慧高明。战争卖力,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精良军械,待得军械足够的时候,兴许可以不用再对汉人卑躬屈膝了。 长久的时间,总会让人忘记恐惧。 一些新的部落头领,往往都熟读诗书经典,潜移默化之中,多少都仰慕王化,慢慢与汉人亲近。一些长寿的老头领,子嗣大多都在燕京上学,自己却只觉得屈辱,一心想着加强实力,自立一方,倒是也无可厚非。 也是汉人在草原深处,并没有多少大军,主要仰仗达旦人作战。 郑智也知道这件事情不那么妥当,但是此时也唯有这般是最好的办法。待得岳飞把女真人的事情解决之后,这草原都护府,便会进驻大量精锐。保持几十年兵威不减,草原便也就彻底鼎定下来。 几个中年书生带着不少的银钱,结伴从古北关口而入,古北关口早已又成了一条交通要道,甚至也修缮一新,再也不是十几年前大战之时的残破模样。若不是郑智要保留这处历史遗迹,兴许此时古北关口都被拆了。 几个中年书生,十七八岁的时候被迫离开的汴梁,从归化关口出得长城,在草原上待了好几年,又从草原入了关外之地,又待了好几年。 再次入关之时,已然十几年时间过去了,从十七八岁的意气风发,到得如今已然是一个中年汉子。有人已然在关外娶妻生子,有娶汉人女子的,有娶契丹女子的,甚至也有娶奚人女子的。 也有少数人并未再娶,至今孤身一人。 当然也有人混了一个不错的前程,比如军中的虞侯文书,甚至有人直接就是府衙里的教育处长。也有人混得一般,甚至弃笔挥锄,赚取一份口粮果腹。 但是不论什么身份,朝廷的禁令一直没有解除,这些人若是入关,便是杀头的大罪。 昔日那汴梁皇城之内的一场血腥,早已随风而散,只在午夜梦魇之时,方才能梦到一些场景。 时间,终将会让人给命运低头。 这几个中年文人,依然还是一副儒生打扮,只是内心再也不似从前那般意气风发。当听得能自由返乡之时,这些人皆是喜出望外。不论什么身份,有无家室,皆是到处奔走相告,三五成群,带着盘缠就往关内而入。 开封汴梁,便是那梦里的故乡,十几年过去了,终于可以回去了。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罪责,也烟消云散。连大宋朝都没有了,这大夏朝之鼎盛,也让无数人看在眼中。 几人兴冲冲越过关口,牛车在旁,却是并不上车去坐,反而几人簇拥在牛车之前,兴高采烈。有人带了家眷,也有人只身上路。 “诸位兄台,此番回了东京,可想过寻个什么营生?”一人开口问道,满脸是笑。似乎这进了关口,就回到了故土一般。 “王兄,开封便是开封,可不得再说是东京了,而今朝廷唯有一个京城。”一人开口提醒道,经历了这么多事情,谨小慎微已然刻在了许多人的骨子里。戴罪十几年,谨小慎微方才能活得好。 “多谢提醒,往后不再说东京就是。我孑然一身,此番回了开封,当不再出关了,倒是还不知怎么营生,也不知朝廷关于科举之事是如何规定的,也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去参加科举?” “我等参加科举自然是有资格的,但是听说先要去当一番讼师之后,方才有资格参与科考。回去之后把律法书籍哪来通读几番,应该也不在话下。”此语是旁边另一人所言,此人显然知道新朝科举的一些事情。 此语一出,倒是往那位姓王的喜出望外,又问道:“我等皆是戴罪之身,当真没有阻碍?” “既往不咎,只要不是在新朝犯罪之人,皆有资格。我等倒也不算新朝戴罪,所以没有阻碍的。不过听说这考试的题目与以往大相径庭了,当寻一些人请教一下。” 王姓之人更是高兴无比,面色之上皆是憧憬,口中笑道:“不在话下,不在话下,大相径庭也不过就是不同的书而已,看书就是。” 这话倒是说得有道理,不论考什么,只要看得懂书,认真去准备,总是不会错的。 圣贤经典,其实也并非不考,教人向上的,教化道德的,哲学思考的,自然也多是这华夏民族的精华。 有人兴高采烈,便也有人不那么激动。 “你们去考吧,如今我在军中任参军文书,一家老小皆在辽阳,娶妻生子之后,便也求一份安稳,此番回乡,寻一下亲人之后,还是回辽阳去。军中忙乱,后勤之事繁重,如此也是为国尽忠了,往后儿孙若是有本事,便让儿孙再去考一番功名。” 这人显然是混得不错的,如今军中待遇极好,也受人尊敬。军中士卒之类倒是不缺,缺的还是能习文写字的人。不说公事上的倚仗,就说私下里那些想要考取军校学院或者讲武学堂的,皆要上门拜师请教,参军文书的日子,自然过得极好。能让人知足。 “诶,我听闻如今朝廷开了报禁,文人皆可办报。我等要不要合伙也办个报馆,主要报导边境之事,兴许也能赚钱。”刚才还在想着考科举为官的王姓之人,此时忽然又说得这么一件事情。 几人闻言,皆是眼光一亮,兴致勃**来。兴许这还真是一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