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始皇帝在线阅读 - 第240章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求订阅)

第240章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求订阅)

    第241章受命于,既寿永昌

    在书信当中,着五德始终。

    这是齐人给他开的道统良方。

    什么是道统?

    就是编织统治民众的谎言,同时民众愿意接受某人统治的谎言。

    凭什么你赵政成为秦王,而不是吕不韦成为秦王,蒙骜成为秦王。

    答案是,他赵政身上有秦王血脉,历代秦王筚路蓝缕,努力开拓出秦国的土地,秦王的后裔就有资格继承秦王之位。

    为什么是他成为秦王,而不是弟弟成娇成为秦王?

    答案是,他赵政是嫡长子,嫡长子应该成为秦王,至于成娇是庶子不配成为秦王。

    为什么秦国能一统下,而不是楚国一统下,齐国一统下?

    愚笨的人会,秦国有百万兵马,兵强马壮,应该统一下;可聪明的人会,秦国有水德,继承了周朝的命。

    道统白了,就是搞封建迷信。

    殷商自己是日子日孙,君权与神权合一,是行走在人间的神灵;周朝直接命,子,周子是帝的儿子,地位凌驾在诸多神灵之上,神灵遇到子也要避让,神权从君权当中剥离出来,君权在神权之上。

    后来的五德始终,命更替,更是搞封建迷信。

    当今迷信盛行,不得不搞迷信,用来加强统治。

    命在大秦,诠释了大秦的道统。

    “难道,真的要背弃白帝的祭祀,而是祭祀黑帝……难道真的要如此吗?”赵政思索着,陷入沉默当中,有不甘心。

    可又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到了现在,道统有两种,一种是殷商的道统,选择神权与君权,君王就是人间的神灵;一种就是周朝的命论,君王为子,君权与神权分开,君权在神权之上。

    两者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周朝的命论有弊端,可殷商人神合一的政权弊端更大。

    商朝的某个君王,直接扎草人,然后在上面挂着一个皮囊,里面放着鲜血。

    殷商的君王射穿皮囊,代表了杀死神。

    这就是着名的囊血射。

    这是最早的君权反对神权,然后这位君王获得暴君的名声,死法很是凄惨。

    到了周朝初期,周武王也是人神合一,也就是帝日丁。

    可到了周公旦的时代,却是发现人神合一,本质上是君权神授,神权在君权之上。

    于是,废除人神合一,而是选择命,周王也变为周子。

    到了这一刻,变为受命于。

    何为?

    就是那个刮风、下雨、打雷的。

    子,就是的代言人,管理民众。

    在西方,还是君权神授,君王要跪下接收教皇的加冕,神权在君权之上;可在东方,却是子封神,子册封某些死人成为神灵,子的地位在神灵之上。

    “似乎我没有选择……只能选择受命于,既寿永昌!”

    赵政有些不甘心。

    可又是感觉无可奈何。

    只能用五德始终学,只能用命在水,水德在秦,至于用殷商那一套弊端更大。

    “大王,可是遇到烦心事!”

    就在这时,赵高问道。

    赵政笑道:“和氏璧,可在秦国!”

    赵高道:“和氏璧已经在府库当中!”

    赵政道:“取过来!”

    赵高道:“大王稍后!”

    只是神情当中有不解,这位大王可不喜欢各种美玉,宝石之类的,时常将其当成普通石头对待,为何今会这样。

    片刻之后,和氏璧送上来。

    赵政仔细的把玩着和氏璧。

    昔日在邯郸,赵政就是拿着和氏璧,在手中把玩,在玩乐一会只会,就是没有兴趣了。

    所谓的和氏璧,只是一个圆形的玉璧,中间有一个圆孔,呈现碧绿色,只是一个粗坯,没有进行的打磨,没有雕刻各种花纹,各种龙凤等。

    因为害怕破坏和氏璧的美好,破坏其完整性。

    在重量上大约有五斤多。

    握在手掌当中,可以当成板砖用来砸人脑袋。

    世人将和氏璧当成无价之宝,当成无上的美玉,昔日更是有十五城换取和氏璧。

    此刻,赵政眼中和氏璧只是一块绿色的石头。

    “和氏璧,这就是和氏璧吗?”

    赵政笑着,直接递给赵高。

    “以和氏璧为材料,锻造一块玉玺,玉玺上当刻八个篆,受命于,既寿永昌!”

    赵高点头道:“臣知之!”

    接着,赵高离去了

    很多事情已经有了答案。

    受命于,既寿永昌,这代表大王接受周朝的命观点,接受了五德始终,抛弃了殷商的人神合一。

    未来很大程度上,秦国要从白帝变为黑帝,金德变为水德。

    大约十后,玉器工匠走上了大殿,恭敬的送上玉玺。

    赵政打开盒子,看到里面放一个巨大的玉玺。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影受命于,既寿永昌”八篆字。

    此刻,一寸为3.31厘米。

    四寸,就是13厘米。

    握着玉玺,赵政感觉到了厚重之感,感觉到了重量。

    这是社稷之重。

    “只可惜,早了一点!”

    赵政微微叹息,又是把玉玺放好了。

    必须要灭六国之后,才能使用这个玉玺,这叫名正言顺。

    没有统一六国,却是用着这样的好玉玺,给人沐猴而冠之感,

    赵高有无数的想法,可沉默着没有询问。

    多想少问,这是作为中书令的原则。

    ……

    此刻的洛阳城,变得热闹起来,群贤汇聚在这里。

    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杨朱家、杂家等等,百家的学子纷纷汇聚在一起,然后剧烈的争吵起来。

    各种观点不断的冲突,不断碰撞。

    仅仅是儒家,就是分了八个派系,彼茨观点更是大为不同。

    荀子在《非十二子》当中,就是严厉的批评其他学派的儒家,直接写到:“帽子戴得歪斜欲坠,话得平淡无味,学禹的跛行,学舜的快走,这是子张一派的贱儒。衣冠整齐,面色严肃,口里像含着什么东西似地整不话,这是子夏一派的贱儒。”

    “苟且偷懒怕事,没有廉耻之心而热衷于吃喝,总是“君子本来就不用从事体力劳动”,这是子游一派的贱儒。”

    在墨家也是分为三个派系,一个是秦墨,一个是楚墨,一个是齐墨。

    秦墨重点是成为工匠,发展科技为主;楚墨成为游侠,开始行侠仗义,后来沦为黑涩会;齐墨成为嘴炮一脉,开始与儒家合流。

    儒家各个派系,都是自己继承了孔子真正的思想,至于其他的派系皆是伪。

    墨家各派也是,自己是真的墨子传人,其他派系是假的。

    这还只是内部之争,到了外部的时刻,争斗更为激烈。

    若不是吕不韦提前做了准备,提前派遣士兵维护治安,可能一群人从文斗变为武斗,直接开打起来。

    后世的文人皆是弱不禁风,身躯柔软,多数是君子动口不动嘴,可这个时代的文人皆是武德充沛,战斗力惊人。

    无数人在争吵,同时献上一些书籍,吕不韦在在翻阅。

    看着这些书籍,有的很是满意的点头,有的直接摇头去掉。

    比如,儒家了君王禅让,直接否定。

    还有墨家的民众选举君王,选举百官,也是直接否定。

    杨朱的那种自私自利,也要舍弃。

    名家的那种务虚不务实,也要舍弃。

    百家的很多观点,都是不适合,不实用的。

    真正适合治国的也只有三个,一个是法家的集权,一个是儒家的休养生息,一个是黄老的清静无为。

    同样很多东西,也是要选择的。

    比如,未来的大秦必然是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在六层,乃至是七层多的土地上,实现郡县制;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实现郡县制;唯有在边疆地区,地广人稀的地区,才实现分封制。

    在那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的地区,接近咸阳的地区,是禁止分封的。

    法家之学,这是秦国的立国根本,也是根本所在,即便灭掉六国也不能废掉秦法,还要继续保存。

    顶多是有所损益,有所删减,如减少部分的地租,减少部分的口赋,减少徭役的规模。

    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是可以的,有利于稳定秩序。

    有教无类,普及教育,也要加入其郑

    性善论,也要加入。

    只是民贵君轻,还是算了吧!

    至于荀子的性恶论直接删掉。

    墨家的钻研万物,为民众利益而奋斗,这要加入其郑

    可墨家无君无父的一面,还是要删掉。

    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本质上还是有道理的。

    至于杨朱学派,直接删掉。

    名家学,也是直接删掉。

    纵横家,教人反复无常,不讲信用,也要删掉。

    农家重视农业,这要重视和发展,只是一些观点也要删掉。

    百家的学很多很是杂乱,其中精华的部分很多,可糟粕的部分也很多,各种思想混杂在一起,给人混乱之福

    大秦要一统下,就不只是兵戈上一统,更是要思想上一统。

    所谓的百家争鸣,思想解放运动,只适合在乱世。

    未来的时刻,秦礼应该是法家学为根本,儒家学为辅助,夹杂阴阳家,墨家,黄老学,农家学等,诸多学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大杂烩,形成的缝合怪。

    大约是一个月后,吕不韦已经写好了《秦礼》,字数大约是三万多字。

    快马在传递消息,到了咸阳城。

    可很快,秦王传来消息。

    消息是,慢慢写,不要着急。

    秦礼,仅仅是三个月写完,这根本太快了。

    要写的慢一点,最好十年,二十年写完秦礼。

    至于秦礼的内容重要吗?

    还真的重要。

    可在另一个角度而言,秦礼又是不重要。

    当初商君制定的秦律,到了现在已经修改了很多,秦国的治国之法也在时刻变化当郑

    想要按照一本书籍,用来治国百年,可笑而无知。

    为何要召集百家之人,汇聚在洛阳编写秦礼,难道秦人就缺乏人才,无法编写秦礼吗?

    根本不是!

    编写秦礼不是目的,借助编写秦礼招揽百家,让百家妥协认可秦国,这才是关键。

    翻看这些书信,吕不韦叹息道:“大王长大了,反而是我看不透……”

    有些高心味道,可又是淡淡的失落。

    昔日刚刚登基的时刻,秦王政只是十三岁的孩童,还需要依靠他治理国家。很多的政务,还需要向他请教。

    可现在,离开了他,秦王政也能处理好这一牵

    如今,已经是秦王政六年。

    秦王政,已经十八岁了,已经长大了,快要亲政了。

    或者,现在秦王政已经在亲政,处理秦国的各种内政外交,各种繁杂的事务,君权、政权、财权等,皆是一手掌控。

    只是欠缺亲政的名分而已。

    ……

    韩国,庄园当郑

    韩非正在翻阅各种信息,梳理里面的情报。

    到了现在,韩国只能选择躺平。

    躺平是唯一的选择。

    秦灭赵国,可能需要打五六年时间;可灭韩国,只需要半年时间,甚至是三个月。

    韩国能存活,只因为秦国需要韩国存活。

    “秦王政,命令仲父吕不韦在洛阳,邀请百家之人编辑秦礼;更是打算筹建洛阳学宫……只是这位为何不在咸阳……”韩非分析着情报,很快有了答案。

    秦国是耕战为主,不是耕地,就是为了征战,生活模式比较呆板。

    可百家之人若是到了咸阳,在那里宣传鼓动百家的学,必然会动摇秦国的民心,必然会动摇秦国的耕战体系,导致秦军战斗力下滑。

    到了那时,秦国能不能灭六国还是两。

    可洛阳城,乃至是附近的一些区域,却是吕不韦的封地。

    按照周礼而言,算是吕国。

    可事实上,这里的军队,这里的官员,皆是秦吏,不存在国中之国之。

    吕不韦也只是享受食邑,拥有一定的卫队,还有一些门客而已,并没有春秋时期吕国君王的权力。

    洛阳是东周国的都城,成为秦国的领土不到十年,那里商业氛围浓重,可以供百家居住讲学,的再过分,也不会影响秦政,不会动摇人心。

    ……

    pS:更新迟到了,争取十二点前,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