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万历四百年在线阅读 - 第九十章 北六奇(二)

第九十章 北六奇(二)

    这世上的人常把那些无亲无故,无门无户的那些修士叫做散修。

    散修。

    散养的修士。

    这种称呼充满了傲慢与居高临下。

    散修与宗门世家比。

    他们没有修行典籍。

    也没有传承法宝。

    更没有那些珍贵的天材地宝。

    所以在修行之路上,他们与那些家养的修士要难太多了。

    但是正如有些食客品尝美味时候。

    常常要求要散养的,而不是家养的食材。

    原因很简单。

    有时候散养的食材rou质更好。

    与此同理,那些能站在巅峰上的散修却不会比任何勋贵军侯来得差。

    北六奇,南八怪。

    就是散修其中的代表人物。

    当然,这个名号不是这几个奇怪之人自己给自己取得。

    毕竟自娱自乐的外号一般也没有多少人注意。

    这外号是被一位无上的尊者下文而昭显的。

    那位尊者名头可是太响了。

    史书曾评价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当然,这也可能是史家的吹嘘。

    毕竟这位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不是别人。

    正是当今天子的爷爷。

    嘉靖天子。

    这位天子一生痴于长生修道。

    在修行之路上,也走出了足够之远。

    单其天赋,就甚至被称为大明帝国历代朱氏子弟排行前三。

    要知晓。

    大明帝国的那位老祖宗对于他的后人。

    没有多大要求。

    就有一条,多生孩子少惹事。

    这也导致。

    与皇宋上国的赵家相比。

    大明帝国的老朱家更是人才济济。

    毕竟基数大了,什么鸟都会有。

    而其中踏入长生久视这等门槛的大修士绝对不少。

    但是嘉靖天子能在其中排行前三。

    可想而知他的天赋。

    这位天子在即位末期。

    试图邀请天下间大修士齐聚京城。

    修撰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万寿仙典》。

    当时他邀请了各门各派的宗主长老。

    也邀请了勋贵里的武侯将主。

    只要是皇权富贵能束缚的人。

    都被他“请”到了帝都。

    但是总有人不畏权贵,不屑一顾。

    其中的佼佼者。

    就是这南八怪,北六奇。

    就是嘉靖在青词之中写道的人物。

    恨不得南八怪,北六奇。

    聚之而求长生。

    让一代天子都求之不得的人物。

    一下子就名扬四海。

    当然,其实有时候归根结底看。

    这几位可能或多或少与一些宗门世家有点关系。

    但是因为种种缘由。

    破门而出。

    就比如那位南八怪之首。

    被称为桃花仙人的六如居士。

    这位六如居士不是别人,正是在王安之那个世界鼎鼎有名的唐伯虎。

    他的经历,就是典型之一。

    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祖籍凉州晋昌郡。

    他的家学也算是渊源深厚。

    唐寅的祖父唐泰曾经担任兵部车驾主事。

    虽然只是一个六品官。

    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位低权重,作为兵部的主事,执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

    卤簿仪仗这些还好理解。

    属于天子出架之时相关的礼仪随从事宜。正所谓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而禁卫更是属于一听就明白的重要东西。

    所以这等官职,比一般普通的五品官身份上还重三分。

    更重要的还是这个职务与天子接触比较密切。

    而封建王朝。

    有时候人的上升与否。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天子的一句话罢了。

    所以可以这么说。

    唐寅的祖父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整个唐家也很有可能随之壮大兴旺。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那场土木堡大战中。

    他不幸殒于军中。

    要知道,这个世界里这场旷世大战虽然最后的结果与王安之的那个世界有不同。

    那位英宗是得胜归朝。

    但是大明帝国的胜利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获得的。

    许多高深修为的大修士。

    就在战场之中,陨落的悄无声息。

    六如居士的祖父只是其中之一的小小代表。

    失去了家中擎天柱的唐家,没有过几年,就灰溜溜的从京城回到了家乡,慢慢沦落为了苏州府普通的商人家族。

    默默的等待着再次崛起的机会。

    只不过也可能是祖宗保佑。

    唐家倒是没有过几年又出了一个麒麟儿。

    唐寅。

    六如居士的信息在这个现代化社会早就被人扒的干干净净。

    没有什么背靠大势力的他,也不屑的遮掩什么。

    唐寅出生在成化年间。

    在任浮生叱咤天下的时候。

    他才刚刚呱呱坠地。

    当时谁也不知道。

    这么一个小孩日后会取得多大的名声。

    年仅十五岁。

    他就进入了能在江南道排名第一的苏州大学堂。

    要知道。

    一般的大学堂至少得是明法境的修士。

    像苏州大学堂这等排名靠前的学堂。

    更是竞争激烈。

    而这位六如居士。

    不仅在十五岁考入了苏州大学堂。

    更是在高手如林的比试之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名次。

    这等少年英杰。

    从一开始就成为了苏州大学堂培养的重点对象。

    他一入大学堂。

    就被当时苏州大学堂的松溪四老接去作为关门弟子培养。

    等他再次出现之时。

    则是在十四载之后的应天府乡试之中。

    他以无敌之势。

    取得了乡试第一的名次。

    大明帝国的科举与王安之的前世有所不同。

    王安之前世科举,从县试,府试,再到院试,乡试,最后去京城进行会试和殿试。

    一般除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一般三年一次之外,其他大多数在三年两次或一年一次。

    但是大明帝国的科举则完全不同。

    在大明帝国。

    这是一个修行世界。

    因此这里的一切都是服务与修行。

    或者更准确的来说。

    这里的时间概念,科举概念等等,都深受修行这一体系的影响。

    也受到这个世界特殊性影响。

    简单来说。

    这方世界疆域辽阔。

    交通工具虽然比王安之那个时代更加便捷,更加快速。

    但是物理上距离的拉大。

    导致信息的传输有时候并不一定比王安之那个时代快。

    而体现在科举上就是。

    这方世界正式的科举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三种。

    分别是府试,乡试,以及会试。

    府试之前的院试之类,已经被学堂制度所代替。

    只有取得中等学堂及以上毕业正式的学生才能够参加府试。

    一旦通过府试,就可以获得秀才这一称呼。

    只要一个人成为秀才。

    那么他的家族就可以从繁琐复杂的各种劳役之中解脱出来。

    这也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科举高的原因。

    而府试的秀才则是需要当地州府的学官批准才能获得。

    又因为州府的知州知府以及学官的考核都要看当地秀才的表现。

    因此也有人戏称。

    府试的考试与选拔,是大明帝国最严的地方。

    上等州府每一年开一次府试。

    每次府试至少要选取秀才一百零八名。

    中等州府每两年开一次府试。

    每次府试至少要选取秀才七十二名。

    而下等州府的府试则是三年一次。

    每次选拔至少秀才三十六名。

    且记。

    此处所有的选拔都是用至少来表明秀才的数量。

    原因很清楚。

    大明帝国对于基层科举的权力还是放的很大的。

    他们允许当地学官在取得知府同意的前提下。

    扩大秀才的名额。

    但是,在大明帝国开国以来。

    能够突破这个至少的情况是屈指可数。

    要知道,这万载岁月。

    在大明帝国开设的府试可能有上亿了。

    但是能够突破这个至少的估计连一个手掌都没有。

    这是为何?

    归根到底还是朝廷使用的考核制度。

    州府的知州知府,当地的学官,有一个重要的考核数据。

    那就是他们选拔的秀才在乡试之中的中举率。

    这个数据是一个比例。

    这也导致秀才人数越多,可能这个数字越低。

    这也必然导致,绝大多数的当地官员为了稳妥起见,不会选择超过这个最低门槛。

    到了大明帝国的乡试。

    则可以称得上是帝国下级官员的摇篮了。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只有在帝国特定的德厚学高之处才能设立乡试。

    从建国初期的十二处乡试地点。

    到了现在,帝国增加了疆域,扩张了殖民地与附庸国。

    乡试的地点也变成了十八处。

    这十八处地点,每年乡试,都是大众舆论的热点焦点之处。

    当然。

    正如府试的地方有上等州府,与下等州府之分。

    乡试也有强乡与弱乡之别。

    唐寅所参加的应天府就是鼎鼎有名的强乡。

    可以说。

    江南一带的有志者,基本都是以参加应天府的乡试为荣。

    一位江南考试。

    要是参加了别地的乡试。

    就算中了举。

    拿到了会试的名额。

    等到了帝都也会被人看不起。

    与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不同。

    会试是每十年一次。

    原因也有两个。

    其一是虽然说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都是日理万机之辈。

    但是对于那等修为者来说。

    偶尔一次闭关都很有可能会一年半载之多。

    其二是会试门槛的提高。

    有时候因为大幸的发生。

    朝廷会开一恩科。

    但是大多时候会发现。

    恩科一开,反而会影响后一次会试的质量。

    理由则是,高级修士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

    就如同韭菜一般。

    割的太快,是成熟不了的。

    因为会试十年一次的时间特征。

    每十年就会有三次乡试。

    这三次乡试也分为了小乡试与大乡试之差。

    大乡试是举行之后,下一年就是会试。这样的乡试也往往会引来更多的优秀者,一般这一届乡试的举人,是十年之中,质量最高的举人。

    其余的两届乡试就被称为小乡试。

    因为大乡试的难度太高。

    小乡试的参与人员常常只是为了一个举人的身份而努力的人士。

    因此这也导致双方的含金量完全不同。

    而唐寅,一出关就参加了当时应天府的大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