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在线阅读 - 第691章 作的最高境界:不气死老公不罢休

第691章 作的最高境界:不气死老公不罢休

    因为消息传递延误的关系,十月十七袁绍在邺城刚听说虎牢关陷落的消息、其他详情还不得而知时,在河南尹的正面战场上,关羽其实早已取得了多得多的实际战果。

    把雒阳八关的门全部一关,关羽的主力虽然还没有全部集结回雒阳城外、进行层层围城威慑,但雒阳城内早已人心惶惶,大家都知道这座大汉都城易主是不可避免的事儿了。

    关羽只是派了一些偏师,不足万人,草草把城池各门围了一下,摆出组装投石机和搭建望楼的姿态,然后,就在次日派出被误传死了二十多天的沮授。

    ……

    十月十八,雒阳城内,由原先南宫改造的府衙里,陈宫、郭援,还有一批雒阳的中级文官武将,正在商量对策。

    雒阳北门外,忽然鼓角齐鸣,声震数里,城内南宫北宫全部都听得见动静。

    关羽军派出了无数骂阵手,借着鼓角渐熄的空档,开始齐声高喊,威胁城内的陈宫等人登楼答话。

    陈宫心里其实早就已经动摇了,只是没有彻底跟麾下武官彻底统一思想,当下也不忸怩,就带了一群军司马以上的军官,全部上北门城楼。

    到了地方之后,他们顿时大吃一惊。

    关羽的骂阵手们,簇拥着几个文官,上前转述答话。其中一人,亮明身份,正是沮授。

    “城上可是陈公台当面?我乃尚书令沮授,在沁水突围时被关羽俘获。我与麹义将军都已归顺刘备,尔等何必再执迷不悟、陷雒阳于战火?”

    沮授一个人嗓门不够大,而且他身份尊贵,有铁盾保护,也依然没有靠近到城墙一百五十步之内,所以北门城楼上的陈宫等人都听不清楚。

    骂阵手们又言语粗鄙,就算嗓门大,由他们转述这些雍容气度的劝降言语也不合适。所以这种场合就适合命不值钱、陈宫也不屑于狙击的小鱼小虾出面转述了。

    原本在袁绍阵营就职位低微、年轻权小的辛毗,一如历史上他扯着曹操旗号在邺城城外招降袁氏故吏投降的姿势一样,带着几个骂阵手和盾牌手、弓箭手,一直走到城墙下不足五十步的位置,帮着沮授转述。

    “陈府尹切勿多疑!你虽然听不清沮令君的声音,但你还看不清沮令君衣着面貌、气度仪态么。我乃颍川辛毗,吾兄便是原本大将军身边的文学从事辛仲治。

    我知道你们之前一定听说沮令君死在乱军之中了,现在骤闻他尚在人世而且归顺了章武陛下,会心存疑虑不敢相信。但那些其实都是在下与家兄商议的自保之策罢了。

    我们在随行监军、为袁绍断后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袁绍用兵粗疏,军令多变,我们这些断后的参军将领多半不会有好下场,这才提前安排了苟活之策。真被俘了也好恳求对外宣称诈死,以免被当成投降之人罪及家人。

    这一切跟沮令君无关,都是我干的,沮公是忠义君子,他本想一死殉国,是我进的谗言让关大将军别杀沮公,并且趁吾兄归隐救出家人的同时,顺手把沮公家眷接走,免遭袁绍毒手!

    所以,今天这一切已经形势很明朗了。沮公投降了,麹义将军也投降了,陈府尹你们没有更多机会了,一定要抓住这次,好自为之啊……”

    辛毗这人别说在劝降方面还真是挺无耻的。而且关键他这人不如那些道德君子那么要脸。

    沮授毕竟身份人设摆在那儿,是大忠臣,他肯站出来劝降,拉拢别人一起离开没前途还瞎搞的袁绍,已经是极限了。

    但他说不出那些给袁绍泼脏水的话,充其量只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合则留不合则去”。

    所以那些无耻的话,确实需要辛毗这种泼脏水的人之口说出来。

    而且他这么一搅合,倒成了“沮授本来不想降的,是辛毗自己降了之后隐瞒消息、设计救出家人时,顺手把沮授家人也捞出来了。导致沮授因为家人在刘备手上,才半推半就降了”。

    如此一来,沮授倒像是那些水浒传里的朝廷忠义将领、本身根本不打算降贼的,是因为家眷先被宋江吴用那些“无耻之徒”劫上梁山,他们才不得不低头。

    只能说,佞幸小人也是有用处的,水至清则无鱼。干脏活就是需要夜壶型的人才。

    辛毗反正不要面子,脏水都自己扛了,给双方都一个台阶下,一番无耻言语之后,陈宫和郭援都有了借坡下驴的机会,雒阳城就和平开门投降了。

    关羽亲自带领近万兵马,提前严明了军纪,强调了这次是和平解放,进了雒阳城不能有任何劫掠和骚扰百姓,然后才一副军纪严明的王师姿态,有序进城,接管各处防务。

    ……

    雒阳投降刘备朝廷的消息,比之前虎牢关失守传播得还要快得多。

    因为虎牢关失守时,败军几乎全军覆没了,而关羽一方又没有急于刻意宣传,所以是驻扎在虎牢关以东、陈留和酸枣的袁绍军守将,发现了前方友军覆灭后,才紧急上报到邺城去的。

    雒阳易主之后,关羽在诸葛亮的建议下,第一时间选择了主动大肆宣扬,派快马信使立刻渡河与黄河以北的河内。

    甚至还带了几个雒阳城内被陈宫郭援等人裹挟、内心其实不想投刘备的袁绍阵营官员,主动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去现身说法,把雒阳究竟是如何丢的、陈宫等人是如何果断选择投降的,等等经过都真切翔实地转述给袁营文武们听。

    这些都是直接目击证人,对于气袁绍让袁绍丢脸,简直是太好用了。诸葛亮怎么可能舍不得放回这些羞辱用的俘虏呢。

    于是乎,雒阳是十八日丢的,十九日消息就传到了魏郡。

    而与此同时,之前“雷薄为什么会覆灭”的一些细节复盘信息,也才刚到魏郡和邺城呢。一大堆打袁绍脸的噩耗,排着队一起涌到了。

    袁绍昨天还在想着“是雷薄这种无谋匹夫自己没执行我的微操,所以死了,还连累三军”,好不容易把内心的挫败感和智商受辱感压制下去,结果今天反转就来了。

    这一波袁绍就是不直接气死,至少也得褪层皮。

    估计气完之后,他心态的爆炸程度,纵然赶不上历史上仓亭之战结束后、临死前的状态。但至少也比官渡之战打完、仓亭之战开战前,要更崩不少。

    ……

    因为前阵子在郭图府上听闻噩耗受了气,十月二十这天,袁绍倒是足不出户,在自己的大将军府里继续养病,一时也听不到外界的街谈巷议。

    而事实上,外面的邺城市井之徒,一天前就已经全部传开了。

    什么诸如“听说雷薄和陈宫并不是没有执行大将军的军令细节,才导致被关羽全歼的。恰恰相反他们就是因为严格遵照了大将军说的撤退时该注意的事项,结果才被诸葛亮用计骗了,惨遭全歼,连带着白白多丢一个虎牢关”之类的谣言,全城的好事之徒多半都知道了。

    袁绍阵营的文官和治安官员们也不是吃干饭的,遇到这种情况当然会察觉到可能是敌军的细作故意散播,所以查得很严。

    邺城的相关官员临时下了禁令,凡是敢传这些话的,都要抓起来严审。如果还查出有别的问题,情节严重的,那就直接按战时的军法处死!

    为了这事儿,邺城之内一天杀了二十多个散布谣言特别凶狠的罪徒,关押惩处了更多,才稍稍止住势头。

    其中确有四五个是诸葛亮派来进行宣传战的细作,英勇牺牲了。

    但另外近二十人,确实只是邺城本地的袁绍治下百姓、读书人,因为比较八卦嘴碎爱传闲话,搁后世就是那种特别喜欢上茶馆二楼谈论国际局势的油子、嘴子,结果被乱世用重典当成细作斩了。

    按说在这样的严防死守之下,袁绍深居大将军府,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身边人又挑他爱听的说,本该与这些噩耗多绝缘几天。

    可惜,最终的结果是,袁绍也只比邺城普通人多被瞒了两天而已。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总会有封堵疏忽的,更何况袁绍身边的人也没刻意封锁消息,他们只是本着打击谣言的心态在办这事儿。

    十月二十这天傍晚,袁绍最疼爱的幼子袁尚照例晨昏请安,配袁绍吃饭问候、了解父亲病情。

    吃完饭后,袁尚的母亲、袁绍后妻刘氏,便留儿子说些私房话,问起外面的军政大局,有没有什么隐忧大患。

    这个刘氏,就是历史上袁绍死后、出于嫉妒心把袁绍另外五个更年轻的小妾都给先毁容再杀的毒妇了。

    刘氏一个妇道人家,当然是不懂政治的,她问儿子,无非是要儿子拿个结论出来,好让她安心,相信战局不会蔓延到连邺城都有危险。

    毕竟之前张飞攻打壶关、据说通过壶关陉后就要强攻邺城的消息,也是传得漫天飞。没有见识的妇道人家岂能不怕。

    袁尚耐着性子,给母亲讲解“历史上秦国曾经长平之战大胜后,邯郸之战却惨败”的典故,鼓励母亲说袁军上下现在同仇敌忾,打内线防御战绝对没问题,张飞出不了壶关陉。

    讲着讲着,过程中刘氏难免问起如今邺城里流传的种种奇闻异事、民间不稳,提到:

    “昨日府上采办出去办事,回来听说邺城令、尉在以言杀人,治民苛暴,说明时局艰危。这真不是因为张飞快打出壶关道杀到邺城了么?”

    袁尚不屑地辩解:“母亲,您不懂军政就别瞎想了。那些人传闲话被杀,是因为……”

    说着,袁尚把来龙去脉解释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