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在线阅读 - 第185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87)

第185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87)

    北斗七星,是夜空中的七颗亮星,它们组成的图形像是古代舀酒的斗,故命名为北斗七星。[1][2][10][11]

    北斗七星从斗身最前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大熊座η,古时汉族天文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瑶光)。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16]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北斗七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的。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因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又称作瑶光)七颗星组成,古代也分别称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1]中国古代把恒星天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北斗七星是属于紫微垣的一个星官。据《晋书·天文志》记载:“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

    在现代天文学中,星等是衡量天体光度的量,星等值越小表示恒星发出的光越亮。在七颗星中,“玉衡”最亮,亮度为1.77等,“天权”最暗,亮度为3.31等。七星中的“开阳”看起来是一颗星,但在“开阳”附近还有一颗很小的伴星,称为“辅”或“开阳增一”。[3]而在西方的星座划分中,北斗七星则位于大熊座的尾部。目前西方天文学界采用拜耳命名法,每颗星星的名字由一个希腊字母加上该星座的名称表示,且这个希腊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代表了这颗星在该星座中的亮度排名。根据拜耳命名法,北斗七星分别称为:大熊座η、大熊座ζ、大熊座ε、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其中前三颗星组成北斗的斗柄,后四颗星组成北斗的斗身。

    北斗七星示意图

    文献记载

    据中国现存最早的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记载:“正月……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战国时期编成的《甘石星经》记载:“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君王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鹖冠子》的表述更为清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西汉时期,正式以北斗七星为指示12个月的标准星,每个月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天球上移动30°。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又有《史记·天官书》记载:“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将北斗作为定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天象列星图》也有与之类似的记载。

    星座方位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的一部分,位于大熊的尾部。将斗口的两颗星(天枢和天璇)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距离,就找到了北极星。认星歌有:“认星先从北斗来,由北往西再展开。”意思是说初学者在掌握北斗七星的位置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次确认其它星座的位置了。[5]古人对北斗七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在于北斗在辨别方向时的应用。根据北斗和北极星的相对位置,就可以找到位于正北方向的北极星,因此古语有云,“夜望北斗知北南”。[3][6][17]

    此外,在北斗七星斗柄方向的延长线上,可以找到全天21颗最亮恒星之一的大角星,即牧夫座α星。

    共20张

    夜空中的北斗七星

    星象成因

    三维图像

    北斗七星所组成的斗形只是在地球观测时看到的景象,从其它方向观测这七颗星时,它们会组成完全不同的图案。实际上,北斗七星只是银河系中普通的七颗恒星,它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十分遥远。如天枢星距离地球约124光年,天璇星到地球的距离则有约79光年。因此,我们看到的北斗七星只是这七颗恒星组成的三维图形在地球方向上的二维投影。想要更深入地认识北斗七星,建立一个三维的立体图像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恒星自行

    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样子是不断变化的,这是恒星自行所导致的结果。

    实际上,恒星在宇宙空间中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但由于恒星在一年中移动的路程与恒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相比显得极为微小,因此整体看上去仿佛“恒定不动”一般,所谓“恒星”便是由此而来。但详细来说,恒星的运动由恒星沿着视线方向的运动和恒星垂直于视线方向的运动组成,后者称为恒星自行。恒星的自行在天文观测中的表现是:恒星间的相对位置会产生微小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相对于地球与恒星间的距离过于微小,因此几乎不会被察觉到。

    北斗七星的自行情况各不相同,这导致它们始终在进行缓慢的相对运动。其中五颗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向同一个方向运动,而“天枢”(斗口处起第一颗星)和“摇光”(斗口处起第七颗星)则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由于恒星自行的存在,北斗的形状会在漫长的宇宙变迁中发生较大的变化。在约10万年后,现在这种柄杓的形状将不复存在。

    北斗七星指示十二个月份,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也就是历法中的“月建”。斗柄循环旋转,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即一年。《淮南子·天文训》记载道:“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就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汉书·律历志》则记载道:“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15]

    定岁时

    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通过观察星象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对应着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变化,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是中国古代观星文化在农业上的一项重要的应用。[7][8]

    北斗的旋转可以作为划分地球上的天和年的依据。以北天极为中枢划分出子、丑、寅、卯等12宫的空间区位,北斗七星绕北天极旋转,其每月、每日、每时所指向的空间区位在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的作用下不断变化,如同时钟之时针、分针、秒针按照各自的规律移转。可见太阳每日、每年周期性变化的天象也有钟表历法的作用。古人通过对日月时、北斗星等天象的运行规律性及循环周期进行观测与总结,抽象出十二地支来纪历。

    北斗星分别按年按日遍历十二宫,所历一年之春、夏、秋、冬四季,与一日之晨、午、昏、夜,行度相符,即在一天与一年之间,北斗七星斗柄会绕北极旋转一周,遍历由斗建所得的十二宫。春行寅、卯、辰宫,夏行巳、午、未宫,秋行申、酉、戌宫,冬行亥、子、丑宫;一日则晨行寅、卯、辰宫,午行巳、午、未宫,昏行申、酉、戌宫,夜行亥、子、丑宫。是以对照行度,春比之日东升,夏比之日中天,秋比之日沉落,冬比之日反背。如此,北斗七星的变化就可以表明一年中气候与一日中温度之变化,同时又可以将寒暖燥湿的大小循环于蕴含其中,还可以明确地理方位。[9]

    开阳是著名的双星。在“开阳”附近有一颗很小的伴星,中国古代专名“辅”(即大熊座80),亮度3.99等。[12]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4]《晋书·天文志》中有云:“辅星傅乎开阳,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七政星明,其国昌,辅星明,则臣强。”宋代何薳的《春渚纪闻·歙山斗星砚》也有提到:“色正天碧,细罗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斗宿状,辅星在焉。因目之为斗星砚。”明朝何景明的《大复集》中写到:“又使北斗以振纪兮,命辅星以佐之。”

    小北斗

    小北斗是小熊座中七颗较亮的星的总称,与位于大熊座的北斗七星类似,它们也排成了斗形,但由于亮度不高,远不及北斗七星醒目,故称为小北斗。勾陈一,也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星,便是我们所说的北极星。其中最亮的星便是我们所说的北极星(勾陈一)。在天璇、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便可以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