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靖难攻略在线阅读 - 第355章 永乐二征

第355章 永乐二征

    “呜呜呜……”

    三月中旬,呼声焦躁间,江东门码头再次迎来了繁忙。

    站在码头上,代表天子的龙舟及黄罗盖伞一个停泊船位,一个矗立岸上。

    码头之上充斥着马匹上船,兵卒上船的画面,整个码头足有两万余将士和上千名文官。

    朱棣北征路上,一如既往的不会缺乏文臣的陪同,不管他是舍不得权力,还是想让这群江南文臣看看北方的环境艰苦,总之对于皇帝来说,他这做法并无不妥。

    不过这样的做法,首要保证的就是己方实力能盖过对方,甚至能游刃有余的战胜对方,不然就会像某位留学生一样,不仅自己被俘,兵部和户部两位尚书,以及内阁大学士及六部侍郎大部分被一锅端。

    如果不是留学生没把五朝老臣,礼部尚书胡濙和户部尚书王直带走,那北京才真是岌岌可危,仅凭于谦一个兵部侍郎根本镇不住场子。

    “六部尚书我留给你,我带六部的左侍郎还有殿阁大学士去北边就行。”

    “你留在南边监国之余,别忘了好好照顾你娘亲。”

    黄罗盖伞下,身穿黄色衮服的朱棣事无巨细的交代着朱高煦,对此朱高煦也针对每一句给出回应。

    “北边的民夫、粮草已经征调齐全,只要您不要想着打完阿鲁台再去打马哈木、太平他们就行。”

    “此外,儿臣觉得这一战,您最好是能把阿鲁台直接消灭,不然以蒙古人的性格,阿鲁台只要遭受这一次重创,日后必然都躲着您走。”

    “兀良哈是没有办法,他们无法携带大量牲畜从漠东逃回漠北,但鞑靼和瓦剌不一样。”

    “一旦被您重创一次,日后您就别再想找到他们的主力了。”

    朱高煦这话是根据他对蒙古人的了解,以及对历史的清楚所分析的。

    历史上鞑靼、瓦剌两部自从分别被朱棣揍了两顿后,鞑靼每次听到朱棣北征就立马逃跑,瓦剌直接称臣,成为大明北征鞑靼的马前卒。

    不过也正因为瓦剌直接称臣,所以在朱高炽、朱瞻基即位后并没有将他们放在心上。

    联想到这些,朱高煦不免日常吐槽起了大侄子。

    在朱棣北征病逝期间,马哈木之子的脱欢在朝贡北京回程路上将太平杀害,把秃孛罗失也在同年底被脱欢杀害。

    至此,瓦剌三大部中脱欢一家独大。

    朱瞻基对于其它两部也不扶持,只在名义上册封太平之子捏烈忽袭爵为贤义王,结果脱欢直接派兵征服土尔扈特部,并忐忑等了几個月。

    直到他发现朱瞻基根本没管自己征服土尔扈特部的事情,他立马意识到机会到来,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开始统一蒙古的战争。

    等朱瞻基死的时候,留给朱祁镇的局面是全蒙古除阿台汗外,其余部落尽数臣属瓦剌的局面。

    朱祁镇上台不到三年,阿台汗被攻杀身死,全蒙古统一之下,朱瞻基成功养出了一个不亚于王保保时期的一个蒙古政权。

    就这份外部战略布置,朱高煦真不知道怎么吹所谓的“仁宣之治”。

    人口没有太大增长,百姓叛乱规模比永乐年间还要大,外部局势糜烂一片。

    北边养出了一个能拉出九万兵马的瓦剌,南边养出一个能拉出十几万兵马的麓川,海上旧港宣慰司也日渐式微,中南半岛阳奉阴违,西边哈密还被瓦剌挟持……

    一想到这些,朱高煦就觉得自己取代老大那一大家子简直就是天命所归。

    最起码瓦剌和麓川别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崛起,不能把他们灭亡也要把它们重创,留给儿孙十几二十年太平。

    “你想什么呢?”

    朱棣看着朱高煦不说话,一脸狐疑。

    “没什么,就是政务上的事情。”朱高煦回过神来,只能扯了一个谎,毕竟他总不能说出老大那一家子干出的好事情吧。

    老大那一脉往后数,除了朱见深和朱厚照干得不错,朱祁钰、朱载坖平庸外,其它人简直就是稀碎。

    就他们干的那些事,朱高煦生怕自己告诉朱棣后,朱棣直接高血压被送回乾清宫和徐皇后作伴。

    “嗯……”

    看着朱高煦明明有事却不想说,朱棣狐疑的应了一声,随后才看向了正在上船的文臣武将及兵马。

    “俺这次带着羽林三卫和肇州左右二卫北上,算上孟章所辖的肇州、吉林二卫,朱能和丘福的燕山卫和蔚州卫,以及王义的大宁卫,一共是十个卫,五万六千人。”

    “三万四千骑兵和两万两千马步兵,嘿嘿……”

    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脸上的高兴掩盖不住。

    曾几何时,他带着二十几万大军北巡时,麾下骑兵也不过才七八千。

    如今十二三年过去,自己都能轻松拉出三万多骑兵了。

    如果算上西北、西南、西番的边骑,那大明也有近七万骑兵了。

    想到这里,朱棣不免看向了紫金山方向,似乎在给孝陵之中的老朱汇报工作。

    “对了老二,马政你弄得怎么样了?”

    朱棣回过神来,询问了一下马政的事情。

    虽说永乐开朝时,朱棣不放心把马政交给朱高煦一个人管理,故此把马政一分为二,但随着这七年过去,朱棣对朱高煦可谓十分满意,所以朝廷上下大小事务几乎都交给了他处理。

    正因如此,朱棣很多事情不用过问,朱高煦就能办的很好,甚至超出朱棣的预期。

    “眼下朝廷的太仆寺治下豢养未骟的军马为七万余匹,已经骟的军马约二十二万。”

    “除此之外,还有未骟乘马十五万匹,已骟乘马二十六万匹。”

    “除了军马和乘马,牧场还养有挽马近三十万匹,耕牛三十余万头。”

    在朱高煦的汇报下,直接掌握在太仆寺和军队的牧群数量有近一百万匹马,三十余万头牛。

    这个数据,是历史上朱棣在永乐十九年才完成的功绩,但由于朱高煦乱入,致使大明提前灭亡兀良哈,获得了大批牧群,加上渤海草场充足,豆料充足,故此才得到了这样的成果。

    这些掌握在朝廷手中的挽马耕牛都是实打实的生产力,如果将他们投入到某一省,那能迅速让一省之地增加许多耕地。

    当然,前提条件是配给百姓足够的豆料和粮食,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开荒。

    “这些挽马和耕牛,你准备调拨给谁?”

    朱棣自然也明白挽马和耕牛对农业的重要性,所以询问起了朱高煦。

    对此朱高煦则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虽然有耕牛挽马六十余万,但能出栏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过十余万。”

    “这些耕牛挽马,豢养在漠东三卫的就地发放给当地百姓,争取三年后让当地百姓每人拥田十亩以上。”

    “至于剩下的,儿臣准备调给北直隶、山东和河南。”

    北直隶、山东和河南,这三个省不管放在哪个时期都是农业上的大省,可由于两宋辽金三易回河和元代以来的黄河决口,此时生活在这三省土地上的百姓不过九百余万,所开垦耕地也不足八千万亩。

    这三省的耕地潜力不用说多,如果能有配套的耕牛和挽马,那一户人家完全可以粗放式耕种近百亩耕地。

    按照三省一百五十余万户来算,哪怕不移民,这些百姓也能在后续开垦并粗放耕种一亿五六千万亩耕地。

    这三省的耕地潜力如果按照后世来算,那足足有三亿亩,即便黄河没有改道,没能冲击出来东营那一大片,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朱高煦其实很想在北方搞大农庄式的生产方式,即北方二百余万户百姓,开垦并耕种数亿亩耕地的经济形式,然而生产力不允许他这么做。

    没有进入工业化前,一个农民纯人力顶多耕种五亩,一个五口之家顶多不超过三十亩,哪怕粗放些,也不过五十亩。

    粗放式的下场必然是亩产不如精耕细作来的高,这点太学的试验田已经试过了。

    在江南精耕细作一亩地能产出两石半乃至三石,粗放耕作顶多两石,甚至部分只有一石七八斗。

    所以即便北方粗放耕种,也不会突破现有产出的产量。

    想要突破现有产量,就是让生产力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除了科技进步,就只有发放作为生产力的耕牛、挽马。

    十余万耕牛挽马如果投入一个省,那能在口粮保证的情况下,让这个省在人口不曾流入的情况下,耕地直接增长数百万亩。

    因此,这十余万耕牛挽马对于江南是锦上添花,可对于北方诸省却是雪中送炭。

    朱棣对于朱高煦的安排很满意,但还是建议道:“最好还是安排给北直隶,日后调粮走北直隶要比河南距离更近一些。”

    由于朱棣上次北征返程在北直隶东边修建了天津卫,因此北直隶的粮食也可以走天津运往辽东的辽河,一路抵达开平后,北上四百里就能走长春北边的松原所运往鹤城卫。

    这条路线走下来,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天,损耗不会超过四成。

    “那就先满足迁入河南百姓的需求,然后尽数交给顺天府、永平府和河间府的百姓吧。”

    朱高煦做出安排,朱棣颔首后也看了看上船的队伍。

    在确定还需要一段时间后,朱棣也和朱高煦交代道:“瓯宁王府的事情,你不要查了。”

    “儿臣没查。”听到朱棣说起瓯宁王府的事情,朱高煦低垂眼眸颔首。

    见状,朱棣松了一口气:“这事情俺已经解决好,你不用插手,这次伱监国,不会有人给你添乱子了。”

    “是……”朱高煦点头,同时也不忘对朱棣交代道:

    “父亲此次北征,若是能多多缴获牛马南下,可直接交托给孟章、王义在大宁、渤海分别牧养驯化这些耕牛、挽马。”

    蒙古牛不会耕种,想让它学会耕种,必须人工干涉并驯化他们才行。

    这个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如果无法驯化,那就留着当牧种,等待生下小牛后,人工开始驯化小牛来耕种。

    朱高煦让朱棣把牧群交给孟章,是因为渤海和大宁、辽东等地已经有一套成熟的驯化体系了。

    朱棣自然也知道,所以他没有像以前一样讨价还价,而是点头应下后重复吩咐:“记得照顾好你娘亲,俺回来要见她好好的。”

    “您放心……”朱高煦躬身作揖,朱棣见状也招呼王彦跟自己准备上船。

    瞧着他们走远上船,朱高煦心里百感交集。

    江风吹了他许久,他才叹息着转身离去。

    在回到金辂附近后,朱高煦便见到了焦急等待在原地的亦失哈。

    “怎么了?”

    “四川发生了民变……”

    亦失哈的回答让朱高煦紧皱眉头:“上车说。”

    “是!”亦失哈为朱高煦开门,在朱高煦上车后跟随上去,并吩咐金辂和护卫返回宫城。

    做完这一切后,亦失哈才从袖中拿出了四川布政使蹇义的奏疏。

    接过奏疏一目十行,朱高煦大致搞清楚发生了什么。

    四川人口稀少是事实,所以在李景隆、盛庸、沐春等人改土归流,平定西南夷叛乱的过程中,被俘的土民并非是就地安置,而是迁徙到了四川、湖广等地安置。

    朝廷挑选的安置地方,通常是丘陵或平原地区,而不是挑选容易割据的山区。

    站在土民的角度来看,从山区迁移到丘陵、平原上,这是一件大喜事才对。

    况且随着四川新政展开,朝廷开始给土民和四川百姓提供一定数量的口粮,让他们可以放心开荒耕种,这更是好事一件。

    当初朝廷安置土民的地方,是朱高煦亲自选的潼川、资州和顺庆府的西南丘陵平原地区。

    正因如此,他从未担心过当地土民会叛乱的事情。

    此刻他手中的奏疏中,蹇义简单汇报了一下土民叛乱的原因和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自从川东南贵州地区的土司从南京返回当地后,便有不少主动选择接受改土归流。

    对于接受改土归流的土司,朝廷的做法是迁移一半土民进入二府一州,调拨口粮,发放农具的同时指挥他们自己修建房屋,并对四周开垦荒地。

    这一切做法并无不妥,至少在蹇义看来,这放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仁政。

    然而随着土民迁徙到二府一州的数量越来越多,其中不免混杂了一些其它大土司的耳目。

    他们日常煽动当地的土民,不过在朝廷调拨口粮和发放农具,修建房屋的仁政下,并没有多少土民选择信任这群人。

    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顽固的土民聚集在了他们四周。

    起先蹇义也没放在心上,而是觉得朝廷只要开诚布公,帮助他们在当地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发生哗变的事情。

    可事实证明蹇义还是低估了这群人的顽固,这次的民变发生在顺庆府治下的西充县,起因是因为一场暴雨致使朝廷押运给西充县土民的粮食耽搁。

    其实耽搁的时间并不长,不过五天而已,并且西充县的县丞已经调查过治下土民的情况,家中都有起码半个月以上的余粮,所以简单解释过后,他便没放在心上。

    然而在朝廷的兵马司和县丞离开后,当地一些居心不良的土民开始蛊惑四周土民,并说他们吃了太多粮食却没有产出,朝廷已经决定征调兵马围剿他们。

    这种漏洞百出的谎言,在当地县丞乃至蹇义,甚至朱高煦看来都那么可笑,然而对于常年被土司盘剥,被官兵追杀的土民来说却十分常见。

    二月二十四日,西充县土民叛乱,好在他们准备不充足,没能攻下西充县。

    随着西充县放飞信鸽送出消息,西充所的卫所兵开始调兵平叛。

    由于四川卫所改制,所以西充千户所的兵卒是满额的一千人。

    当这一千人出现在西充的时候,不足万人的土民叛军仅在交锋间隙就开始溃败。

    对于西充千户所的官兵来说,土民只要叛乱就是叛军,所以他们自然没有手下留情。

    交战半日,数千土民叛军尸首分离,剩余不足四千人被赶来的西充知县、县丞招抚。

    一场普通的镇压,原本也就到此为止了,然而随着有心人的发酵,二府一州不少土民却听信谣言,认为这是朝廷对土民的屠杀开始。

    正因如此,过去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二府一州先后爆发了十余场土民叛乱,规模从数百人到数千人不止。

    “一群杂种!”

    朱高煦看着奏疏内容破口大骂,他骂的不是被蛊惑的土民,而是致使蛊惑土民的人。

    这件事他都不用想就知道是川东南的贵州四大土司在搞事。

    云南的三大土司里,木氏已经接手改土归流,其它两个土司距离四川太远。

    广西三大土司没有那么长的手,所以只能是贵州的四大土司。

    “杨文进入四川了吗?”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点了点头:“他已经在资州平定叛乱了。”

    “告诉他,以招抚为主,其次才是动兵。”朱高煦提醒道:

    “另外,把这件事情告诉当地的土民,让他们清楚谁才是敌人。”

    说罢,朱高煦想到了西南的布局,随后继续道:“此次叛乱结束后,立马着手开始募兵训练,火器要加紧送往四川。”

    “六月前要实现对四大土司的包围,当地卫所高筑城、广积粮,老老实实等待援兵。”

    “另外让西厂驻川东南区域的土司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最近在干嘛。”

    布置完一切,朱高煦看着亦失哈将这一切用书笔记下。

    待他写完,朱高煦这才揉了揉眉心,而亦失哈也担心道:“殿下,同时对漠北和西南动兵,这会不会太频繁了些。”

    “当断则断,趁朝廷有兵有钱,施以霹雳手段才能让他们知道谁才是天下共主。”

    朱高煦毫不犹豫的给出回答,他从来不把那群试图顽抗朝廷的土司当正常人,他们说到底也是野心家。

    如果不趁这个时候解决他们,那留到后世就又是一场播州之役、奢安之乱。

    反正朝廷现在有钱有粮还有人,并且四大土司也才刚刚得知朝廷要着手对贵州进行全面改土归流。

    以他们的速度和所能借助的材料来看,他们无法构筑抵挡西南军团手中的攻城炮。

    既然如此,那自己为什么不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这群家伙盘踞当地数百上千年,手中积攒的钱粮和耕地、人口不在少数。”

    “加上此前他们在安南所做之事,所劫掠之财货、人口,拿下他们之后所缴获的东西,即便无法填平军费,也不会让军费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大。”

    朱高煦做出分析,并对亦失哈交代道:“虽说我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但以他们对当地的熟悉来看,这场战事应该要持续一两年。”

    “抓住这个时间,让山东、渤海、辽东等地毕业的部分学子学习当地土民的土话,这样会方便我们日后直接管理当地。”

    朱高煦交代着亦失哈,可亦失哈却笑着作揖道:

    “殿下放心,这件事情您之前就安排过了,一些毕业学子已经学习两年有余了。”

    “我之前安排过?”朱高煦闻言也尴尬一笑:“倒是忙的忘记了,现在倒是能派上用场了。”

    “既然这样,那就让他们抓紧学习,估计顶多一年,朝廷就需要派人前往当地部分地区进行管理了。”

    “是!”亦失哈点头回礼,而此刻金辂也驶进了宫城,停在了东宫门口。

    朱高煦在亦失哈的帮忙下下车,走进春和殿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回头看向亦失哈:

    “对了,帮我查一查这两年科举的进士里有没有一个叫做王骥北直隶进士。”

    “奴婢领教令”亦失哈点头,尽管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要找这人,但他向来是按照意思办事。

    瞧着亦失哈走远去办这事,朱高煦也不由看向了晴朗的天色,用手遮在眉目前,低语道:

    “蒋贵、陈懋都有了,现在再凑齐王骥,大明还能再兴旺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