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寒门状元在线阅读 - 第二三〇四章 站边

第二三〇四章 站边

    

    对于何鉴来说,近来朝廷很多事务都处于停滞状态。手机端

    吏部衙门本来负责官员任免和考核,但所有一切都要有御批才能施行,这导致近几个月来,朝廷在人事方面做得一团糟,自从张苑卸职后,基本所有人都在等皇帝回来,或者是内阁跟司礼监之间重新形成联动,可结果却等来皇帝私自出游、司礼监掌印依然空置的消息。

    何鉴做事跟梁储一样,都力求庸,不出差错,这也是儒官最基本的做官原则。

    所以何鉴近来基本是大事不管,小事不问,最后居然倚老卖老,在京城当起了最清闲的尚书,什么事都抛到一边。

    梁储找到何鉴之前,何鉴已经有五六天未曾去吏部衙门点卯,因为他知道算去了很多事情也定不下来,不如等谢迁回来后再说,毕竟谢迁即将回京的消息已传扬开来,何鉴试着跟谢迁取得联系,但发出去的书信始终没有回应,这让他深感失望。

    “……何尚书,您说这可如何是好?之厚做事最懂分寸,一直都很克制,但朝廷却不信任他,若任由事态发展下去,怕是未来朝介夫不好跟之厚相处了。”

    梁储为人宽厚,没有刻意偏向谁,只是实事求是地站在沈溪不会谋逆这一立场说事,争取缓和杨廷和跟沈溪间的矛盾。

    何鉴听完梁储一番话后闭目思索,半天后摇头晃脑地道:“听你所言,介夫跟太后所请,以及太后让介夫做的事情,似乎没错啊。”

    梁储苦笑道:“在下自然知道这件事本身无错,但到底之厚功在江山社稷,乃是朝廷新一辈的扛鼎人物,从最新回馈的消息看,他已有撂挑子的意思,准备亲自出居庸关去找陛下……您说他这一走,军能不出乱子?光靠怀宁侯孙应爵和新宁伯谭佑,能撑得住场面吗?”

    “这个嘛,可说不准,毕竟两位爵爷家学渊源,说不一定表现优异,深得军将士爱戴呢?”何鉴用一种模棱两可的口吻说道。

    梁储听到后很意外,他本来对何鉴寄予厚望,未曾想登门拜访后才发现何鉴倚老卖老,一手推水磨的功夫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跟他印象任劳任怨的孺子牛形象有很大区别……之前沈溪跟谢迁发生矛盾,出面调和最多的要数何鉴。

    梁储道:“何尚书,您不出面调和一下?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太后或许是对之厚产生了一定偏见,但至少咱们这些同僚不该有此偏见,之厚把跟随他出征草原的嫡系兵马都留在宣府,态度还不够明确吗?”

    何鉴看着梁储激动的神色,不由叹道:“叔厚,你来之前应该跟介夫见过面,结果如何?介夫什么脾气你会不知道吗?现在他不觉得这么做有何过错,又奉有太后懿旨,且朝廷派应宁去平叛本身没有太大问题……”

    “应宁曾经担任过三边总制,领兵作战经验异常丰富,他出马不会出任何问题。另外,有些事你应该尽可能相信之厚,他能理解朝廷为何会这么做的,清者自清,难道他还怕别人对他有偏见?”

    当何鉴说到这里,梁储基本听明白了,何鉴是不想轻易掺和进来。

    杨廷和跟沈溪间孰是孰非并不打紧,或者说两人的矛盾不那么重要,因为何鉴已做好随时离开朝堂的准备,早在战事发生前他一直向朱厚照请辞,态度非常坚决,只是不知何故皇帝那边一直留不发罢了。

    梁储很识相,站起来行礼道:“何尚书,若您觉得没问题,那在下不提了,但何尚书莫要忘了,大明自开国以来,有多少功臣没得到公正待遇?不要到了咱们这里成了独一份儿,遗臭万年!有些事很容易适得其反,若把一个人伤害得太深,谁能确保人心始终如一?”

    何鉴苦笑着摇头:“我还是那句话,一定要相信之厚。如你所言,咱们是该做点儿什么,但绝对不是现在……能让之厚彻底安心下来,不是你我能做到的,其实能真正让他安心的只有陛下,若陛下早一步明白之厚当前的不利处境,急着赶回来消除恶劣影响,那所有困难不迎刃而解了吗?”

    梁储道:“为人臣子,当替君分忧。”

    何鉴脸色突然显得严肃起来:“那你更应该明白,之厚在这件事不该有所介怀才对。介夫所做的事情,天经地义,若非太后有所担心,介夫能主动跳出来挑事?包括之前参劾之厚的奏疏,朝多少人拍手称快?若朝武都对一个人有意见,难道你觉得这个人完全没有问题?”

    “这……”

    梁储发现何鉴的态度之以前变化不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立派,更倾向于已加入倒沈溪的派系。

    何鉴又道:“今时不同往日,之厚不再是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一举一动都受世人瞩目,自古以来能人异士频出,但能得善终者有多少?枪打出林鸟,这道理是沈之厚不懂,还是你梁叔厚不懂?”

    这下梁储无言以对,他心里有些懊恼,觉得此行是自讨苦吃,纯碎是来找骂的。

    何鉴一摆手:“这件事你莫要插手了,介夫做什么我不想干涉,本身也无从干涉,若之厚心存芥蒂,那由得他。反正于乔回京前会先去居庸关,会面后老少二人有什么不能坦诚的?到底朝官员怎么看待之厚,于乔回京后不自然揭晓了吗?你若觉得太后对介夫器重太过,等于乔回来一切便会清零!”

    梁储苦笑不已。

    他听出何鉴言辞间潜在的意思,心想:“何尚书以为我因介夫被太后器重而耿耿于怀,想找机会打压介夫,但我哪里有这个意思?”

    梁储点了点头:“何阁老提醒的是,在下不会再多问了。”

    说话时梁储非常失望,心充斥着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无奈,面前似乎满是艰难险阻,让他倍感无力。

    何鉴再度提醒:“叔厚,这件事咱们真的不适合插手,晏子曾云:见善必通,不私其利,庆善而不有其名。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授禄不为苟得。体贵侧贱,不逆其伦;居贤不肖,不乱其序。肥利之地,不为私邑;贤质之士,不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

    “故介夫与之厚之争,无关道义或礼法,切记切记!”

    ……

    ……

    梁储本来有为沈溪出头的打算,但在跟何鉴见过面后,改变了想法,决定先静观其变再说。跟他一样不理解,甚至对杨廷和产生一定顾虑的人,除了梁储外,还有作为当事者的杨一清。

    杨一清这边跟杨廷和见面后,才知道自己被太后临时委以重任,领兵去山西平乱,同时身背保护皇帝之责。

    “……应宁兄,你应能理解太后苦心,到地方后应以平叛为辅,劝说陛下回朝为主,只有陛下回到朝堂才是正理。之厚那边无论对你发出如何指令,你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你此番乃是为陛下安危而去,朝廷下所有人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你身……”

    杨廷和说话言辞恳切,态度真诚,完全是站在皇室角度看待问题。

    杨一清却觉得自己被张太后和杨廷和当枪使,本来他跟沈溪间没什么矛盾,转眼要闹翻。

    杨廷和跟杨一清到底谁的能力更强,这是个难以探讨明白的问题。

    杨廷和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朝政,还有对一些军略政略的把控,属于学术派的代表人物。

    而杨一清则属于实干派的俊杰,杨一清跟沈溪一样,都长期在地方任职,然后因为功劳和获得皇帝、重臣的欣赏而提拔,尤其在三边之地的功劳,虽然没办法跟沈溪媲美,但治理一方也算有很大的建树。

    所以杨廷和想收买利用杨一清帮他做事非常困难,因为杨一清他更加老成持重。

    一个年轻人仗着自己内阁大学士的身份,以及张太后的信任,公然利用当朝户部尚书,实施他的一系列阴谋诡计,这件事本身不那么合适。

    杨一清虽然心里却不爽,却不会跟杨廷和翻脸,因为有太后懿旨,他必须领受,但在受命后第一件事是给谢迁写信。

    这封信不是送到宣府,而是直接送往居庸关,甚至没有避讳沈溪,他知道谢迁在接下来两三天时间内便会抵达长城内关。

    ……

    ……

    京城内,有一部分人对沈溪的遭遇幸灾乐祸,其包括外戚张氏兄弟。

    得知张太后不但派人接管沈溪军权,还派出杨一清跟朱晖去山西平乱,张鹤龄和张延龄很高兴。

    张鹤龄一改以往沉稳内敛故作深沉的模样,在弟弟面前表露出一种宽慰的姿态。

    “……说jiejie站在咱们这边,她对沈之厚怎么可能会没有防备?现在这一系列重拳下去,看那小子还怎么瑟,老老实实把兵权交出来了,只是派去剿灭匪寇的人是朱晖而不是张懋那老匹夫,不然的话咱在京城的日子会更舒坦……”

    说话时,张延龄对张懋可说没有任何尊重可言,对沈溪更是充满轻蔑,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

    张鹤龄这次倒是没有反驳弟弟,道:“太后不派张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现在京城这边也需要稳定。”

    张延龄道:“有咱们兄弟坐镇怕什么?张懋那老匹夫,听说最近一直跟姓夏的家伙下棋,每天都待在府,也不见他办正事,这样还能指望他?不如送到山西去锻炼锻炼,他不是什么功臣之后?我倒要看看他有没有沈之厚的本事。”

    张鹤龄没有回答,看着弟弟问道:“太后最近可有派人到你府说什么?”

    张延龄一怔,随即摇头:“jiejie想要说的,之前咱们兄弟进宫时不都说完了么?这次jiejie应该是跟内阁那边商议的对策吧?听说……谋主是杨廷和?”

    “嗯。”

    张鹤龄点头道,“宫里的暗线是这么说的,杨廷和这次出手,俨然有跳过梁储,跟谢于乔角逐内阁首辅的意思,却不知太后为何对他如此信任?此人之前跟我们也有过节,还是多加防备为好。”

    张延龄一摆手:“他算什么东西?内阁三个人,他排最末,算谢于乔退下来,也轮不到他来当首辅,这次jiejie不过是利用他一下而已。大哥,要不咱也做点事情吧……你看是否派人去刺杀沈之厚?”

    “你疯了吗?之前的教训全忘了?”张鹤龄对张延龄说的事情非常震惊,随即愤怒地站起来,气得指着弟弟说不出话来。

    张延龄笑道:“今时不同往日,大哥以为我会贸然动手吗?次完全是一次不成功的刺杀案例,该犯的毛病咱的人几乎全部占齐全了,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是否有人在背后搞鬼,不然怎么表现那般拙劣?这次咱们精心筹划,还有……人……暗帮忙,肯定会一举奏功!”

    “不必再说了!”

    张鹤龄黑着脸道,“别以为我不知你跟南方的匪寇有勾连,劝你少跟那些人来往,他们可不是什么善茬,现在朝廷没时间对付他们,但以后呢?你别忘了,当初沈之厚崛起,是在东南沿海剿灭这些乱七八糟的匪寇,才被先皇欣赏的。”

    “知道了!”

    张延龄没去跟兄长争辩,脸色非常难看,但终归还是忍住心里想要说的话。

    张鹤龄继续道:“至于你要怎么对付沈之厚,我不管,但有一点你要记住,做事一定要圆滑些,论心机和谋略,你跟沈之厚提鞋的不配,若你跟他来硬的,或者斗脑子,不如直接缴械投降!”

    “现在太后能运用的力量都已用,终于顺利打压了沈之厚的嚣张气焰。若你还想用那些不了台面的手段,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张延龄一张脸涨得通红,站起来瞥了兄长一眼,一甩袖道:“那咱们走着瞧!”

    ……

    ……

    居庸关内,沈溪正在耐心等候谢迁到来。

    此时谢迁正马不停蹄往居庸关赶,路一刻也不敢耽搁,力求最短时间内抵达长城内关。

    但路途有些不太顺当,进入九月后,天气忽然转凉,时值小冰河周期的宣府地界居然下起了雪,虽然这场雪不大,气温却骤降,宣府到居庸关这段路变得泥泞不堪,谢迁的行程眼看要耽误。

    路途谢迁还在体会寒风赶路的辛苦,而沈溪则继续在居庸关里享受温香满怀,反正暂时不着急走,手头也没什么公事需要处理,一到晚,他会去惠娘处团聚,这几天下来夫妻间的感情快速升温。

    一直到九月初六,谢迁依然没抵达居庸关,不过沈溪得知,谢迁已至怀来卫城,再有一两天会到。

    这天晚沈溪依然留宿惠娘处,这其也有跟惠娘和李衿告别的意思,接下来两天他要留在临时府邸处理一些事务,不会过来跟二女相会。

    当天惠娘下厨,为沈溪准备了几个下酒菜,沈溪平时不喜欢饮酒,但因为在惠娘这里留宿,可以恣意些,他偶尔也会喝两杯助助兴。对于沈溪来说,他很喜欢这种跟惠娘相处的感觉,走到哪里都不会有在惠娘这里安心。

    饭桌,惠娘显得很谨慎:“老爷确定要出发了吗?”

    “不走难道还要留下来继续陪你们?”沈溪笑着说道,手拿着酒杯,望了一眼旁边手持酒壶随时准备给他斟酒的李衿。

    李衿眨眨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怎么突然间酒桌的氛围变得怪异起来?算李衿再聪明,也理解不了沈溪跟惠娘的相处和沟通方式。

    惠娘道:“现在老爷的日子应该不好过吧?朝廷下都将老爷当成大敌,老爷这会儿出去请回陛下怕不那么合适……再者,若路途有人对老爷不利的话,谁能保护老爷周全?”

    沈溪笑了笑安慰道:“总归身边在有人保护,难道我出一趟远门,还能让自己置身险地不成?惠娘你尽管放心好了。”

    惠娘点了点头,还想说些什么,却突然顿住了,低下头来脸出现一抹哀色。

    沈溪没有询问具体是什么事情,这也是两人间形成的默契,等他放下酒杯时,李衿急忙过来添酒。

    过了好一会儿,惠娘精神恢复了一些,才问道:“老爷,这几天应该有京师的消息吧?”

    “放心,泓儿一切都好。”

    沈溪宽慰道,“除了泓儿,家里也都安好,我已派出人手好好保护,只要不涉及谋逆,朝根本没人动得了我的人……你这个当娘的尽管放心便可。”

    李衿抿嘴一笑:“jiejie这是想念泓儿了,不过我也挺想的……”

    惠娘白了李衿一眼,似乎是怪meimei多嘴,沈溪笑着说道:“估计要不了多久我们便可阖家团圆。这次回京,你们把生意重新张罗起来,然后找时间回江南重温一下那边的美妙风景……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也要去南方。”

    “老爷要到南方任职?”

    惠娘望着沈溪,目光满是质询。

    沈溪道:“你以为这次我回到京城,能过安稳日子?朝廷的情况之前我想象的复杂多了,现在的我俨然是人间公敌,朝所有人都拿我当靶子,算我可以悍然出手,把他们逐一拉下马来,也要先忍让,或许我真的会去南方暂避一下!”

    惠娘摇头:“其实老爷现在根本不需忍,更勿论让了……一再让下去,到底要让到何时啊?”

    沈溪道:“还是惠娘懂我,你怎么知道我忍无可忍便不会再忍?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到了这地步,我再退缩的话,等于是让敌人步步紧逼,欺门来,对我没有任何好处。我可学不来岳武穆,几道金牌下来自觉在风波亭含冤而死,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只有把敌人打痛,才能保存自己。”

    “但老爷如今不是在退让吗?”惠娘问道。

    沈溪脸色变得郑重起来,半天没说话,过了许久才道:“你以为我是在忍让吗?恰恰我以退为进,朝廷已有人看不惯,要对我出手,可惜他们想不到,其实我已做好一切准备。对手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老爷说醉话了吗?”惠娘道。

    沈溪凑前,笑着轻声说道:“这大明朝廷,全围着一个人转,若我一直留在居庸关,或者回京,非但控制不了局势,反而会让形势急速恶化。反之,若我能顺着此人而动……一切都尽在掌握!”

    ……

    ……

    谢迁紧赶慢赶,终于在九月初八下午抵达居庸关。

    沈溪没有出城迎接,李频却不敢有丝毫怠慢,主动带人在城门口列队欢迎,同时前去迎接的还有从西北过来的马永成、唐寅等人。唐寅算是沈溪的代表,作为幕僚,三边时他便曾代表沈溪回延绥传递消息。

    谢迁进城后过问的第一件事,便是怀宁侯孙应爵、新宁伯谭佑是否抵达居庸关,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谢迁理解了为何沈溪没有出迎,他也没有直接去见沈溪,而是先去见了兵部侍郎王敞,想通过王敞传递消息给京。

    沈溪一直留在临时居所,并不着急去见谢迁,他知道谢迁肯定会来见他。

    日落时分,谢迁姗姗来迟,此时谢迁很疲惫,双目尽是血丝,但在见到沈溪后脸还是稍微露出宽慰之色。

    “谢阁老。”

    沈溪走过去恭敬行礼,谢迁看了看沈溪,脸露出讳莫如深的笑容,随即摆手示意沈溪不必多礼,刚见面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等坐下来后,热茶和暖炉送,谢迁才搓着手叹道:“这鬼天气可真冷啊。”

    显然谢迁不适应西北天气,夏天时非常炎热,入秋后气温迅速下降,北风呼啦啦地使劲儿吹,跟京城寒冬腊月差不多,再加这一路忙着赶路,让他老迈之躯吃不消,看去不但更显消瘦苍老,还带着一股凄凉的意味……任何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一年经过如此折腾都会受不了。

    谢迁先喝了一杯热茶,不忙着说事,之后沈溪又让人添茶送水,谢迁连续几杯下肚后终于感觉暖和了些,脸多了几分红光。

    谢迁打量沈溪,问道:“陛下那边是怎么回事?”

    沈溪道:“具体情况,之前已派人通知到谢阁老,不知有何处不明白?”

    谢迁叹了口气:“外间传言满天飞,不是你派人放的消息吧?其对你的污蔑之词可不少。”

    沈溪摇头道:“谢阁老认为我会自损名声吗?”

    以谢迁的刁钻和倔强,以往是会说“你会”这种话,但经过西北一行,他脾气明显收敛许多,尤其是意识到自己老迈而朝廷又是年轻人担当大局时,他不再无端跟沈溪抬杠,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谢迁回过头,好似在思索什么,好半会儿才道:“不是好,怕你又有何想法,但凡涉及你的事情,总让老夫心里惴惴不安。这几年下来,你做了那么多事情,但让人真正放心的实在太少……”

    沈溪听了谢迁的评价,暗自不满,怎么我为大明做了许多事,得来你一个不放心的评价?

    谢迁再道:“你真的想去蔚州找陛下?”

    沈溪微微点头:“谢阁老的消息倒是灵通。”

    谢迁没好气地道:“陛下不过是任性出游,这种事早见怪不怪,当年老夫找寻陛下可是走遍大江南北,难道会不知道陛下的脾性?老夫自然不会怀疑你在这间做了什么章,根本是陛下太过贪玩任性!”

    听了谢迁的话,沈溪不由苦笑。

    朝很多人觉得皇帝是不可能抛下一切,任性出游,揣测是沈溪或者某些人暗谋逆的结果,还试图让谢迁相信。

    但谢迁是什么人?当年朱厚照尚是稚子时,以太子之身南下游玩,小小年岁便单独游历数千里。

    这些事别人不知,谢迁却很清楚,因为当时弘治帝派出去找寻儿子的人正是谢迁,所以谢迁得知朱厚照出游,压根儿没怀疑是沈溪在背后搞鬼,反而替沈溪感到可惜,毕竟当年太子出游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是有传言说太子不在东宫,但传闻出来不久,朱厚照便现身,事情也不了了之。

    只有越熟悉皇帝脾性的人,才知道这件事的可能性有多高。

    沈溪道:“既然谢阁老也知道陛下贪玩,明白旁人劝不回,所以在下更应该去找寻才对,现如今能真正劝陛下回心转意的人恐怕不多。”

    “不行!”

    谢迁冷目望着沈溪,态度坚决,“谁去都行,唯独你不可,现在朝已有诸多流言蜚语,若你这会儿去找寻陛下,谁能放心?老夫刚进关城便听说,太后已派保国公跟应宁去山西平息匪患,其缘由难道你不明白?”

    沈溪没说话,他很清楚这一切的背后始作俑者是杨廷和,而杨廷和又是谢迁提拔起来的接班人之一,不会在谢迁面前随便评价。

    谢迁道:“怎么,有话不能在老夫面前说?那老夫直说了,陛下出游在外,朝廷有你在或者不在,区别甚大,至少有你在没人敢乱来。”

    沈溪苦笑:“谢阁老实在太过抬举,在下可没那么大的本事能掌控大局。”

    谢迁没好气地道:“别因为朝廷对你做的一点事拿出这种受委屈的态度,你什么人难道老夫不知道?你现在只需要留在关城,便能让宵小收敛,最好再从宣府调拨一部分嫡系人马过来,这样便可确保万无一失!”

    沈溪道:“谢阁老,您不是开玩笑吧?即便现在,外间关于我的传言已是满天飞,再让我调动人马,那不是让我更成为众矢之的?”

    “难道你什么都不做了吗?”

    谢迁板着脸道,“你现在的职责,是震慑那些有不轨之心的宵小,让他们知道,算要谋朝篡位,也得先过你沈之厚这一关,你管朝人对你如何评价!等陛下回来后,谁会说三道四?你放心,这次老夫坚定地站在你这边,不会因为某些人兴风作浪,让你这样一个年轻有功劳的大臣灰心丧气!”

    谢迁这话算掷地有声,以前跟沈溪关系最好的是他,倒沈溪最厉害的也是他,现在当沈溪成为朝廷下众矢之的时,他又跳出来说完全支持沈溪。

    对于旁人来说,或许不理解为何谢迁如此多变,只有沈溪知道,谢老儿说这话还算是实诚,仅有一点,那是谢迁随机应变,善于把控人心。当然这番话有多少因势利导的成分,实在难说。

    沈溪不想用一些阴谋诡诈的心态揣摩谢迁的所作所为,但很多时候却由不得他不往这方面想。

    谢迁有多老jian巨猾,只有相处久了才会理解,不过算沈溪知道谢迁有想稳住自己的成分在里面,听到这话后心还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

    沈溪道:“有谢阁老在,朝廷便能下一心,何须我再去做一些事?谢阁老还是早些回京城,我这边希望能早些将陛下找回来!”

    谢迁望着沈溪,似乎想看穿沈溪心所想,但半天后终于放弃,摇头叹道:“看来你心还是对朝廷有些失望。”

    沈溪摇摇头:“这无关失望与否,站在太后和朝臣的立场,陛下出游后,自然要防备权臣图谋不轨,这本无可厚非,我没有怨怼谁,只是想尽快平息这种猜忌,若我离开能让各方势力处于一个均衡状态,如何还要强留下来与人不悦?”

    谢迁皱眉:“难道你去找寻陛下,能让他们彻底放心?保国公跟应宁领兵出征,又是怎么回事?这你不知道?”

    沈溪道:“既然我在何处都会遭致猜忌,难道便什么事不做了吗?这可是谢阁老您刚刚说过的话!我现在要做的是尽快平息旁人对我的猜忌,早日去将陛下迎回,只有陛下平安无事回到京城,所有流言才能不攻自破。”

    “至于谢阁老所说,让我留在居庸关坐镇,甚至调动曾经的部属,只会令事态恶化。我所做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忠心,若谢阁老理解信任的话,该明白我选择的才对大明最有利!”

    沈溪一番话说完后,谢迁突然默不做声。

    因为他感受到了沈溪满腔的热情,那是一种要找到皇帝证明自己清白的决心和勇气。

    谢迁在辩论并非沈溪对手,即便他能考虑到事态发展方向,却不会料到沈溪居然掷地有声地说出这番忠君体国的话来。

    最后他无奈叹道:“你想怎么做,至少也应该跟太后娘娘请示后再说。擅自去做,非人臣所为,也难怪有人会说三道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