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成为日不落在线阅读 - 第九章 走得太快,很容易扯蛋

第九章 走得太快,很容易扯蛋

    “爷爷可以命人把有记载的史书拿来。”

    “看看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东汉三国西晋,唐末五代北宋初年。”

    “这三个时间段关中地区,中原地区,是不是有温度降低,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和旱灾。”

    “便知道孙子说的是不是真的。”

    朱允熥淡淡的说道,脸上的表情不卑不亢。

    他知道,自己说的这些超越时代的东西,一时半会儿朱元璋和朱标两人很难接受。

    哪怕是接受,也很难相信。

    毕竟这远远的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不,是他们此前压根就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

    朱允熥也没有说太多。

    小冰河,温暖期等等这些超越时代的词语,朱允熥压根提都没提。

    就怕老朱父子两人听不懂。

    他记得前世网上有一种说法叫做中世纪温暖期。

    也叫做中世纪气候异常。

    意思就是说中世纪温暖时期的气候十分不正常,当时正值欧洲的中世纪,大约在8世纪至13世纪。

    也就是唐高宗、武周时期到元朝。

    这个几百年的时间里面,欧洲和北大西洋地区的温度持续上升。

    使得酿酒用的葡萄能够遍布欧洲,北极海域的浮冰大量减少。

    华夏地区,辽东和草原的民族借助温暖期的东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高宗以及后面历任皇帝一直都在和这些游牧民族交战。

    唐朝时期也确实符合这种气候不正常。

    前世网上有关唐朝的天气,一直有两种说法,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是温暖派,主张唐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

    也有学者否定唐代温暖说,认为唐代气候属于混沌状态,气候不稳定。

    也就是唐朝一开始气候属于温暖期,而后期,气候由温暖转而冷湿。

    冷湿的气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很大。

    为了生存,他们只有向南推进,中原农业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争斗也变得更加激烈。

    两种说法孰对孰错,朱允熥不予评价。

    他不是史学家,也不是天气学家,并没有深入研究过。

    他只是将自己知道的这些,用通俗易懂的话告诉朱元璋和朱标两人。

    “乖孙,你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咱迁都这事不合适?”

    朱元璋淡淡的问道。

    商朝比较久远,文字记载的历史比较少。

    朱元璋了解的不多。

    但是东汉到西晋时期,唐末到北宋初年时期的史书记录却非常的详细。

    朱元璋记得很清楚,东汉末年爆发过很多次瘟疫。

    汉灵帝时期北方开始流行瘟疫,朝廷无暇顾及,爆发了黄巾起义。

    诸侯混战时期又出现瘟疫,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于传染病,曹植的《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惨状。

    这个时期的瘟疫死亡人数在千万!

    史书上还记载过,唐朝统治期间,大雪奇寒和下霜下雪的年数都比较少,居历史之冠!

    唐代诗人张籍七言绝句《送蜀客》写到“木棉花开锦江西”,说明唐代成都有喜温暖的木棉生存。

    但是后期温度却骤变,有时春秋两季也出现了霜雪冻坏庄稼的现象,《资治通鉴》中更是记载“yin雨”一下长达六十余日。

    朱元璋早年经历过瘟疫和自然灾害,深知这样的日子下底层人民生活的多么艰难。

    因此,他对历朝历代这些事情都格外的重视。

    就是怕明朝也重蹈覆辙!

    只可惜,他做梦也想不到,明朝还是在这样的外患以及各种内忧下灭亡。

    这些血淋淋的历史在前面摆着。

    使得朱元璋迁都的想法也产生了动摇。

    “是否合适,孙儿不敢妄下结论。”

    “爷爷只需要看一看史书的记载,另外派人去长安等地实地考察一下。”

    “看看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天气变化便可知晓。”

    朱允熥轻声说道。

    迁都这种事,他当然不会给出建议。

    他可是知道朱元璋对迁都一事有多么深的执念。

    原历史中要不是后面太子朱标病死,导致朱元璋有点心灰意冷。

    说不定,就拿都城从应天搬到了长安。

    “唉,咱知道了!”

    “天色不早了,乖孙,你明天还要去大本堂。”

    “早点回去歇息吧。”

    朱元璋淡淡的说道,脸上的神情有些复杂。

    “孙儿告退!”

    朱允熥也没有多停留,转身离开。

    他其实还有很多想法要说。

    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后面找准机会再一点点的提出来便可。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走得太快,很容易扯蛋!

    见朱允熥离开后,朱元璋问道:“标儿,你对熥儿刚才说的怎么看?”

    问话的时候,他眼神中流露出异样的精彩。

    脸上还带着微笑。

    刚才朱允熥的那番话,朱元璋听得确实有点云里雾里。

    不过,朱元璋能够确定一点。

    那就是,朱允熥绝对没有外面传的那样不堪。

    甚至于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熥还有着大才,引经据典张口就来,没有一点的磕绊。

    这要不是熟读史书能够这么流畅吗?

    而且,还不是死读书。

    是真的把书给看进去,读进去了。

    不然能够得出来这样的结论吗?

    “虽然熥儿的说法有点让人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

    “但是儿子却觉得有道理。”

    “不知为何,相对史书上的记载,儿子竟然更加偏向于熥儿所说的天气变化。”

    “说的简单一点。”

    “春耕的时候气候要是不正常。”

    “高一点或者低一点,就容易影响到秋收。”

    “历朝历代颁布历法,不就是为了让农民有一个指导。”

    “我大明现在用的是当初刘基刘夫子,通过元朝授时历改进的大统历。”

    “也是这样的道理!”

    “只不过,我们都知道历法很重要。”

    “但是却没想到会重要到能够影响一朝的更替。”

    “熥儿的这番话,也实在是让儿子明白了这個道理。”

    “也让儿子明白,历法不应该一成不变,因为天气始终在改变。”

    “要是历法不变便会影响到耕种。”

    “进而便会影响到朝廷的稳固。”

    朱标一口气说了很多。

    他不是蠢笨之人。

    能够从朱允熥所说的里面分析出来这么多。

    便可见朱标的聪慧。

    只是之前受限于时代的束缚。

    无法了解到相应的知识。

    也便无法顺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