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新世界1620在线阅读 - 第三章 进化

第三章 进化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1641年10月20日,周日。

    一大清早,苏子宁就被卧室外的脚步声给吵醒了,昨天加班开会到深夜的疲劳还未消散,让苏子宁感觉极度不适。

    “方琪今天中午要去参加文教部组织的‘曼城祭’,明天还要出发去海州复旦大学做交流生,要明年春节才会回来,你不打算周末多陪陪她?”妻子袁欣艺轻轻推开门走到了床边,一边为丈夫整理着被角,一边有点担心地看着对方的脸色。

    “今天?我怎么记得是下周末呢?”苏子宁艰难地坐直身体,取过了一边的衣服,“常春藤的名堂还真多,我还以为他们会一直保持自己‘不食人间烟火’的风格呢……春节前我也会去海州搞调研,到时候接她和方玮回来。”

    “穿正式点,餐厅里有其他客人在。”袁欣艺从衣柜里取出丈夫的正装,还笑呵呵地比划了个手势,“是孩子的同学,都在我们家汇合,一个个兴奋的样子,估计都巴不得离开家自己住。”

    “那是你平时管教太严了,对了,就别让其他孩子起床了,孩子们难得一个周末,多睡睡。”苏子宁笑着接过外套,对长女大清早就在家里搞同学聚会表示波澜不惊。

    “哎,这可不比21世纪,虽然孩子受到的干扰少,但和我们脱节也厉害……不约束引导一下,他们能不能正常长大都成问题呢。”袁欣艺轻叹了口气,对丈夫长期以来对孩子“放任自流”的态度依然表示不能理解。

    ……

    在保姆的伺候下,餐厅里的同学聚会显得十分热闹。几个花季年华的少女都叽叽喳喳地围在餐桌边,即便身着典雅严肃的常春藤校裙,依然遮掩不住那份青春既有的不安分。

    “听说复旦大学的男生比我们学校的男生有意思得多!他们甚至会远航到亚速尔群岛的海面上作画!”

    一位欧裔女生舔着小蛋糕。眼里流露出羡慕之色。作为阿德莱德最小的女儿,安吉莉亚的性格和他父亲差不多,大大咧咧中又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那如何能作画,他们不会晕船吗?上次和爹爹去雅城,我都一直呆在船舱里的。很难受……”常坤家的常紫莲和苏方琪同年,也一同考入了常春藤的金融专业。常家的家庭管教算是华美新贵家庭里有名的严厉,此时正端坐在位置上,吃相文雅而小心翼翼,声音也压得很小声。

    “这叫做生**验,我们学校的古板男生是不懂的!听爸爸说。他们去的那座亚速尔小岛上有座活火山,甚至一百年前还喷发过!”另一边,国会参议员兼首都国立大学地理系荣誉教授安邵清的次女安淑,正拿着一个小刀叉在面前的蛋糕顶端奶油上搅动着,“我觉得那种地方,应该有着大自然神秘的力量!”

    出生没多久就失去了亲生母亲。被安邵清一家收养长大的葡裔孤儿安淑,个子居然是安家几个孩子里最高的。虽然安淑不久前才刚满17岁,但看起来却格外成熟,而且学习成绩非常好,中学毕业就越过预科班保送常春藤高校,反而和苏方琪等女生属于大学同年级。

    “可是我看过他们今年在曼城的画展作品,我不觉得他们画的风景和葡萄园岛有什么根本区别。倒是严叔叔的画很有感觉。可惜很少能看到新作品了。”擅长作画的苏方琪蛮不在乎地轻哼着,一边朝手里的杯中倒茶,一边还朝常紫莲扬了扬手里的茶匙,“小莲,把‘酥格糖’推过来一下,谢谢。”

    一碟子方型砂糖推了过来,苏方琪极为淑女地挑起一块放进茶杯里,然后用茶匙轻轻捣碎搅拌。

    “嗯嗯,说起来,严书明和你弟弟苏方玮今年不是也考上复旦大学了吗?听说军训的时候严书明还得了优等评价。”安吉莉亚突然想起了什么。一脸贼兮兮的笑容看着对面的苏方琪,“他可是多才多艺啊,绘画、乐器水平可不比艺术系的差哦!亲爱的琪琪小姐难道就没有什么更贴切的评价吗?”

    “那又怎么样,还不是小屁孩一个!”说起那个比自己小一岁、熟得不能再熟的跟班,苏方琪就不屑地偏过头。“真没劲,我弟弟还和他一个专业……快点吃啦,等会还要回学校换曼城祭的衣服!”

    小八卦在笑声中很快过去,很快,女孩子们的话题就从复旦大学的男生转到了今年的学科生交流和青城市的游玩内容上,都对这次远离家门抱着不同程度的兴奋态度。

    ……

    餐厅门外的拐角处,苏子宁和妻子袁欣艺似乎对后辈的聊天很感兴趣,并没有第一时间现身打断。

    “平时在家里还好好的,怎么和同学在一起就是这种口音?和阿德莱德他们一种口气……方糖就方糖,怎么叫‘酥格糖’?”苏子宁一脸纠结地面向妻子,好像第一次听到自己女儿正用一种奇怪的曼城口音在和同学聊天。

    “你当然是大人物了,整天不是在国会就是内阁,你能上大街溜达的时间估计不是上半夜就是下半夜,有多少时间真正和普通人、和女儿生活在一起?”袁欣艺懒心无常地朝餐厅门走去,对丈夫的吐糟不以为然。

    酥格,就是德意志语里砂糖的谐音,再加上一个糖字,就构成了机制方型砂糖的华美特殊词汇,而且字面意思也十分吻合:质地酥脆的方格型砂糖。对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悄然“定性”的外来词汇,苏子宁是“莫名惊诧”。

    女儿在餐厅里和同学之间的口音,如果放在后世来品评,就是典型的中国东南沿海普通话发音,夹杂着为数不少的浙、闽、粤汉语读音。

    对于标准华美国语普通话的推广,其实大灾难后穿越众们也试图定出某些“规矩”。不过从一开始,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后世人也没几个能真正说上一口标准的后世普通话。

    在穿越众的内部圈子或者家庭。这种现象或许还不够严重,和父母长期生活的子女们好歹还能“继承”一份“地道的曼城上流口音”。但在更大范围的普通国民教育中,即使是利用后世先进的拉丁字母标注发音法,也面临着日常普及教学中的不标准以及老师本身的问题,这导致国语教学示范总会朝某个方向无限“误差”下去。

    cao着一口中国古代南方口音或者17世纪欧洲特色口音的教师们。注定他们的每届学生也会“有样学样”。这种国语教学质量,指望完成一项普及后世标准普通话教学的华美国语工程,那完全就是一场“灾难”。

    对于不同时期涌入的各国各地的移民来说,能几年内速成华美国语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好歹也算能听懂,标准读音偏差什么的也没啥大问题”的妥协,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并默认下来。要想国语教育更标准。除非穿越众们什么事都不做,代替所有的国语教师一天到晚去为几十万的移民搞上几十年的语言教学。

    二十年国家普及教育的结果,就是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曼城市民阶层中,渐渐出现了一种和穿越众颇为不同的曼城口音,甚至还夹杂了大量欧裔说汉语的发音特点。在某些场合,就连穿越众有时候都不得不转而模仿这种“本地话”才能和曼城青少年们顺利交流。

    “区区500个人怎么能抵抗强大的‘本地人群’的语言环境呢……呵呵。有意思。”

    再想想,居然还有点小激动,苏子宁这才释然。

    ……

    一年一度的曼城祭的时间还未到,带着女儿的苏子宁夫妇就在码头边和其他几个家庭的父母聊天。越是临近中午,涌到港口区的市民家庭越多,代表着穿越众身份的豪华马车数量也不断在港区停车场增加,曼城警方调集的警力特地将部分港区隔离开。以防止出现意外。

    最早的一次曼城祭,是1620年10月20日。当时距离那场穿越大灾难才一个多月,刚刚迁徙到曼城的穿越众们,还在辛劳地拓荒建设新的家园。几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建议下,当时的人们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在岸边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集体祭奠仪式,为穿越大灾难中的死难者默哀,为幸存者打气。

    一个非正式的社会活动,或一两年一次,或两三年一次。慢慢的,这种单纯抒发穿越群体特殊哀思的行为,就渐渐固定成为每年一次的曼城湾祭奠活动。随着当年的痛苦渐渐远去,新的忙碌和希望再次填充了生活,二十一年来前来祭奠的穿越众是越来越少。而自发参与的普通市民却越来越多。

    不知道这种祭奠是如何扩散开的,在曼城的老一代移民的以讹传讹下,据说当年第一批踏上曼城土地的先驱们,经历了巨大的海上磨难和牺牲,才造就了曼城今天的辉煌。

    真相永远是秘密,但民众的想象力显然又是极度光辉和富有诗意的。1637年,时任曼城市长的毛健,干脆将这天的祭奠正式定为了曼城的城市纪念日,并加以发扬光大,让后来的移民能最大程度上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而在之前,也只有狄祖恭领衔的百慕大双湾市才臭屁哄哄地创立了若干城市纪念节日。

    按照不知道什么时候立下的规矩,一艘非蒸汽动力的渔船小舢板载着装满鲜花的竹筐慢慢驶离码头,朝着曼城湾中央而去,负责驾船的必须是曼城最年长的几名水手。

    码头边,两百对多名来自各大高校的少女全部身着祭奠礼服静静站立,手捧陶罐、镰刀、铁钎、锯子等各种象征当年辛勤开拓的拓荒工具。

    “莎莎,我总觉得这根丝带不舒服,应该结错位置了吧?”人群里,安吉莉亚摆弄着复杂的东方礼裙丝带,总觉得身上有点不自在,不由得悄悄对着身边的闺蜜安淑嘀咕,还用上了对方的小名。

    “没有啊,不都这样穿的吗……嘘。别乱动,老师在后面看着呢……”安淑轻轻打开对方不断拨弄腰际丝带的手,一边压低了声音。

    小舢板缓慢前行,鲜花不断抛洒而下,水面飘荡着一道晃动的长长花带。“友情参与”的海警队曼城内湾要塞。此时也响起了礼炮,岸边的观礼人群纷纷鞠躬。几个老头子移民还在得意洋洋的述说当年的曼城有多么多么小,自己是怎么在沼泽地或森林里伐木劳作的情形。

    “这些仪式都是怎么弄出来的,跟真的一样……当初我们不过是……”

    角落里,袁欣艺带着奇怪的笑容在嘀咕,不过却换来了丈夫一个禁声的小动作提醒。

    复杂的祭奠仪式还要大概持续一个钟头。苏子宁见妻子站得太累,就带着对方朝港区的另一头走去,打算找一家小酒吧坐坐。

    ……

    港区最角落的某段渔业码头边,一场颇具观赏性的码头舞蹈正在短笛和吉他的伴奏下热闹展开。节奏明快,时不时还有一段悠扬的长音起伏回转过渡,听起来分外悦耳。

    这是十几年间在曼城底层市民间逐渐兴起的码头丰收舞。通常一次成功的渔业捕捞后,喜获丰收的船主会在码头无偿向路过的市民分发一部分海产,然后趁机向进货的商贩大肆推销。久而久之,一种固定模式的码头小表演就这样成型了,甚至还成为久航归来的水手们和家人朋友共庆安全归航的小活动。

    “我们华美人扬帆远航,神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寻找所爱之人,走遍世间所有的海港……”

    为舞蹈伴奏的。是比原本问世时间提早了十几年的,水手们带着家人双人绕圈外带简单的手势,踏着节奏,面带得色,哼着整齐划一的歌词。旁观的年轻市民都在依着节奏拍手鼓掌,无论是华裔还是欧裔,都面带喜悦陶醉其中。

    歌词的内容不再是颂扬这个时代的荷兰商人,而是变成了华美的水手。歌词作者是曼城娱乐公司最年轻的特约作词家冯德尔。冯德尔随着做商人的父亲在1623年移民到曼城,那时候才9岁。被后世喻为荷兰的莎士比亚的荷裔青年,很小就展露出文学方面的天赋。现在已经成为了曼城常春藤高校最年轻的诗文讲师。

    港口附近的酒吧多了不少,一群水手和几个商人拥挤在门口喧哗,为结算出航的薪资问题大吵大闹,一位闻讯赶来的警察正在耐心调解,但目前看起来矛盾有点不可调和。最终走司法程序的可能极大。

    某个港口旅馆的门口,几个市民捧着报纸彼此侃侃而谈,对于今年秋季百慕大海外领的蔬果因飓风天气而大幅度减产的消息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一路上,曾经一前一后保持一定行走距离的华裔移民夫妇都少了许多,新一代年轻夫妇推着婴儿车相敬如宾挽手而行已经大为常见,这让苏子宁又是一阵莫名的感慨。

    恍然之间,苏子宁忽然在周围发现了不少小变化,有衣饰上的,有语言上的,有礼节上的,那些熟悉了二十年的画面之中居然夹杂了越来越多不曾留意的陌生小细节。

    蒸汽吹动的船笛声响起,一艘从加勒比州蝴蝶岛双子港开来的商船正慢慢进入曼城湾,而曼城祭的最后一段仪式也刚刚结束,观礼的人群涌到码头边,将手里的鲜花纷纷投掷入水,瞬间一大片水面都铺上了厚厚的花瓣。

    ……

    即将过去的1641年,华美全国的新生儿预测将达到31000人,新生儿周岁内死亡率第一次降低到30‰以下。这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新生儿膨胀数据无疑再次加重了全社会的抚养与教育压力,也蕴含着妇幼用品市场的巨大商机。

    1642年度的国家中央财政预算案即将出台,是否继续增大来年的社会民生保障和教育预算,内阁和国会都纠结了很长段时间。面对即将到来的“历史战略收获期”,再次把消减预算的屠刀对准国防开支,显然不是个明智之举。但对于人口已经超过63万的华美而言,年增新生儿数量超过新增移民数量也就未来几年的事,未成年人的社会抚养与教育,将是国家未来二十年的最大负担之一。

    穿越众目前最年富力强的一批人,大都步入了中年,也就只能再活跃二十多年,也许提前跟踪国内社会变化,并做好相关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会是华美当政者必须用心对待的一项关乎国家前途的重大使命。

    当然,美好的一面也在显现,1625年以前出生的上万本土新生代已经长大并陆续走上社会,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本土新生代人口红利将会如滚大的雪球般陆续释放出来,国家的社会本地化进程也会越来越快,越来越明显。RU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