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公子风流在线阅读 - 第四百四十章:完美补刀

第四百四十章:完美补刀

    杨士奇已是声泪俱下,继续道:“遥想微臣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家母迫不得已,只好改嫁,微臣虽非继父所生,却是待微臣如亲儿一般,言传身教,处处费心……”

    朱棣听着杨士奇回忆,自是不免唏嘘,忍不住道:“杨卿不必再说了,你既有心,也是尽孝……”

    杨士奇摇头,却是道:“此后家父去世之时,心中还挂念微臣,说是微臣如今忝为翰林,又行走内阁,若是此时因他回乡守制,三年为期,不免耽误微臣前程,是以特意传了家书过来,说是微臣既是杨姓,要与微臣断绝父子之情,他入的乃是罗姓宗祠,自有罗家子弟为他守制,又何须微臣回乡,此外又尊尊教诲,说是天子圣德,不以微臣卑贱之身,对微臣垂青有加,国恩浩荡,岂可因区区家事而舍天子而去,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况且微臣还只是假子……陛下……微臣这里,有家父亲笔书信一封,恳请陛下御览。””小说“

    听到有书信,朱棣倒是来了兴致,等这杨士奇递来,便打开来看,果然如杨士奇所说,这是一封罗性的家书,家书之中除了一些告诫之词,便是严厉的教诲,告诉杨士奇,断不能回家守制,既然早已命杨士奇改回杨姓,那么杨士奇就不是罗家之人,岂有外姓子弟为罗家守制的道理?里头更是呵斥,说是定要为天子尽忠,若是不尊教诲,即便他罗性入土。都不能为安。

    这个罗性倒是够狠,一方面按照宗祠家法制度,杨士奇不姓罗。就没有入罗家宗祠,不入这个宗祠,确实没有守制的必要,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而另一方面,罗性居然发下毒誓,若是杨士奇不听话,便不能入土为安。如此一来,杨士奇若是回乡守制,反而就成了不孝的事了。

    朱棣看过之后。倒也忍不住为这个罗性所感动,这杨士奇并非他亲生,倒是处处都为杨士奇谋划。

    而对杨士奇来说,这件事本就是他最大的弱点。杨士奇又怎么keneng没有后手?这封书信送到天子手上的时候。某种意义来说,就已经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隐患。

    杨士奇并没有去观察和揣摩天子的心思,只是声音哽咽,一副泣不成声之色。

    而朱棣却是拿着书信,长吁短叹,最后将书信搁在御案上,道:“罗爱卿,可是太祖时的德安同知么?朕略知一二。后来zhidao他获了罪,吃了不少苦头。直到洪武十八年才有旨意赦免,革职为民,你这父亲的书法,据说颇为了得,想不到他这护犊之心倒是教人感慨。”

    沉吟片刻,朱棣继续道:“这事并不怪你,既然这是他的遗愿,你遵守也没有错,你起来,不必伤感,生离死别本就是人之常事,又能奈何?你有尽孝之心便可以了。”

    杨士奇擦了泪,小心翼翼地坐下,道:“陛下明鉴,微臣本不想为自己辩驳,宁肯伏请陛下降罪,反而使微臣心情舒畅一些。”

    朱棣笑了,道:“这是什么话,你并没有罪,朕为何要降罪?你莫非以为朕赏罚不明么?这件事就此揭过,谁也不准再提,你不必疑虑,亦毋须自责。”

    杨士奇便感激涕零地道:“微臣遵旨,陛下恩泽,微臣永世难报。”

    朱棣淡笑道:“不必如此。”

    此时,这君臣奏对倒是冷了场。朱棣便随口道:“哦,是了,朕今日见你在廷议之中对这交趾之事并没有表态,杨卿,你素来能拿捏主意,今日何故不发一言?”

    杨士奇道:“微臣不敢说。”

    本来杨士奇若是要敷衍过去,随口说一句没有主意,朱棣便不会过问此事了,毕竟朱棣已经拿定了主意,方才也只是随口一问而已。

    可是杨士奇偏偏说的是微臣不敢说,这就完全不同了。

    朱棣眯起眼,道:“哦,有什么不敢说的?”

    杨士奇的脸色有些铁青,尴尬地事:“今日廷议,让微臣想起了一些往事?”

    “嗯?”杨士奇越是如此,朱棣越是想要追根问底,朱棣追问道:“你说罢,不必扭扭捏捏。”

    杨士奇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才是道:“陛下……微臣想到,早在建文一年,方孝孺曾在廷议之中要求朝廷改弦更张,说是太祖一些制度虽是祖法,可是却不切实际,不妨恢复周礼,实施井田制,如此一来才是垂拱而治的典范。”

    杨士奇顿了一下,继续道:“哦,那是建文一年腊月时候的事,微臣那时候不过是个小小编修,有幸入殿廷议,方孝孺侃侃而谈,却是招致不少大臣的反对,争论不休。建文天子眼看不像话,只得罢黜此事,不过显然建文天子也有复周礼的打算。”

    “其实这井田制倒不失为好办法,读书人之中有许多人都是认同的……”

    杨士奇说得很是轻松,可是朱棣的脸色却是骤然变了。

    这个事,他当然不zhidao,虽然那时候,他身在北平,早已命人搜集京师的情报,打探京师的动静,可是像这等消息却不是朱棣所关注的。

    可是现在,朱棣却意识到自己被人坑了。

    井田制,确实和祖制相悖。

    而朱棣的幌子无非就是建文你个龟儿子,居然敢不敬祖宗,擅改祖宗之法,听从了一**臣的妖言,连宗庙都不要了。

    朱棣自己自然而然就是维护祖宗之法的化身,所以他奉天靖难,一口气杀到了南京。

    可现在呢?

    朱棣所痛恨的jian臣居然提议恢复井田制,恢复周礼。一个朱棣要清的君侧贼臣,他所倡议的东西,朱棣怎么能采纳?若是朱棣采纳,岂不是告诉天下人,朱棣和建文并没有什么分别?朱棣诛杀方孝孺,那也错了!

    更重要的是,从情感上来说,朱棣对方孝孺可谓是恨到了骨子里,这样的人所提出的倡议,朱棣本能的就是厌恶。

    方孝孺是个腐儒,正因为是腐儒,所以才不切实际地提出这种可笑的东西,便立即遭到了文武百官的群起围攻,因为这个家伙是想在大明十三省实施井田,这等于是要没收地主们的土地。于是天下人纷纷反对,即便是那被方孝孺忽悠瘸了的建文也不敢轻易去尝试。

    现在提议的是在交趾施行井田,抢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所以大臣们出于对周礼的期望,所以才纷纷附和。

    朱棣眯着眼,愤怒了。

    他感觉自己被人忽悠,被人欺瞒,被人蒙骗了。

    这些人将他当成了傻子。

    方孝孺用过的东西也敢拿出来?建文天子曾经想尝试的东西居然也甚嚣尘上?

    更可怕的是,朝中大臣居然有这么多人赞同。

    “杨卿,不,王安,去取建文元年腊月的廷议存档来,快,要快!”

    朱棣的声音显然带着不耐烦,他显得有些浮躁。

    朱棣甚至可以想象,后世的读书人读到今日自己这可笑的一幕时忍不住发出一声冷笑。

    怎么keneng不冷笑呢?自己奉天靖难,所采取的国策,居然是那些昏君和jian臣所支持的,连昏君和jian臣都做不到的事,居然让自己做成了,这奉天靖难岂不是正好被人识破,成了叔侄争权夺利的把戏?

    可耻,可恨,可笑!

    朱棣铁塔般的身躯纹丝不动,他尽量使自己显得脸色平静,可是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落入杨士奇的眼底。

    杨士奇没有再说话,他心里明白,郝风楼谋划之后,步步为营,而现在,这最后一刀却是已经由自己完成了。

    有人死定了。

    天子平日固然也颇有胸襟,尽量地表现出大度容人,甚至可以容忍御使和大臣出言顶撞。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这种关乎于大是大非和法理上的wenti上会无动于衷。

    而且,当今天子乃是雄主,一个雄主一旦察觉自己被人耍了,被人忽悠了,他的心情自然可想而知。

    所以,有人必须完蛋。

    王安不敢怠慢,急急忙忙的去而复返,将所带来的文书呈上。

    朝廷的廷议都会命人记录,抄录两份,一份存档于宫中,另一份则是发往翰林,编撰实录之用。

    而现在宫中这份文档自然保存完善,并没有丝毫的损坏。

    朱棣将它放在御案上,捏手将文书揭开,开始认真细看起来。

    这确实是关乎于建文元年的一场廷议记录,而当时的方孝孺倡议恢复周礼,朝中立即吵得不可开交,方孝孺虽然得到了一些清流的支持,可是绝大多数的大臣都觉得荒谬,为此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而方孝孺的对手,打着的旗号说来也可笑祖制。

    在那时候,祖宗之法居然在对抗周礼。

    ………………………………………………………………………………………………………………………………………………………………………

    第一章到,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就算依然坚守工作岗位的也要吃个月饼,与家人和和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