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宣和画卷在线阅读 - 第二十九章 微雨倚门

第二十九章 微雨倚门

    “哦,我为何要谢刘兄?”

    刘正卿嘿嘿一笑,并不直说那幅西湖的山水图,顾左右而言他道:“你小子喝的烂醉如泥,要不是我将你扶到床榻上,直到现在为止恐怕还在地上躺尸呢!你说该不该谢我?”

    楚风闻言便明白了,这时候终于认识到“喝酒误事”这四个字的含义,自己也觉得好笑,便煞有介事的冲着刘正卿拱了拱手:“原来刘兄如此高义,小弟竟然不知。”

    这话刘正卿竟然也坦然受之了,大方的摆了摆手,扬着下巴很居高临下的道:“不知者不怪嘛!楚兄弟不必在意!”

    楚风忍俊不禁,又可以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不过……刘兄翻墙进来扶我一回,方才又翻了一回。这到底是刘兄有志于做梁上君子,还是说,刘兄你早已是此道中人?”

    “你个臭小子,我刘正卿如此帮你,你竟然还奚落我么!”刘正卿指着楚风笑骂,脱口而出,“如果不是你哥哥我的话……嘿嘿!”

    这话说到一般,刘正卿又觉得,直接把水墨会上的事情说出来太过无趣了些。

    刘正卿本就是个喜欢演绎的人,套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喜欢作秀。其他方面,刘正卿或许很是普通,但唐宋以来邀名邀功的办法,那些所谓的名人轶事,他是研究过的,也是很有些心得的。

    他知道应该如何将一件事情的影响力做到最大。就像是楚风的那幅画作,若是在水墨会上直接拿出来,画作虽然好,但也不过是空得两声赞叹,人们转眼间就会忘记的。

    但被他那样安排处理,事情就变得多了些跌宕起伏的味道。就连寻常百姓在田间案头,也可以当做趣事轶闻来说上一说,这样一来,效果终究是不同的。这大概,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炒作了。

    这种事情古代不但有,而且很多,唐朝以及宋朝初年间尤胜。

    因为科举体系自隋朝确定下来之后,最初是不糊名的……简单的说,就是考生的试卷不封,阅卷官一眼就能知道这张卷子是哪个考生所做。

    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因为疏忽。而是当时的人觉得,除了考生的学问之外,个人品行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唯才是举”,取中之后发现这个人在乡间恶名昭彰,那朝廷到底是任用还是不任用呢?

    这种担忧原本的考量自然是好的,可是就如同硬币的两面,凡事都是有它弊端。不糊名取士的弊端,除了容易收受贿赂、暗箱cao作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特别容易因为考生的名声大小,而决定是否录取。

    这也是一件常理之中的事情,毕竟,如果一个人在民间才名卓著、炙手可热,参加了科举后却名落孙山的话,就连老百姓都免不了要议论议论的。这是涉及朝廷脸面和科举公平的大问题,不可不重视。

    王维写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希望当朝中书令张九龄能够引荐他;朱庆余写了那句“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拜上员外郎张籍,甚至得到了“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等表示自己欣赏其才华的应和。就连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都不免写一些“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这等阿谀奉承之词,更何况是其他人?

    唐人甚至将这等寻求投靠、引荐的诗作,冠以“干谒诗”之名,其情状之盛大可见一斑。

    于是乎,想要登临仕途,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名气。唐宋以将,这等事例林林总总,即便到得宣和年间科举早已糊名久矣,但这种出仕前后先在家乡扬名的习惯,却依旧传承了下来。

    刘正卿怎么说也是想要参加科举的人,对此类事情有所研究已是必然。实际上,这些年来,他在杭州城中也是通过类似的办法,致使自己小有了些名气的。否则的话,他的才名也不会传播到范家,更不会做范秋白的西席先生了。

    只是刘正卿思来想去,再怎么手段厉害,却也知晓自己的能力有限。造势总要有势可借、可依凭,他的才华只能将名声推举到如今这个地步,对此,刘正卿已经很满意了。

    但是楚风不一样。楚风在书画上的造诣,让刘正卿惊了一下,也让他产生了惜才之情。这样的少年,就算他自己性情淡泊、“胸无大志”,难道真的要让他一直在这种小小的书画行中了此一生么?

    更何况,刘正卿还惦念着那三十两纹银的情分,如今有水墨会推波助澜,那就如同顺风顺水的乘风破浪一般,哪里有不顺势而为的道理!

    不过,刘正卿看着眼前的楚风,忽然起了些顽皮的心思,觉得直接告诉他水墨会的盛况太过无趣,还是让他慢慢惊觉得好,自己也能瞧瞧这小子吃惊的反应!哈哈!

    于是他也不着急,翘着二郎腿在楚风房里坐了,东扯扯西扯扯,就是不说水墨会上的事情,只等着楚风主动来问。

    可楚风的性子……说白了,属于那种闷葫芦,你不说,我就不问。于是二人大眼瞪小眼,闲扯了半天,兜了天大的圈子也没说到正题上。

    结果,刘正卿率先坐不住了。

    蹭的一声站起身来,刘正卿在屋内连连踱步,质问道:“我说你小子,难道你都不好奇水墨会上发生了什么么?”

    “好奇。”楚风笑着点头。

    “那你怎么不问?”刘正卿瞪眼睛。

    楚风随意耸肩:“总会知道的。”

    “你这厮……”刘正卿辩无可辩,可不真是这么回事,就算是自己不跟他说,时间长了,总会有街谈巷议传到楚风这里来,“可是,你都不着急么?不会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

    楚风闻言眨了眨眼睛,仔细地想了想,认真的回答:“不会呀。”

    刘正卿差点气的昏过去。

    “罢!罢!做哥哥的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刘正卿以手扶额,“我去水墨会,替你拿了东西去的。”

    楚风早就看到了他解下来的桶匣,早已猜到:这时便起身郑重一礼:“喝酒误事,劳烦了刘兄去提范氏书画行参加水墨会,真是多谢了。”

    “这都是小事!”刘正卿继续瞪眼,一点都不因为楚风的感谢而开心,“我不止拿了那幅《京酒帖》,还带了一幅画去给大家瞧了瞧。”

    “一幅画?”楚风终于微微挑眉,瞥了一眼旁边的桌子……他的确记得,自己在完全醉倒之前,是画过一幅画的……

    “请问,楚郎君在家嘛?”

    这个时候,院子外面敲门声,连同着这声呼唤一齐响起。

    “刘兄稍待。”楚风对刘正卿微微颔首,撑伞走进了院子,打开自家的后门。

    开门去瞧,唤门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儿,虽说只是青衣小帽的小僮打扮,不知怎么,眉眼间竟露出几分傲气来。

    “你就是楚风楚郎君?”小僮睥睨着看向楚风,只是年纪所限,身量不高,这一分睥睨总显出几分童真来,着实有趣。

    “是我。”楚风笑着蹲低了身子,与他平视,“有什么事情么?”

    “那!给你!”小僮一手打着伞,另一手有些艰难的从怀中摸出一张名刺来,塞进楚风的手中,“恭喜你啦!我家郎君要收你为徒!”

    楚风不解,探出身子四下看了看,发现在小巷的不远处停着一辆马车。春雨簌簌落在马车上,将上面的黑漆晕染的愈发深邃了。

    “哼!得了我家郎君的赏识还不知道感恩嘛!哼!真是猖狂!”小僮莫名其妙的一撅嘴,有模有样的甩了下袖子,来表示自己的不忿。

    楚风只觉有趣,笑问道:“真是失礼了。敢问你家郎君是哪一位高人?”

    小僮闻言,一双眼睛反而越瞪越大,这次连理都不再理会,愤而快步去了。

    楚风讶然,撑了伞驻门而望,见那小僮果然走到了那马车旁,与车厢中的人说了些什么,神色间还颇为不忿的样子。

    那小僮说完后又回过头来瞪了楚风几眼,然后趾高气昂的爬上了车辕,马车便渐渐远去了。

    楚风心下纳罕,又觉得好笑,心想那马车中估计应该是一位长辈,于是微微躬身施礼,目送而去。

    马车车厢中坐着的正是程源,他从微微掀开的车帘探视出去,看着微雨中那道芝兰玉树般的身影,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待到马车渐行渐远,楚风才转身回寰,看着手里那张封好的名刺,心里十分不解。

    关了门回身,却瞧见刘正卿正笑嘻嘻的看着自己。

    “看来刘兄知道此中缘由?”楚风笑着问道。

    “当然知道。”终于等到楚风主动闻起来,刘正卿得意的哈哈大笑,“不过我不会轻易告诉你的!你得请我喝酒,待我喝的尽兴了,我才会估量估量,看看要不要告诉你!”

    楚风笑着答应:“不过一顿酒水,哪里需要如此要挟?只是我少不得先说上一句,若是我再醉了,刘兄可别忘了把我扶上床榻。在地上睡觉,实在是硌得腰背生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