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五章mdash;mdash;北极熊的咆哮(5)

第四十五章mdash;mdash;北极熊的咆哮(5)

    彼得一世不但进行了社会习俗、工商业的改革,而且还把改革的利斧劈向了宗教领域,这估计是那些主张彼得登皇位的主教所始料未及的。俄国的宗教改革在欧洲是最晚的,自从1517年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宗教改革呈现野火燎原之势,虽然各个国家中的情形不同,有些比较激烈,有些比较缓和,比较激烈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三十年战争,法国三四十年的胡格诺战争,而英国则是缓和最好的代表,但是宗教改革对各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在欧洲主要国家都进行宗教改革之后,宗教改革之火终于随着彼得来到了俄罗斯的大地上。

    在1701年,彼得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直接开始切原本属于教会的蛋糕。对于修道院所占有的土地,开始主张由世俗的官员来进行管理。彼得在这时把手伸向教会的钱袋,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就是那场关乎国运的战争,之后我们会细说。彼得不但把手伸向了教会的钱袋,还把手伸向了教会手中的权杖上,他开始限制教会、主教的权力,并最终把教会完全置于政府管理之下,在1721年,彼得政府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的管理条例,废除了大主教,并根据管理世俗事物的委员会的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委员会,以此来取代总主教的权力。把一个人的权力变成一群人的权力,权力大小没变,但是每个人手里的权力都被掺了水,而且在决策的时候也不如一个人那样迅速。这个宗教委员会后来又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一把手是总局长,就是这个管理宗教事务的一把手还不是教会的人,而是从非宗教人士中选出来的,这就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果断不想让教会好过啊。而且,这个管理局中所有的高级官员都是由沙皇政府任命的,从而让整个教会置于沙皇管理之下,从而使王权战胜了教权,让沙皇彼得成了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同时,彼得还针对俄罗斯落后的文化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看来彼得也是深知教育是立国之本啊。首先,他下令全国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学校,充分发挥国家机器的作用,全俄各县普遍建立了小学。看到这大家可能有些不以为意,毕竟是县一级才有了小学,咱们中国最起码每个镇都有一所镇中心小学,经济较发达地区甚至每村一小学。但是别忘了,这是咱们中国建国之后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在这不得不感慨一句,咱们中国的教育建设那真是开了挂,要知道在建国之后的最初阶段,我们国家一直推崇人多力量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在之后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一五计划阶段,都验证了这一点,结果就造成建国后一段时间内人口的急剧增加。根据一般经验,当一国人口大量增加的时候,受教育率和受教育程度肯定会大幅下降,但是咱们中国受教育率和受教育程度非但没有下降,反而硬生生地实现人口和教育的双增长,真是一个奇迹。因为小学只是建立到了县一级,也就导致只有县城及周边地区的人有享受教育的机会,别忘了,当时的俄国可不是现在的俄罗斯,城市化那么高,那是占俄国人口多数的还是位于社会最底层的农奴,而农奴的人身自由又是掌握在封建地主手中,大家觉得这些地主可能让农村去做类似于上学这样的跟农业生产没啥关系的事情吗?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彼得大帝关于教育的改革,它真切地提升了国内的知识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进行涉及到全民教育的同时,他并又忘记对贵族进行特殊照顾。他对贵族子弟开了个小灶,进行强化教育,为了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学习西欧国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派出了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并且,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把西欧近代的科学著作翻译到俄国来。大家看看此时的俄国,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近代中国的晚清时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生存大批中国留学生到日本、欧洲、苏联留学,学习强国御辱之道;以魏源、严复为首的中国学者将西方的知识传到中国,方法相同,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俄国走上了强盛之路,很快就成了欧洲第一等强国,而晚晴却最终走向了灭亡的深渊。俄国是主动求变,清朝是不得不变,可能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吧。

    不但如此,彼得一世还促成了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的《新闻报》摘取了这一殊荣。它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消息,也刊登国内经济建设的消息,如各地手工工场的建设、矿藏的发现等等。

    在1710年,彼得一世开始推行新式的简易字体,来取代之前较为复杂的教会斯拉夫字母,采用这种简便字体使印刷书籍更为方便,别忘了当时可不是现在,打印机“磳”的一声,一两秒钟过后,一张纸就印好了,当时欧洲采用活字印刷,原理跟咱们中国的活字印刷差不多,只不过咱们的基本元素是单个的汉字,而对面是一个一个的字母罢了,他们所用的字母使用铅锌合金铸成,采用简易字母之后,在制作印刷用的合金字母就方便了很多,毕竟画一个方块比画一个五角星要简单得多。这个这跟咱们中国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差不多,但是在俄国我觉得还有其他的作用,那就是减小教会的影响,因为之前使用的字母是教会斯拉夫字母,而之前的很多初级教育都是由教会学校来完成,彼得大帝做这些,未尝不是从另一个方面对教会影响的打击。

    在1724年1月26日,彼得一世下令建立属于本国的科学院——俄国科学院,从而使俄国的科学文化有了更高水平的殿堂。它不仅仅是一个研究中心,而且是一个教学机构,附设了大学和中学,培养了大批的科学人才。此外,彼得还下令修建了俄国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第一批公众剧院。

    彼得一世关于科学文化方面的改革,是俄国人荒芜的精神世界开始变得生机盎然,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彼得还对臃肿不堪、效率低下的政府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他首先把改革的目标选在了地方行政机构上,毕竟进行地方行政改革的阻力要小于进行中央政府改革。在1699年,彼得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就改为市政厅),他的这项改革来源于西欧国家的城市自治制度,市民的自治可以为城市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海航马车夫荷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现在首都都已经做了表率,其他城市很快也就成立了地方自治署进行自我管理。在1720年,彼得在新都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设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设立了市政局,将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保证中央的有效管理,在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将全国分成8个省,到了1714年又增设了3个省,每个省的一把手是总督,总督只有一个,拥有军事和行政大权。大家看到这,有没有想起元朝所实行的行省制度,可是在一个省的内部如果总督的权力太大了也不好,容易造成野心家图谋不轨,我们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曾面对过这个问题,他的办法是掺水,把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分别管理民政、军政和刑狱,彼得一世的办法就比较有欧洲特点了,他直接设立了参议会。

    到了1719年,在保留省建制的同时,将全国进一步细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从而,将全国的统治阶层建立了起来,巩固了中央对地方额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于国家中央机构的改革,彼得特别重视,不得不重视啊,毕竟地方改革如果失败顶多是个起义,派兵镇压也就是了,实在不行强制推行,顶多多费点事,多费点时间,而如果中央机构改革玩脱得了的话,能不能有个善终都还两说。在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参议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此举是为了削减贵族的影响力,因为这些贵族就像满清,一心的大斯拉夫主义,根本看不上西欧的东西,就差说个“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了,对于彼得的西化改革完全不能理解啊,非但不支持而且还扯后腿。既然你们不跟我合作,那就别怪我了,直接下令就让他们回家抱孩子了。其实在伊凡雷帝时期,贵族杜马就已经被削减过很多权力,让其成为了沙皇的咨询机构,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贵族杜马依旧有着较强的政治影响力,到了彼得这,终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中。

    新成立的参议院由9名参议员参议员组成,权力很大,从国家中央机构到地方行政系统,从财政预算、贡赋征收到陆海军的编制,都属于参政院的管辖范围。既然参政院有这么大的权力,那彼得肯定不会允许反对自己改革的人出现在参政院中,而参政院也成了彼得推行改革的重要机构之一。

    参政院成立后,1718—1721年间又相继建立起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以取代旧衙门机构。每个院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重要问题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采取投票的办法解决。这些人肯定也是彼得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于1722年1月24日,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在文职方面,从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职方面,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此法令颁布之前,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其目的除扩大国库收入外,还旨在保证文武官员的来源。

    职级表的建立可以说是彼得改革相当大胆的措施,这直接打击了贵族的权力,并且象征了俄罗斯社会的改变,从前比较高的等级是世袭传承,但职级表建立之后哪怕是个平常老百姓,也会因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艺而进入技术官僚的体系,新一代的技术官僚迅速的取代旧贵族的阶级,并再俄罗斯取得人民的支持,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国革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