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八卦战国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四节 丧葬与文化

第一百九十四节 丧葬与文化

    公元前720年,平王去世。

    随后,摘掉『人质』这顶帽子的太子姬狐还没来得及即位也跟着去世。

    天子死了我们说叫做崩,姬狐这是放了个哑炮,连崩都没有崩一声就走了……

    之后,平王孙子『姬林』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周桓王』。

    姬林的父亲是平王的长子『姬泄』,姬狐则是桓王的叔叔。

    公元前719年,春秋时代正式迎来新的天子,进入到桓王元年。

    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对前面一个有趣的现象进行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上一代天子去世的当年与下一任天子的元年基本都隔了一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得从周朝天子的丧礼说起。

    丧葬的习俗由来已久,我们注意到至少在商朝时期其实就已经比较成熟。越是富有的、越是有地位的在这一点上便越是讲究,陪葬物品的丰富繁多、精致豪华,让后人印象深刻。

    当然了,『人殉』则是一个残忍又避不开的话题。

    到了周朝以后,西周作为各项礼俗制度的集大成者,在丧葬方面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依据人们生活的范围,人死之后墓葬也要根据同一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规划地布置安排,成片组成族葬,每一家族也都有相对固定的墓群。

    丧葬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种种礼俗,比如墓地风水如何选取、服丧期间的各项禁忌事宜、祭品等安排上的差异和要求等,在西周时期已经比较稳定,形成了一个植根于民众的『丧葬文化』。

    进入春秋以后,诸侯们相对而言越来越有地位,厚葬之风也更加盛行,在丧葬的礼制上,西周时期的一些疏漏也得到相应的补充与完善。

    到了此时,陪葬物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寡则要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来决定。

    比如棺椁的制度化,『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这个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棺,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而椁『音同裹』指的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也就是说在天子的棺之外还要套上四重的椁,并且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名称。

    最外一层叫『大棺』,第二层叫『属』,这两层用梓木制作,又统称『梓棺』或『梓宫』;

    第三层叫作『迤』或『俾』,用椴木制作;

    第四层则是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

    随着地位的降低,诸侯到士之间椁的数量递减。

    同时棺椁在大小厚薄、颜色花纹上也有着明确的区分。

    至于百姓甚至地位更低的奴隶们,棺椁的事情就不要想太多,能够有块布裹着下葬就已经很不错了……

    另外,在下葬的时间和期限上,春秋时期也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殡指的是把灵柩运到埋葬或寄放的地点,这个时候就是发挥亲友团实力的时候了。

    嗓门越大,哭得越有技巧,一听就起鸡皮疙瘩的那种,无疑就是丧葬届的『中华好声音』……

    出殡的时间天子为七日,举国表示悲痛,市场什么的都得关闭,诸侯等在出殡的时间上则递减。

    不过出葬的时间就长了,天子得七个月后……

    为什么会要这么久,这与此时的天子们在位时还不流行提前给自己把陵墓准备好有关,陵墓得现场加班加点,纯手工打造,标准还要高,自然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下一任的天子一般还是要严格遵守这个制度,在规定好的七个月后准时安葬上一代领导人。

    也会有极少数实在是等得不耐烦了未到葬期就提前埋葬的情况,这叫『渴葬』,于礼法而言是一件很不讲究的事情。

    到这里的时候我们还是得提一下『人殉』,哪怕周朝的文化礼仪进步不少,但活人陪葬的情况此时却仍然盛行,这一陋习直到汉朝以后才得到根本性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