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百年繁复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一章 攘外安内承先志

第二十一章 攘外安内承先志

    明元帝拓跋嗣十八岁登上帝位,迎接他的是:外部武装势力侵略,内部各郡县发生sao乱的困难局面,这个年轻的君主面临严峻的考验。

    散居漠北草原及云中的游牧部落,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一遇天灾荒旱、瘟疫盛行时无法生存,即逃亡内地,抢劫居民。这是几千年来游牧文化向农耕文明发起挑战的根本原因。

    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sao扰,也不再让定居农耕的鲜卑部落重新沦落为游牧民族,明元帝决定将延续多年的“改土分流,计口授田”政策扩大化,将不适合农耕的广大云中地区游牧部落全部迁徙内地,让他们放下牧羊鞭,扛起犁铧,向汉人学习,与汉人通婚,栽桑养蚕,纺纱织布。

    这些游牧部落都是游荡狂放的粗人,男人一天不骑马就腿痛;女人就更奇怪了,一天不挤牛奶就手痒,却又在纺织机前根本就坐不住;男人女人都不习惯与泥土污水打交道。这样一来,年长的留在了内地,年轻的娃娃又跨上骡马,四处游荡,靠抢劫为生。

    而边疆地区的行政长官为了完成中央政府下达的迁徙任务,由长史逼迫居民内迁,派出军队押送。把迁徙的民众一对一对的用绳索捆绑,如同驱使犯人。这种迁徙场面,就像当年东晋的乞活军捕捉胡羯奴隶,长途贩卖的遭遇一样(见拙著《宗祧弥祸》),使得各地纷纷出现移民群众杀害押送武装部队,占领地方政府的事件。

    不仅如此,在柔然大军进犯魏国的时候,这些移民与柔然大军组成同盟军,杀害自己的同胞,成为叛徒和“鲜卑jian”。拓跋嗣刚刚上台,前方的告急文书就频频传来,年轻气盛的明无帝按捺不住,决心重拳出击,既攘外同时又安内,决不手软,还敌人以颜色,肃清国内国外不安全的因素。

    国外的敌人是可见的,国内的不安全因素却十分复杂。明元帝拓跋嗣决定展开大规模的迁徙,以充实平城京畿的人口,解决各地出现的抗争、叛乱,是为了彻底解决历史上遗留多年的痼疾。

    自董卓入驻长安,在长安西边的郿县建立了武装据点郿坞(参看拙著《芳草迷踪》)。内地汉人宗族在战乱的年代,为自保,纷纷以本宗族为纽带,筑堡造坞,建设小据点,组建自治武装力量。

    这种小城镇似的坞堡到了北魏统治时期,被称为坞壁。坞壁主有的是鲜卑的酋长,有的是汉族的大地主及战争中受封赏的各地军阀。坞壁内的居民,最多的是佃客、部曲和奴婢。

    部曲就是坞壁内部的卫戍部队,部族的保安,实际上是坞壁主的私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沿续了曹魏政权时期的军屯形式。北魏初期,有一些坞壁主、帅,率领“本部”乡族向北魏拓跋部落表示归顺,但拓跋帝王鞭长莫及的地方,坞壁主、帅则率领本部乡族向鲜卑统治者表示反抗,因而多次出现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这些本部乡族包括了属于坞壁主、帅私产的佃客、部曲和奴婢,也包括了他们所控制的地主和农民。处于剥削地位的地主和坞壁主、帅之间存在着某种封建义务,实际上是自己随心所欲地经营着未获皇权建制的“小封建”社会。

    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农民,往往是由于战乱,或者因灾祸负担了国家法定的税赋、徭役,投靠到这些坞壁主、帅的门下,把自己收获的一部分成果交给他们,寻求保护,替他们服役、当兵,成为他们的“荫户”。这些人,在政府的户口簿上没有名字,登上了坞壁主、帅的家籍,为坞壁主、帅提供财源和兵源。

    北魏从盛乐迁都平城后,这些坞壁主、帅就成了时刻威胁北魏政权安宁的导火*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战火点燃。

    这天,早朝议政,明元帝拓跋嗣请八座大臣入座,商量对策。拓跋嗣说:“朕迁徙漠外百姓分田定居,是想让他们安居乐业,而边疆长官吏目不能很好地执行绥靖政策,造成边乱,今边乱者众多,不可能尽行杀戮,我想对犯罪的边民一律予以赦免,安定边疆,而后对柔然用兵。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大臣们对边民的反复无常极为恼火,对其处理态度也分成两派,元城侯拓跋屈说:“迁徙的边民逃亡为盗,弑杀官军,政府一点也不问罪,反而全部赦免,这不符合法制精神,应该将首恶予以惩办,赦免跟随的群众。”

    白马侯崔宏说:“圣贤的君王统治民众,是要使他们安心臣服,并不是为了和他们比较强弱胜负。此时赦免虽然不是正常的手段,但要显示君王的宽容和大度,以及君权的崇高。屈兄所说的先诛而后赦,弄得边民不知所以然,不如全部予以赦免,赦免后还要闹事的,一概诛杀。”

    拓跋嗣赞同崔宏的意见,当即赦免闹事的边民。又派出两路军马,一路以长孙嵩为统帅,讨伐柔然,一部以于栗磾为统帅,率将军士兵一万人,对赦免之后继续为寇的乱民予以清剿。果然,原先的乱民不再支持寇匪,于大将军一路凯歌,剿灭内乱。

    征讨柔然的长孙嵩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柔然欺负明元帝年轻,又刚登上帝位,根本没把这年轻娃娃放在眼里。而长孙嵩又因多年来征战柔然,已经把柔然打得没了脾气,所以根本没有把这次柔然的进犯当一回事儿。

    长孙嵩率领部队一路进军,纵兵深入到漠北地区,东奔西闯的犹如瞎子摸象,连柔然的主力部队在哪里都没弄清楚,只剿杀了几支小股武装力量就撤军回国。没想到撤退时隐藏的柔然大军突然出击,一路追随厮杀,将狼狈逃窜的长孙嵩部队包围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要一举将其全歼。

    听说长孙嵩被围,魏国上下为之震动。牛川这一带原是魏国的发祥地,岂能被柔然的铁蹄践踏。

    拓跋嗣怒不可遏,御驾亲征,率领先王留下的铁骑精兵,一马当先,冲进牛川,一连斩杀前来阻击的好几名柔然大将。

    柔然可汗社仑只听说过拓跋嗣,还没见过这个年轻的娃娃,更没想到此人的武功如此凶险,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身边的亲王已纷纷落马,吓得仓皇逃跑,半路上听见震天动地的喊杀声,马蹄追击的杂沓声,吓得跌下马来,一命呜呼。

    群龙无首的柔然部队在逃跑的途中赶紧立社仑可汗的弟弟斛律为可汗,对外号称蔼若盖可汗。拓跋嗣初次出击,一鸣惊人,胜利回师。

    强悍的柔然帝国居然惨败,这使得居于秦川的后秦唇亡齿寒,想方设法向大魏帝国示好。前秦帝王苻坚自淝水之战失败后灭亡,部将姚苌于公元386年称帝,历史上为了将这个时期的秦国与苻坚的大秦帝国相区分,称其为后秦。

    姚苌死后,太子姚兴即位,此时的后秦为了自保,向大魏频送秋波。明元帝早就听说姚兴的女儿姚媛美丽娴淑,深受汉文化濡养,是不可多得的佳偶,就派使臣向后秦“求婚”。

    这样的“求婚”自然有当年“昭君出塞”以之为人质的意味。姚兴此时正患重感冒,不得不将女儿西平公主召进宫来,姚媛忐忑不安地来到父亲的病床前。刚一坐定,姚兴就拉住女儿的手说:“孩子,前几天魏国君主拓跋嗣派人来向我求婚,说是愿和我们结成‘秦晋之好’,为了秦国的安定,我答应了魏帝的‘求婚’。孩子,父王对不起你呀。”

    说着,姚兴的珠泪滚滚而下,痛惜地说:“说实话,开始我并不答应这门婚事,后来仔细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应当答应才是,孩子,你可知道,十二年前,秦国因为拒绝了魏国联姻一事,导致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大仗。那时候,我们后秦还是十六国中一个强盛的国家。”

    十二年前(公元402年)春正月,开初,魏道武帝拓跋珪为了向秦国求婚,派北部大人贺兰狄干献良马千匹。这样多的良马,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贵重军事装备。当年,燕主慕容宝以人质拓跋觚相要胁,索要百匹良马,尚且被拓跋珪一口拒绝。由此可见,此次魏主的“求婚”,确实是为稳定后方而动了真心。

    婚姻结合本来就是政治联合的一种外在形式,没想到后秦主姚兴听说慕容宝的女儿铸成小金人,已被策立为皇后,又自恃后秦强大,就断然拒绝了这门婚事。这样一来,激怒了拓跋珪,这个君王决定以突然袭击的手段对后秦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过了几天,拓跋珪派材官将军和突率领部队,向后秦黜弗、素古延的军队发动突然袭击。这两人本来就不是和突的对手,又毫无准备,被杀得仓皇逃窜,急忙向长安求援。

    拓跋珪决心狠狠教训教训姚兴,早就想大战一场,已经派各州郡准备了丰厚的粮草,囤集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的乾壁。当时,柔然和后秦友好,柔然可汗社仑率兵出征,支援黜弗、素古延。另一边,姚兴派弟弟姚平,率领四万大军,与魏军决战,两条战线同时开战。

    过了几天,漠北狂风呼嚣,飞沙走石,阴风、怪石、飞沙毫不留情地扑向魏军阵地,材官将军命令铁骑部队的士兵和战马都头戴面罩,只留一双眼睛在外面,迎着逆风,挥戈出击。

    柔然、后秦的联军没想到魏军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会发起突然进攻,一时溃不成军。社仑首先马快脱逃,远遁漠北,无影无踪,其余诸将尽皆惨死军中。

    另一条战线,拓跋珪和常山王拓跋遵亲率大军出击,柴壁一战,姚军的四万大军尽被斩杀、俘虏四十多员大将,只有刘勃勃(就是其后杀人如麻的夏王赫连勃勃)率领一千多人的骑兵,逃回了长安,其余不愿当俘虏的秦兵尽皆跳入汾河,尸体随着河水漂向远方。

    率军出征的姚平先命两个夫人跳水自绝,随后率众人投河而死。这一战,后秦大伤元气,横跨陕西、山西两省的版图龟缩得只剩下渭河、长安小小的领土,再也振作不起来了。

    一想到往日的悲剧,姚兴的心口就发痛,叹了口气说:“近年来,我国越发羸弱,魏国却越发强大了。差距越来越大。这几年,父王决心励精图治,也时常想,如果再和北魏赌气,与他抗衡,我们显然不是他的对手。现在拓跋嗣向我们求婚,正是我们与北魏和好的良机,既然我已经答应了北魏的使臣,只有让公主你受委屈了。”

    姚媛跪在父亲面前,慷慨激昂地说:“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福祸趋避之。为两国修好,女儿我义无返顾,请父王放心。”

    姚兴其实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很想振兴后秦,下令凡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一律赦免回家为良人。他立法律,让各州郡没到职的令史都来长安学习,以法治国,一时间,国内无冤案,堪称一时奇迹。可惜,他却是个内政内行外交外行的君王,老天爷没有给他复兴的机会。

    姚兴大兴儒学,佛教,还请名僧鸠摩罗什为国师,一时,在长安、洛阳,佛教风行。姚兴自己还手执经卷,校雠考证翻译的佛经,他这些举措,极大地影响了姚媛。其后,姚媛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拓跋嗣,两人夫妻恩爱,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拓跋嗣的一生及施政纲领。

    姚兴见女儿深明大义,一下子连病也好了。姚媛扶父亲到桌前坐下吃饭,一边试探着问:“孩儿听说拓跋嗣也是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战和两手的软硬皆施。照此下去,今后的北方诸国,必然为雄才大略的拓跋氏所统一。”

    “是呵,所以父王决心要和拓跋氏比改革,比智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命有终,尽到力就无遗憾了。”送走了女儿,恰好平阳太守姚成都回到了长安。

    姚兴立即把姚成都召到病床前,焦急地问:“你长期在东藩,熟悉北魏的情况,前段时间,北魏派人来求亲,我已应允,其目的是为两国修好,使我国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并已征求西平公主的意见,她愿意为国捐躯,但我总觉得心里不塌实,怕北魏反复无常,我们会上他们的当。不知你的意见如何?”

    姚成都说:“我也听说北魏求婚一事,正为此事而来。北魏自柴壁之战以来,兵强马壮,斗志旺盛。现在他们要求和亲,结成同盟,不仅能减轻陛下的心病,也可为国家获得一条长治久安的发展时期,不失一条良策。”姚兴听罢,立即通知西平公主做好出嫁的准备,并派吏部郎严康出访北魏,约定西平公主出嫁的具体时间。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十月,西平公主在东武侯姚敞、尚书姚泰的护送下来到北魏。北魏此时国力强盛,拓跋嗣鉴于上次和亲失误所引起的柴壁之战的教训,对这次和亲相当重视,京都平城从宫门到城南,迎亲的街道上都洒上红泥沙。宫门一段,甚至铺上地毯,仪仗完全是以迎娶皇后的规格,拓跋嗣亲自迎娶这位和亲公主。

    拓跋嗣和姚媛对汉文化都有共同的理解,对施政措施也有共同的看法,两人成为知音。在其后的几年,姚媛对拓跋嗣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两人夫唱妇随,十分恩爱。

    也许是美人薄命的潜规则,或者说天妒英才,拓跋嗣一心想策立姚媛为皇后,但他不能违背祖宗留下的策立皇后的硬性规定,只得让宠爱的姚媛和先迎娶在家的杜贵妃一起铸金人。

    姚媛运气不佳,没有铸成金人,拓跋嗣十分遗憾,不能赐予她皇后尊号,但仍相爱如初,拓跋嗣出入姚媛居所,以皇后的礼仪对待。其后几年,因后宫一直没有皇后,姚媛是无其名有其实的皇后,但这毕竟是很尴尬的事情。

    一天,拓跋嗣因叔孙建等征讨西山丁零国蛮夷,斩杀大将翟洛蜀支等人,高兴之余,决心打破铸造小金人的规矩,策立姚媛为皇后。没想到姚媛跪在拓跋嗣面前说:“圣上不能因宠爱贱妾而破坏祖宗家法,让人评论说圣上是执法违法,今后还如何改革呢?我们夫妻恩爱,只要心心相印就行了,又岂在一个皇后的尊号呢。”

    拓跋嗣一听姚媛的话,赞同夫人比自己想得深远,更不愿为此而改动祖宗家法,只好作罢。但他始终没能在姚媛有生之年将她策立为皇后,是拓跋嗣一生中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