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南宋之我主沉浮在线阅读 - 第五百章 终极一战(1)

第五百章 终极一战(1)

    六月初四,一切准备事宜都到位了,翌日一大早,吴邵刚就会领着大军前往沂州而去。

    也就在这个时候,枢密院辖下的情报署送来重要的情报:大元朝廷皇上忽必烈御驾亲征,将指挥在山东的作战。

    这个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在李庭芝等人之中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这个时候,李庭芝等人才感觉到,原来皇上御驾亲征,的确是有道理的,山东之战太过于重要了,若是不能够小心的应对,怕是不一定能够取得作战的最终胜利,由此李庭芝等人也得出了结论,山东之战对于大元朝廷和忽必烈来说,是生死攸关之战,这一战蒙军若是失败了,那就难以在中原立足,恐怕要被迫撤离。

    李庭芝等人内心的想法很是复杂,他们感觉到高兴,同样感觉到忐忑。

    吴邵刚的想法却不一样,他首先想到的是蒙军部署在山东济南府一带的兵力,恐怕不止二十万人,数目应该是更多,要知道忽必烈自从继承蒙古大汗之职位后,就没有领兵作战,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了近十五年的时间,现如今忽必烈御驾亲征,按照正常的预计,其所统领的兵力至少有三十万人以上,且其中的蒙古铁骑兵力不少,战斗力也是不一般的。

    姚枢与史天泽等人提供的情报,大元朝廷所能够调动的蒙军,总兵力尚在四十万到四十五人之间,这里面蒙古铁骑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五万人,蒙军驻扎的情况很明晰,近一万的蒙古铁骑,以及四万的新附军驻扎在漠北草原一带,预防漠北草原出现巨变,其余兵力分别驻扎在燕京、河北、山东以及大名府一带,而蒙古铁骑的主力,则多半驻扎在燕京一带。

    明军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充,总兵力已经接近五十万人,但后来招募进来的军士,战斗力明显是不行的,也就说能够开拔到山东作战的大军,还是在三十万人左右。

    总兵力方面,明军第一次在数量上面超越了蒙军,但吴邵刚是不相信这等情况的。

    吴邵刚有自身的分析,而且他认为这种分析,应该是正确的。

    所谓蒙古铁骑二十五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勉强可信,但这里面有夸大的部分,真正有战斗力的蒙古铁骑,应该不足二十五万人,顶多就是二十万人,毕竟这些年蒙军与明军反复作战,其蒙古铁骑的损失也是不小的,而且蒙古铁骑数量的增加,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骁勇的蒙古铁骑,是需要多年作战才能够锤炼出来的。

    除开二十万左右的蒙古铁骑,其余基本就是新附军了,姚枢与史天泽认为蒙军之中的新附军,数目不超过二十万人,这个数字吴邵刚无论如何都是不会相信的。

    吴邵刚认为,蒙军的总兵力应该接近六十万人,其中蒙古铁骑二十万人左右,新附军四十万人左右,只不过现如今的新附军,战斗力恐怕一般,远不能够与蒙古铁骑比拟的。

    之前得到的情报,山东境内蒙古铁骑的总人数在十万人左右,但那个时候统帅是蒙古亲王合丹,这一次蒙军的统帅是忽必烈,那蒙古铁骑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兵力在大都了。

    也就是说,驻扎在山东的蒙军,蒙古铁骑的力量得到了加强。

    按照吴邵刚的预计,进入山东的蒙古铁骑,总兵力应该在十五万人左右。

    至于说新附军的总兵力,不会少于二十万人,虽说新附军的战斗力一般,可用来对付明军最开始的猛烈进攻,为蒙古铁骑争取到总攻的时间,还是可以的。

    如此的分析下来,进入山东的蒙军总兵力,应该在三十五万人左右。

    吴邵刚指挥的进入山东作战的明军,只有三十万人。

    如此的比较下来,明军的总人数是少于蒙军的。

    忽必烈御驾亲征,对于蒙军士气方面的鼓动是巨大的,至少蒙古铁骑是得到了鼓励的,他们作战会更加的骁勇,更加的不要命。

    开拔在即,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由不得吴邵刚不重视,战略部署已经完成,不可能做出任何的改变,至于说兵力上面的悬殊,也不是暂时休战的理由,忽必烈已经虎视眈眈,亮出了獠牙,吴邵刚怎么可能退缩。

    近一个晚上的思索,吴邵刚做出了决定,继续出兵山东,与蒙军在山东决战。

    这是一个令李庭芝等人震动的决定,就在大军即将出发的时候,李庭芝上了奏折,恳求增加进入山东的明军数量,最好是达到四十万左右,如此才能够保证军队数量方面的优势。

    但李庭芝的这个奏折,吴邵刚没有同意。

    在吴邵刚看来,明军最大的对手,就是预测的十五万蒙古铁骑,至于说新附军,不仅是战斗力一般,更是明军需要争取的对象,若是作战的过程之中,投降的新附军数量不断增加,则蒙军的力量自然被削弱了。

    这一战的意义,吴邵刚也彻底明白了,用终极一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若是蒙军取得了胜利,则大明朝廷将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甚至可能被迫撤离开封府城,回到四川一带去,而明军对南方的控制,也会大幅度的削弱,若是明军取得了胜利,则忽必烈就要考虑是不是迅速回到漠北草原去了。

    六月初五,二十万明军从开封府城外出发。

    李庭芝率领满朝的文武大臣,到城外相送,而京城的百姓,也目睹了这一幕。

    当李庭芝等人跪下的时候,周遭所有的商贾和百姓也跪下了,他们同样知道皇上御驾亲征的重要,眼前稳定富足的生活是不是能够维系下去,就看明军是不是能够打败蒙军了。

    马背上的吴邵刚,看着这一切,很是感慨,也感受到了责任。

    吴邵刚此番御驾亲征,李庭芝等人建议设置御辇,但被吴邵刚果断的拒绝了,他没有那么娇贵,再说乘坐御辇,不仅仅是与将士之间隔开了,更是耽误行军的时间。

    吴邵刚依旧是骑着战马,随着大军一同行军,只不过他身为的亲卫,换成了宿卫,而负责宿卫一切事宜的,依旧是袁世春。

    二十万大军分为了前军和中军两个部分,前军五万人,中军十五万人,前军与中军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五十里地,二十万大军每日行军的里程不低于五十里地。

    此番出征,吴邵刚与大明朝廷都是耗费了血本。

    出征的二十万人,每个将士都配备了战马,而且有的还是一人双马,在此基础之上,动用了近千辆的马车运送鼎坤炮以及粮食。

    除开留在海州与邳州的百余门鼎坤炮,大军还携带了三百门的鼎坤炮,合计四百余门的鼎坤炮,至于说轰天雷,则是数十万枚。

    打战打的就是钱粮,战马、鼎坤炮、轰天雷等等,开销都是巨大的,若是没有足够强悍的钱财,根本无力支撑。

    枢密院、中书省与户部,在钱粮的筹集方面,可谓是倾尽全力。

    吴邵刚也知道,本次作战不可能是持久战,双方都是拿出了吃奶的力气,都是数十万大军,消耗都是巨大的,不可能长期作战,若是长久的耗下去,双方都是无法承担巨大的钱粮消耗的,当然相比较来说,大明朝廷有着明显的优势,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是秋收季节,已经掌控了整个南方与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大明朝廷,是可以筹集到大量粮食的,可大元朝廷就没有这样的可能了,只能是继续盘剥为数已经不多的商贾和百姓了。

    正是酷暑季节,大军行军还是很辛苦的,不仅仅是体力消耗巨大,酷热的气候也让将士难以适应,每日里午时歇息一个时辰左右,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行军。

    不过跟随一道行军的皇上,也和诸多将士一样,骑马前行,没有任何的特殊化。

    一些军官时常看见皇上一身的大汗,却咬着牙不说话,身边的张文谦、史天泽与吕文焕等人劝皇上歇息的时候,皇上都是摇头和摆手,一直坚持大歇息的时间,才下马透气。

    皇上都是如此,下面的将士还有什么可说的,都是卯足劲了行军。

    原来定下的是每日行军五十里地,近十天时间过去,大军每日里行军居然达到了七十里地左右,按照行军的里程计算,六月底二十万大军就可以抵达山东沂州了。

    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吴邵刚的坚持,换取的是时间,两军对垒,时间是最为重要的,谁能够首先抵达,做出相应的安排部署,谁就能够占取一定的优势。

    负责指挥大军行军的是蔡思伟。

    刚开始行军的时候,蔡思伟基本都是在皇上的身边,不过这样的情形仅仅持续了两天左右的时间,皇上要求蔡思伟指挥整个大军的行军,协调前军与中军之间的联系,行军过程之中遇见什么难题,可以自行决断与处置,不需要事事请示,免得耽误时间。

    如此蔡思伟放开了手脚,指挥大军行军,这也让大军行军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