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清山变在线阅读 - 第149节 杨乃武案(6重发)

第149节 杨乃武案(6重发)

    全文字无广告第149节杨乃武案

    对不起,发错了昨天的章节,重新发一次。//78小说网无弹窗更新快//

    陈正以为不妥,他和朱智是表兄弟,也不必太多隐晦,说出一番道理来:有军机章京这道关口拦着,虽然不至于贸然定谳,但刑部定议,再打回去重新审核,事情就难办了——刑部的面子怎么丢得起?到时候要是还坚持原意,岂不就搞成僵局?与其费力于后,不如挽回在前,事半而功可倍。

    朱智深以为然,“这样吧,”他说,“去找刑部的人问问清楚。”

    两个人联袂去见人,此人叫余撰,同样是浙江人,任职秋审处总办——著名的八大圣人之一——他是咸丰二年壬子的进士,资格很老,在秋审处是首脑。见到之后,坦承来意,余撰是一副从容不迫的神情,“这件案子疑问很多,事关逆伦重案,又非寻常命案可比,不过从表面看,杨乃武和葛毕氏都已招供,而且证词如一,所以部里也没办法推翻;最多只能找一些不明不白的地方,让浙江声复,枝枝节节,无关大局!杨家要真认为是覆盆奇冤,为什么不京控呢?”

    陈正在一边答说,“杨家本来有京控的意思,只是不知道来得及来不及?”

    余撰沉吟了片刻,才说道,“此案的性质不比寻常,我可以回堂官尽量拖一拖,不过误期太久,只怕上面不肯答应,这个责任,堂官不肯担。”

    陈正不懂,朱智却是知道的,这个上面指的不是皇帝,而是军机大臣。如果真耽误了期限,军机大臣奏请交部议处,刑部从上到下都要受处分;如果能够事先做了军机处的疏通工作,即便皇帝发觉,有所诘问,也有军机大臣在上面为之说好话遮掩弥缝。

    朱智明白,这件事难处有二,一个是刑部这边,有余撰暂时拖一拖还能应付;另外一个就是宝鋆那边,他是体仁阁大学士,位极人臣,当年和刘锡彤是乡榜的同年,现在又是恭亲王奕的挚友——若是他在其中设阻,这件案子就不必再审下去了!

    他想了想,想起一个军机章京的同事来,当即和余撰告别,又把陈正送到仁钱会馆,彼此一揖,转身西去,到西城去拜访一位朋友,同时也是同事。这个人叫金曰修,字少伯,是咸丰十四年乙丑科的进士,后来到宗人府,由主事考取了军机章京,两个人的私交很好。金曰修是乙丑科的进士,宝鋆就是这一科的四总裁之一,另外还有一个人,就是现在的刑部尚书桑春荣。

    金曰修和宝鋆的师生情谊很深,经由他的口和宝鋆说话,更有几分把握。这天下午,金曰修受了朱智之托,有意挑傍晚才去的,老师自然要留学生便酌,这一来,便有从容闲谈的机会了。“这几天举子云集,新闻很多,你听到什么没有?”宝鋆问道。

    “很多,尤其是浙江的新闻。”

    “浙江?浙江有什么新闻?”

    金曰修先不回答,反而突如其来的问了一句,“浙江余姚县的刘大令,直隶盐山人,是老师的乡榜同年?”

    “不错。”

    “听说,刘大令有一年征漕浮收,大吏要参他,还是老师替他缓颊的?”

    “老同年嘛!”宝鋆并不隐瞒,他也是很觉得无奈,“六十七岁了,还是风尘俗吏,晚景可怜,如果落一个革职的处分,于心何忍?所以我替他写了一封八行给杨石泉,不了了之了。”

    “那就无怪其然了。余杭县近来出了一桩逆伦重案,浙江公车上书的举子都愤愤不平,说刘大令在朝中有极硬的靠山,此案必成冤狱了。”

    “少伯,这话是怎么回事?你说清楚些?”

    “这是轰动浙江的大新闻,老师大概还不知道呢!”金曰修给老师斟上酒,“等门生从头说起。”

    于是宝鋆捻须把杯,细听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他不但听得津津有味,而且极为仔细,有一个细节不了解的,立刻插嘴追问,一定要弄个明白方休。这里有一个缘故,他和奕是无日不见的密友,两个人各自退值下来,在三转桥的恭亲王府流连至夕,饮酒、听曲、玩古董之外,聊闲天的时候也多,这样一个新闻自然是很好的话题。但奕看人料事总有独到的见解,宝鋆要防他提出疑问,所以非要将始末缘由弄清楚不可。

    等到案子说完,金曰修说道,“浙江是举子都说,刘大令一定会请宝中堂维持原判,杨乃武一定无法伸冤。”他有意嗫嚅着说,“还有句话,门生不敢说。”

    “为什么?”

    “怕老师生气。”

    “不要紧,我本无庇护同门之意,生什么气?”

    “这,门生就说,有人昌言,此案如成冤狱,则将来杀杨乃武的不是刘知县,而是宝中堂。”

    “是何言?”宝鋆勃然变色,“难道就认定了我一定会徇私枉法吗?”

    “老师也别生气,照学生看,他们也是唯恐老师插手干预,所以故意这样说,用意是希望老师不要管这件闲事。”

    “我不管,不管!”宝鋆大声说道,“我好端端的没事去惹这些是非做什么?不过,他们也不能无凭无据硬说刘某冤枉了杨乃武,将来刑部议奏我倒要仔细看看,刘某枉法,我不会替他说话;但如能秉公办理,并无错处,我难道也不能说话?”

    有了宝鋆的话,刘锡彤想托他回护这件案子的路子就算被堵死了,陈正得到这样的结果,也很满意,立刻写了一封信,寄到杭州,嘱咐家人,一定要詹善正亲自收取。

    忙过了这件事,陈正开始忙碌会试的事情,等到三场考罢,很遗憾的是,他名落孙山了。

    等到了端午节前后,詹善正和一个叫王先南的男子到了北京,王某人是叶杨氏府上的管家,这一次带主母抱告,以jiejie为弟弟诉冤的形式,上京呈诉。

    呈诉抱告要到都察院,因为都察院的职司有一条是专管‘官民冤抑陈诉’的。收到状子之后,照例是转交京畿道御史——说来也巧,御史也是浙江人,名叫吴凤藻,是咸丰二年的榜眼,资格老,为人也很正派——办理。

    吴凤藻接到状子之后,先要行文刑部浙江司,要求把这一案的全部卷宗尽数解送北京,而且因为此案是县、府、省各级衙门都问过的,案卷非常之多,也绝不是那么容易能够看完的。

    等过了数日,看过全部卷宗,吴凤藻当天就和刑部浙江司与秋审处共商,认为此案还是应该将抱告咨解回浙,交由浙江省内复审。

    吴凤藻亲自主稿,拟了一道都察院和刑部会衔的奏折,经两个衙门的堂官画了行,第二天一早呈上。军机大臣承旨,只要面奏皇帝核可,这件事就算确定下来了。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很重要的奏本,在皇帝那里却卡了壳。

    “浙江这个案子,朕听说现在外面疯言疯语说得很多,都说这个杨乃武是冤枉的,是不是?”

    “万岁爷金口玉言,您说杨乃武是冤枉的,那就一定是冤枉的!”肃顺第一个碰头说道。

    “啊,不!”皇帝微笑起来,“朕不是认定他是冤枉的,只是在论这件事而已。朱光第,你是管着刑部的,你怎么看?”

    肃顺胡说八道,朱光第心中大恨!若是皇帝顺风扯篷,葛品莲之死就永远没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了!“臣看过浙江解部的卷宗,其中多有可疑不实之词,但臣想,杨乃武一案,自县而府,右府而省,三处分别审过,杨某人口供中并无翻异。”

    “此次叶杨氏派家人上京抱告,臣以为,咨解重审,着浙江各员细心推排,定能收水落石出之效。还死者一个明白,给生者一个清白。”

    皇帝沉重的咳嗽几声,端起康熙五彩明黄盖碗的**喝着,听着,等他都说完了,这才问道,“朕不大懂刑律,这一次把案子发回浙江,是不是还是由余杭县审理呢?”

    “回皇上话,此事不可。连派余杭县会审都不行。若是派了,就是触犯了大清律例。”朱光第以为他真不知道,耐心的为他解释,其中嘉庆十四年和道光十八年都有上谕,规定了办事的章程,简单的说,京控交回的案子,督抚必须亲自审理,或者委审,决不能发交原问衙门,否则便失去了京控的意义。

    不但刘锡彤不能参与深问,杭州知府陈鲁也是一样的,他锻炼成狱,照理也是不能参与审问的。

    皇帝点点头,表示明白了,“那,倘若最后审问之后发现,前问不祥不实,原问官该如何处置呢?总有一个规定吧?”

    “是。”朱光第像是背书一般,朗声答道,“雍正元年的上谕有,凡大小衙门问刑官员,于命盗案件,不能虚心研具,刑逼妄供,草率定案,证据无凭,以致妄坐凌迟、斩绞者革职。”

    皇帝老老实实的摇摇头,“朕不明白。”

    “皇上,容奴才为您解释,就是说,因为问案不细,致使冤屈者受凌迟、斩立决、斩监侯、绞杀等刑制的,主审者革职。”

    这一次他听明白了,转而又问道,“那,复审的呢?是一路错下来的,总不能只处分原问官一个人吧?”

    “一路错下来就一路都有处分,该管上司不能平反,州县官应革职者,府州降四级调用,司道降三级调用,督抚降二级调用。”

    皇帝完全听懂了,杨乃武一案关乎到浙江省上上下下数十顶乌纱帽,难怪迁延良久,还得不到解决!

    “就这样吧,发交浙江。复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