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朝第一弄臣在线阅读 - 第360章 天生劳碌命

第360章 天生劳碌命

    第360章天生劳碌命

    王伯父有事只管说就是了,不用客气。敲定了船匠的事,谢宏心情大好,转向王庸笑着说道。

    王庸听谢宏称呼的客气,受宠若惊之余,也不由在心里苦笑:儿子十年寒窗没给自家考个功名出来,学了这些小道,反倒是让自己沾了光,嘿,从王知州变成王伯父,这也算是有了不小的进展罢。

    不敢当,不敢当,谢大人,当日的宣府知府张鼐张大人,您可还记得谢宏爱屋及乌,但王庸谨慎惯了,却是不敢托大,依然以大人称呼之。

    他这人谢宏当然记得,在宣府的时候,两人结下了不小的怨仇,甚至在返京的途中,两人还有过摩擦。

    依照谢宏的xg子,本来是要报复的,不过到了京城之后,他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却也没想起来这茬,张鼐虽然与他为难过几次,其实谢宏一点亏都没吃到,因此他也就没把对方放在心上。等到他终于得了闲的时候,却已经把对方给忘在脑后了。

    正是,张大人和下官有同乡之谊,今日也是与下官同来,只是不知大人意向如何,正在外间恭候,若是大人王庸小心翼翼的说着。

    由小见大,谢宏到底有多睚眦必报,北庄县的牺牲品不少,作为曾经的知县,他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他其实不太清楚张鼐跟谢宏有何恩怨,只不过看张鼐凄惶的模样,倒是也能猜出几分来,要不是见王云跟谢宏谈得投契,他还真的未必敢开口。

    既然是伯父引见,那就请张大人进来吧。谢宏淡淡的说道。他没想起来这人,也是因为张鼐到了京城后消停得很,虽然是右副都御史,但是在历次的言潮中却也没什么表现,更是没有跳出来跟谢宏作对的举动,却是个颇为识相的人。

    下官去请张大人,大人请稍候。王庸心里一松,忙不迭的应声出去了,倒像是把自己当成了谢宏的管家又或门房一般。

    王谢宏本待拦住他,可一抬手时,早就不见了王庸的身影。

    慨叹这人年纪不小,tui脚却便利之余,谢宏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转向王云道:王兄,你说的那位老船匠可还在否

    王云神情一黯,叹息道:他已经去世了,就在去年,他壮年的时候受了不少苦,这些年又唉。

    那王兄所在的那间船坞中的船匠,是否谢宏又问。

    只怕是难,那船坞地点隐蔽得很,若不是有师傅他老人家指点,我无论如何也是找不到的。而且我听说那船坞是属于当地大户的,那间大户在朝中有人出任重臣,除非贤弟你拿着皇上的旨意亲去,否则,地方官也是要敷衍你的。

    王云摇摇头,详细的解释道:江南的商家都将船坞看得极重,若是稍有不谐,怕是宁可付之一炬,也不会留给人口实,其中的工匠更是少有流落在外的,师傅他当年也是诈死脱身的。

    原来如此。谢宏心下了然。虽说这些海商不太在乎有人干扰,可走si毕竟是走si,谁也不会干得太过大张旗鼓了,就算天高皇帝远,可眼红他们的人多着呢,谁会没事授人以柄啊

    以自己跟江南人的关系,若是上门讨要,对方肯定是要推做不知的,除非抓个现行,或者直接去抢不过,单凭现在这点实力,跑去人家的主场只怕凶险不会小了。

    对方不敢逼宫清君侧,并不代表他们就老实了,若是自己真的送货上门,想来对方也会欣然笑纳。让大股人马扮成强盗之流这种老套手段,谢宏随便就能想出来一堆,而对方也都不是良善之辈,只怕手段也不会少了。

    不过也不要紧,大不了双管齐下好了。谢宏想了想,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本来就懂些原理,曾伯父也保留下来了几个工匠,原本还苦于那几人只会做不会说,也不会教,更有可能落后于江南一带的造船技术。

    可现在,又得了一个王云,事情也就好办了。谢宏自己不通细节,只知道些大概的原理,而王云既能接受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基础,显然就是董平和曾铮的翻版啊。

    那么只要耗些时日沟通传授,想必也就问题不大了,反正自己也不是一下子就要造铁甲军舰出来,只要能造出来一般水准的海船出来就可以了。技术革新这种事急不得,须得一步一个脚印的来。

    谢谢宏想得出神,连王庸去而复返,引了张鼐进来都没注意到,王庸等了一会儿,正要出声提醒时,却被张鼐拦下了。

    正如他当日在宣府对待正德的态度一样,张鼐其实也算是清流一脉,只不过清流其实本来就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本质就是这样的。

    清流初时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最早应该是见于三国志.陈群传,等到宋代欧阳修写了朋党论之后,这个概念也是彻底稳固了下来。

    在明朝,所谓清流就是名望要大,赚钱要少,所以,也只有言官最有这个资格了,别的职位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油水,言官则是只有骂人一个职责,想捞油水也捞不到。

    当然了,儒家子弟一向善于变通,他们很快就找出了名声和银子之间的等价换算关系。也就是名声大的话,无论到哪里,都会有人以结交名士为荣,不管名士们到底有没有路费,仪程都是要奉上的。

    因此,大多数清流也就是名头好听,实质上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如海瑞那样的特例虽然有,可却是少得可怜,其中也肯定没有包括张鼐。

    张鼐在宣府的时候面对正德底气是很足的,更加不会把谢宏放在眼里面,可那是因为他不是普通地方官,而是从都察院派出去的巡抚,对京中局势所知甚祥,因此才会是那么一个态度。

    等入京之后,他马上就发现了风向不对,所以无论是京郊的那场言潮,还是之后的一系列冲突,他都没有lu头,尽管他这个右副都御史,在都察院中也算举足轻重的一号人物了。

    他开始的时候有些庆幸,对于自己的先见之明有些得意,不过很快他的情绪就转变成了惶恐,等到刘大夏顾佐授首之后,他心里的恐慌已经达到了极致谢宏实在太记仇,也太过心狠手辣了。

    想起自己跟谢宏在宣府的恩怨,张鼐遍体生寒,他为难过谢宏几次,可都没得逞,按说是无妨的,可刘大夏蹦跶了这么久,还不是没伤到谢宏半根毫毛最后却是这么个下场,他又怎么能不怕呢比起六部上卿,他这个右副都御史算得了什么

    尽管他也分析出来了,谢宏杀刘大夏是有意杀鸡儆猴,震慑旁人,可事关身家xg命,张鼐还是不敢轻忽,这两日总是在军器司附近徘徊,想着要跟谢宏服个软,可又怕被当场收拾了,委实踌躇了一番。

    可倒也巧,正踌躇间却让他看见了王庸,张鼐当即便是大喜,他可记得清楚,最初自己跟谢宏扯上关系,就是因为王庸当日的一封信,否则他也不会在候德坊开业的时候去捧场,更加不会跟谢宏结怨了,至少不会那么早就结仇。

    除了同乡之谊,王庸也得过张鼐不少照顾,因此,他虽然有些忐忑,还是应了下来,等看到谢宏和王云相谈甚欢,他也是提了出来。

    张鼐进到谢宏的书房以后,也是心存犹疑的,王庸心情比较放松,觉得谢宏是在出神,可在张鼐看来,这分明就是对方在给自己下马威,他又如何敢出声惊扰

    谢宏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让张鼐体验了一把后世的学习时间,王庸的说话声他还是听到了,抬眸一看,却见人已经到了,他淡然问道:张御史,你来见本官所为何事

    下官不谈技术问题的时候,谢宏还是很能控制情绪的,他这句话语气平淡,完全听不出来喜怒之情,不过他这样的神情反倒让张鼐更加忐忑了。

    老头抬头看看王庸,又瞅瞅王云,显然是觉得这俩人在这里,不好说话,书房里倒是还有几个护卫,可张鼐本就心存忐忑,又怎么敢轻易提出那种要求。

    王知州,你且先在外面等等,本官另有安排。谢宏一般是不理会来客这种要求的,不过他见王庸自己很有些退缩之sè,也不强求。

    他已经看出了张鼐似乎有投靠服软的意思,只是不知道对方拿出来的是什么筹码,万一要是太过机密的事情,王庸也未必适合听。

    谢大人,张公实致仕之后,如今都察院正是群龙无首之局,虽然您的下院自成体系,可终究是被天下人视为一体的,若是换上了个不识相的,处处跟大人作对尽管以大人您的权威,些许宵小也是举手可平,可终究也要费上一番手脚

    张鼐想的明白,与其求化解,莫不如求投靠,既能升官又能免除威胁,至于名声和后患,那是日后的事了,若是过不得眼前的一关,一切还不都是枉然

    谢宏如今也不是原本的政治小白了,只听了个开头,他就已经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了,左都御史这个位置谢宏自己不好强上,可若是换成张鼐,资历倒是够了,而且张鼐的说辞也让他有些动心。

    不得不说,朝堂上的都是聪明人,只不过看心机用在哪里罢了,谢宏虽然没有表lu出来什么,可张鼐冷眼旁观,还是发现了谢宏想迅速稳定朝局,然后另有所图的意图,这才提出了这番说辞。

    哦谢宏眉头一挑,似笑非笑的反问道:张御史,可你我之间似乎也是敌非友,本官就算推举你上去了,又怎知日后你不会与本官为难呢

    谢大人容禀,张鼐也是老官僚了,倒也听出了谢宏的言外之意,也不知是不是升官发财的热切期盼,他心中忐忑一下就去了大半,口才不但恢复了平时的水准,甚至还更有些增进。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谢大人您如今势如中天,跟您作对本就是不智之举,何况如今的都察上院也远没法与您的下院抗衡,不过,若是新上任的左都御史跟您y奉阳违,您也不好便即动手拿他,岂不是无法让朝堂和民间的舆论统一窃以为实乃憾事

    张御史,你说的就是这些

    听得谢宏语气中有些不耐烦的意味,张鼐不敢再卖弄口才,略略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下官当然不敢用空口白话糊弄大人,此来实则有机密事要对大人讲,其实

    眼前这一幕有些熟悉啊,看来所谓士大夫的风骨,也不是那么靠得住的,谢宏在心里鄙夷了一句,然后也是侧耳倾听,听了几句,他的神情也是凝重了起来。

    这一次事情的严重xg虽然不如严嵩那次,可确实也有些棘手,看来自己就是个劳碌命,跟安享太平什么的完全搭不上边。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