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侯在线阅读 - 第六十章 徐增山

第六十章 徐增山

    说起籍籍无名,这个徐增山在士林里还真是籍籍无名。

    可若说起方孝儒,天下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徐增山则和方孝儒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还曾经打过嘴仗。

    方孝儒自不用说,乃是当年海内排名第一的大学者,而当年的徐增山正青春年少,琴棋书画无不精通,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乃是京城有名的青年才俊,在解缙这个光彩夺目的鬼才还未横空出世前乃是大明文坛一等一的领军人物。

    这件事的起因是方孝儒于洪武十五年进京应试的时候,同士林中人聚会时。正好碰到一众读书书诗词唱和,方孝儒对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十分厌恶,说过一句诸如诗词歌赋都是小道,教化、道德才是一个读书人最最要紧的东西之类的话。

    实际上,作为宋廉的得意门生,方孝儒并不是不能写诗作词,文章诗赋乃是宋门诸弟子之冠。可他生性方正刚烈,一心以天下为己任,对风花雪月的东西也看不上,轻文艺,重教化,索性就来了一个一字不作,一言不发。

    众人都觉得奇怪,问了半天,方孝儒才说:“诗词一物对国家百姓毫无益处,作之何用?不过是几个士大夫文人雅士对花流泪对月伤心罢了,反徒增笑话。”

    此话激怒了徐增山,当年的徐增山血气方刚,拍案而起,与方孝儒辩论数日,无奈还是辩不过宋廉的这个得意门生,一怒之下,负气道:“你说诗词乃是小道,与国家和百姓毫无益处,那好,我徐增山今生绝意科举,自在家吟风弄月好了,我倒要看看你方孝儒如何在朝堂之上明王道,至太平。”

    于是,在世人惋惜的目光中,徐增山拒绝参加当年的会试,进魏国公府做了大将军徐达家的族学老师。

    而方孝儒的仕途也颇为坎坷,洪武十五年中进士之后,皇帝诏对,因应答失误,为朱元璋所不喜,竟不用,遣返回乡。至于当初方孝儒同皇帝说了些什么,又为什么触怒了陛下,也没有人知道。或许要等到皇帝百年之后,《起居注》解禁之后才能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当然,在表面上,皇帝对方孝儒还是很客气的。据京城小道消息说:陛下喜方孝儒举止端整、礼遣返,谓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所谓老其才,意思是说:这人不错,还需历,等他老了,就能大用了。

    老了大用,这根本就是一句笑话。当年的方孝儒才二十出头,等他老了,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朱元璋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判了方孝儒政治上的死刑,其实,未必没有对宋廉和他门下诸弟子的猜忌之心。

    从洪武十五年到现在,一晃十四年过去了。到如今,方孝儒现在汉中府学做教授混吃等死,而他徐增山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睡眼朦胧的老者。

    此刻,在云岩寺的一间禅房内,徐增山微闭双眼,将手放在铜暖炉上,似睡非睡,一副混混厄厄模样。

    而苏州知府姚善则笑吟吟地端着茶杯,盯着挂在墙壁上的那副山水画出神。

    禅房靠窗的大案上正放在一本蓝绸****的册页,那正是此次诗会的彩头,黄庭坚手书的《金刚经》。

    看着这本《金刚经》,归照磨心中一阵乱跳,这可是一件价值不菲好东西啊。当年知府大人也是用了上五百两银子,才从一个富商手上购得。如果这东西落到我手上,以如今的行情,起码能买上千两白银。

    当然,钱算什么东西,只要有权有势,多少钱都能弄到手。

    《金刚经》固然吸引人,可如果元节能够一举夺魁,引起徐增山的注意,甚至青眼有加,对他的前程却大有好处。

    又抬头看了一眼正在假寐的徐增山,此人今年四十岁了吧,可看他模样却是满面皱纹,头发也显得花白,看起来糟老头一个。加上衣着朴素,放在人群中也毫不起眼。在他身上也看不出半点名震京城的大才子的影子。

    其实,十多年过去了,京城中能记得徐增山名字的人也不多。

    可归照磨心中却不敢有半点轻视,在徐增山来苏州的时候,他已经将此人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

    表面上看来,徐增山不过是徐府族学的先生,大将军徐达的一个远房侄子,可在以前,此人实际上是大将军的首席幕僚。

    魏国公徐达能够终老床榻,并在死后追封为中山王,而没有像李善长、刘伯温、蓝玉、冯胜那群开国元勋们被皇帝来一个狡兔死,走狗烹,未必没有这个徐增山幕后运筹帷幄之功。

    当年徐增山输给方孝儒后,绝意仕途,固然令人扼腕叹息,现在想起来,未必没有明哲保身的嫌疑。洪武十五年那一期的进士们,到如今死的死流的流,也没剩几个。徐增山又是徐达的侄子,若真进了官场,在当年那种酷烈的政治环境中未必能活下来。

    现在回过头一想,这个徐增山还真是一个鬼机灵啊!

    到如今,他虽然是徐府的族学先生,可官场的大人们都会给他几分面子。就算是袭了徐大将军爵位的魏国公****祖见了徐增山,也得客气地叫一声大哥。

    随着皇帝年事越来越高,开国功臣们也杀了个精光。这几年,皇帝的性子也温和下来,朝廷政治气氛趋于缓和。徐增山常年游走于官场之上,为****祖出谋划策,能量极大。

    这次来苏州,若能讨得他的欢心,将来我儿元节进入官场,又靠上徐家这棵大树,未必没有飞黄腾达的那一天。

    据说徐增山嗜好古人书画,见到黄山谷亲手抄录的《金刚经》后也是赞不绝口。如果元节能够在这次诗会中得了头名,拿到这本册子,往徐增山手上一送……呵呵,陈艾那厮不过是得了解纶两句品评,就名满京城。我儿若是能……

    一想到这里,归照磨面上露出了微笑。可一想到陈艾那张讨厌的脸,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牙关咬得咯吱响。

    听到这轻微的异响,姚知府将头转向归照磨:“归大人,士子们开始做诗了吗?”

    归照磨点点头:“方才花大人已经过去出题了,依徐先生的意思,以雪为题,士子们应该都已经做完了。”

    这个时候,一直闭目假寐的徐增山睁开双眼,眼珠子里满是红丝,显出异常的疲惫,声音里还带着一丝浓重的痰音:“以雪为题,如今的读书人大多埋头研习今文八股,对于诗词,却不上心。寒冷窗十年,一举高中,待到做了官,自然将书本扔到脑后,再不肯多翻一页。嘿嘿,还真拿书本当敲门砖了。却不想,读书这种事情,一来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明白事理;二来,读书本就是一件有意思有趣的东西,诗词歌赋又怎么样,其中的乐趣又有谁能知道?可叹世人都以仕进为念,以读书为苦。却不想,读书也是一件很有滋味的事情。姚大人,老实说,我对你弄的这个什么诗会也没甚期待,也不指望能读到什么好句子。”

    “徐先生说的在理。”知府笑着点了点头,说:“不过,为了弄这次诗会,我把这次府试的考生都请了过来,可说苏州年轻一代才俊皆汇于此,其中未必没有人才。”

    “人才,据我说知,你们苏州像模象样的士子都逃亡一空,能有什么人才?”徐增山说起话来很不客气。

    知府也不生气,指了指身边的归照磨:“未必,比如归大人的公子归元节七岁能诗,十岁能文,乃是城中有名的俊彦。比如吴江府的陈艾,虽然年纪大了,今年已经二十有六,可却被解纶所看重。”

    听到知府提起自己儿子,归照磨心中得意,正要故做谦虚。

    那徐增山却道:“陈艾,这人我倒想见识一下。”

    归照磨听徐增山留意陈艾,心中一团热火好似被一盆冷水当头淋下,不觉大为失望。

    知府:“徐先生,你若想见陈艾和归元节,何不随我一道出去,我苏州一府的士子可是久仰你的大名,一直盼着同你见面呢!”

    “久仰,久仰我什么?”徐增山冷笑:“这天下间,也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穷困潦倒的徐某,你苏州城的人怎么会盼望着见到我?”

    知府终于有些尴尬,轻轻笑了一声:“徐先生,今日雪景正好,要不一道出去看看。”

    “不了。”徐增山又将眼睛闭上,淡淡道:“人老了,看东西也淡。如果今日的诗会真有诗句能打动我徐增山,我倒不妨出去同大家见见。否则,一群只知道写八股,浑身匠气的腐儒,有什么可见的?”

    ……

    寺外塔下的空地上,雪已经停了。

    突然间,一缕阳光从云层缝隙中投射下来,久违的大晴天就要来了。

    没有风,也不冷,阳光暖洋洋照在身上很是舒服。

    正面的长案上,一柱线香快要燃到尽头。

    场中,士子面前的草席上都放着一张三尺白宣。众人或奋笔疾书,或字斟句酌。表情或亢奋、或忧虑,或满面痛苦,或志得意满。

    陈艾面前的纸上依旧空白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