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上将在线阅读 - 第四十一章 治国之策(二)

第四十一章 治国之策(二)

    “无双却是取笑为师,我自党锢之祸来,隐遁颍川十余年,以著述教学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而学子亦是无数,然我最看重却是公达、志才与你等三人。”

    荀爽却是看着三人,眼中甚是自豪道:“今公达、志才二人任大将军府主簿,乃是大将军之亲信,凡有大事定招其二人商议。然在我眼中,你三人之才却是胜于他二人,大汉之未来却是当交与你等手中。”

    “恩师如今贵为司空,我等身为弟子,自当佐于恩师。”郭嘉却是站起说道。

    荀爽见几人皆是这个模样,却是知道几人脾性,微笑着道:“你等三人,奉孝最为滑头,然却也是最讨我欢心。文若自小便于我之身边长大,其之脾性我自是最清楚不过。只有无双,虽入我门下,却是早已身怀大才,论起此处,我却是没有教他什么。然其之才为师亦是佩服,有大略且性不燥,通晓武艺,乃是一军之帅的不二人选。”

    “凤虽入荀师之门时日最短,亦无学习什么治国统军之道,然荀师却是教导凤做人之道,于凤观之,此方是一人之本。”

    “也罢也罢,你等终归为我学生,见你等为师亦是想到年幼之时。”

    荀爽的书房并不大,看起来却是不像一个司空位之人,整个书房内皆是一些竹简以及平时难以看见纸书。他却是拿起一份竹简递于荀彧。

    “荀师?”荀彧却是深感不解。

    “此简乃是今日各地传入宫中,言谈各地黄巾余乱之事,田地多有荒芜,加之天降大旱,税收极少,陛下却是看之心烦,嘱于我与三公共同商议解决。你等三人先且看看这份,对此事想一个对策,便作为出师之试吧!”荀爽却是闭眼养神,显然这份奏折已经让他头疼良久,如今三位大才的弟子到来,却是可以让其放松片刻。

    潘凤、郭嘉、荀彧三人对视一眼,却是共同观看此卷。

    只是此卷之内容,三人却是越看心里越是感觉凉意,虽知大汉江山已经千疮百口,却是万万没有想到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黄巾军之余众虽声势不如当年,但如今却是已经扰乱各地,青州黄巾更是已经达百万之数,兖、冀、徐、荆等州郡亦不在少数。而大旱所带之灾更是遍布各州,只有少数如同扬州徐州等靠近海河之州郡方幸免于难。

    加之虽然旱情严重,黄巾余孽又乱,灵帝不仅无休养生息之年,反倒更加大敛财之手段,各地之税不减反增,使得百姓之负担更加之众,却是无法过活。

    三人越看,眉头却是越皱,如此也怪不得荀师如此疲惫。

    “皆已看过吧!可有何对策?”

    三人心中对策自然是有。最简单的方法不过于朝廷开仓震粮于灾区,减免各地灾情严重地区之税,派强将领兵征讨黄巾,并且免去大部分黄巾部众之罪。

    然而这可能么?先不说免去大部分黄巾部众之罪,光是开仓放粮都几乎能要了各地官员的命了,毕竟几年来天灾人祸不断,即便是官仓亦是无有多余之粮食,而大部分的余量却尽皆在各地大小士族商贾手中。他等不暗自抬高粮价便已是万幸,更何况还要放于民众?

    想了片刻,荀彧却是先站出来道:“此奏中所言不过乃是三件事,一,天下大旱,二,黄巾余乱,三,天下受灾之难民无数。”

    见荀爽点头,荀彧又言道:“其一,大旱非我等可解,然可奏于陛下,使其设祭求雨,以安天下万民之心。后令各地士族放其仓中之粮,以解燃眉之急。其二,令一大将镇守黄巾贼数众之地,再派一能吏一同镇之,可解一州之急,然此亦是治标之法。其三,待士族开仓后,难民自当减少,后再迁多数难民于无灾之地,划其土地,借予劳作之工具,滋养于其,使其以收后之物偿还。只是此三者皆是难度极大,且耗费财物数量亦是不在少数。”

    荀爽转而看着郭嘉与潘凤二人,显然便是再等二人之言。

    潘凤亦是知道迟早要说,便接着说道:“文若之言却是甚有道理,只是所行起来却是难度极大。”

    “不过亦不无所行之可能,只是需要给众人一定利益。”郭嘉接过说道,“陛下爱财,这几乎是众所皆知之事,然要陛下将财散出却是绝无可能,只有于士族手中所取。”

    “我荀氏为颍川大族,财物却是不少,然天下难民之数如此之多,仅凭我荀氏一族却是决计不够。”荀彧听罢亦是皱眉深思道。

    “人之所求,皆为利也。要其士族之人将财物交出,若是没有等同之利,又有谁人肯做?”潘凤却是心有定计,言道,“文若,若是财物与名留千古,你却是会选何种?”

    “自是名留千古。钱财之物,身不带来死亦带不去,留之何用?”荀彧想都不想便答道。

    “无双可是意图以名换利?妙极妙极!”郭嘉却是想到其中道理,拍手而道。

    “如何可换?”

    荀爽自认非贪图钱财之人,然著书育人许久若是没有所求亦是无有可能,天下读书之人可不为才,这名却是尽皆所求之物。只是不知潘凤所想以名换物却是如何去换。

    “荀师勿急!以凤观之,天下诸士族之人,所求之物无非财与名二字尔,即便寒门子弟亦是所求如此,然比之财,于士族之人眼中却是更重名声,若是能以财换名传千古之名,其定当视钱财如粪土。”

    潘凤所想却也是简单,你士族的人不是喜欢名气么?无论四世三公又或者其他什么的都是一个名而已,那么就给你名!只不过这个名却是要用钱去换,而且是大笔的钱。

    “荀师可上奏陛下,于洛阳城中设一国贡碑,后以天下百姓受难为由,募士家大族之才,后记于其上,以供后世瞻仰,并广告于天下百姓,播其各士族所献之才,如此一来,却是可将所获之财物用之于受灾之民。”潘凤稍作停顿便又解释道。

    “妙!妙啊!”荀彧亦是如同郭嘉一般拍掌而道。

    荀爽稍作思考便觉得此计十分之好,却是可解如今燃眉之急。

    “然此法恐亦是对陛下好处不大,只会让士族在百姓中名声日显,却是对天下无有好处,想来陛下不会同意。”只是郭嘉再一思考便皱眉道。

    潘凤早有应对之策,言道:“因此,所获之物却是不能全数用于百姓,可于中十取其五,献于陛下,如此想必陛下便不会反对。”

    荀爽沉思片刻便是只有如此,虽所得之物无法全数用于受灾之民,然对于当今天子,也只有如此办法,只是如此一来士族之名必定大涨,却是于大汉无益,却无有两全其美之策。

    大汉有如此爱财之天子,何其不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