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李治在线阅读 - 第十章 搅乱朝局 红得发紫

第十章 搅乱朝局 红得发紫

    当皇帝李世民的仪仗走近,李世民看到了李氏族长那张猥琐的老脸,又看到了李氏族长身后的那几位平民打扮的老者,突然就明白了这几位老者的身份。只是连李世民也想不到,他们这几位竟然私下里教了这么多弟子,现在这些弟子还各个都成为了朝廷的大将军。李世民也看到了悄悄退后,站在几位老者身后,一脸无辜的李治。李世民心想,这几位老者能聚拢这么大的一股势力,估计连李治也没想到吧。突然李世民听到,尉迟敬德好像发现了什么,大吼一声:“什么?我竟然和程咬金这个无赖是同门师兄弟?”

    众文臣心中暗道:“这得多么奇葩的老师,才能教出这两位。一位性格憨直,说话都不会拐弯的;一位无赖无比,无耻到家。”

    众武将急忙朝身边看去,当军中第二号人物,英国公,骠骑大将军李绩发现军中第一号人物李靖的代言人,和自己争斗多年的邹国公张公瑾,竟然站在同一名老者的身后时,表情很精彩。

    众武将沉默之后就是:“你是哪一年跟着师傅学艺的?哎呀呀,我比你早几年,我是哪一年跟师父学艺的。”

    之后就是一片拜见师兄,见过师弟,以后咱们师兄弟可不能再如何如何,要齐心协力啊。师兄说的是,自当如此。

    当军中第一号人物,代国公李靖看到军中二号人物李绩搂着自己在军中的代言人张公瑾,两人大谈师兄弟情分时,眼睛一阵抽搐;当众文官看到,卢国公程咬金搂着鄂国公尉迟敬德说:“尉迟师弟,以后要多听师兄的话,谁要敢欺负咱们师兄弟,咱们就一起揍他。”看着尉迟敬德连连点头的样子,众人心中一阵胆寒;当众人听到,山东豪族,郑氏族长、左武卫大将军郑仁基,对吴国公秦琼喊着师兄,对着陇右贵族名将、邢国公、右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喊着师弟时,都感到很诡异。

    所有官员心中暗道:“看来朝局要变啊。同门师兄弟,这得是多么亲近的关系呀,而且这些同门师兄弟的老师还都在,再像以前彼此跟斗眼鸡是的,他们自己做不到,他们老师也不会愿意啊。。。”李世民也很头疼,但是依然态度恭敬的对着几位老者躬身行礼,然后请几位老者先行,之后自己带领群臣一起参加大朝会。

    长安,皇宫含元殿,李世民端坐龙椅之上,接受文武群臣、诸蕃使节、各国使臣的觐见。群臣第一排,那几位平民打扮的老者端坐于皇帝专门赐予他们的座椅上,显得很另类。李治排名第三站在太子承乾、魏王李泰之后。李治心想第一次走上政治舞台,虽然闹得有点儿大,但是毕竟也算闪亮登场了。文武百官、祝蕃使节、各国使臣也知道了大唐朝堂上晋王李治也是一位人物,政治潜力巨大。

    朝拜已毕,只听江夏王、李道宗上奏道:“今晋王殿下业已成年,其志向、胆略、文采、武学均是上佳,望陛下予以重用。”众大臣、使节都是玲珑通透的人物,再联想到河间郡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等陇右李氏皇族重要成员,上朝时,是站在李治身后的,纷纷明白陇右李氏皇族已经投靠晋王李治,成为李治背后的势力。

    李道宗话音未落,只见太原留守、两朝重臣高士廉奏道:“晋王殿下治理晋阳有方,有为政大才,愿陛下予以重用。”

    “臣等附议。”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重臣纷纷附议。众大臣愣住了,这阵势可是代表整个关陇贵族向晋王示好啊。

    众大臣尚未来得及多想,只听山东豪族王氏族长奏道:“臣听闻晋王殿下已年过十五,却尚未婚配,今我王氏有一女,名晴,相貌出众、举止典雅、礼仪周全,希望能和晋王殿下结为连理,愿陛下成全。”

    “臣等均见过此女,确实才貌双佳,望陛下应允。”山东豪族其他族长齐声说道。“联姻,这可是山东豪族的惯用手段,这阵势莫非整个山东豪族也打算成为晋王李治的势力。”

    “这位晋王殿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怎么从军方到关陇贵族,再到山东豪族都争相拉拢、示好他?这位晋王殿下恐怕深不可测,不然也不会让这么多大势力争相投靠?以后不但不能得罪,而且还要多多示好。”众大臣心里想。

    而李治却在听过王氏族长的奏表后,惊呆了。“我年龄刚过十五,虽然按照唐朝来说,算是成年了,如果按后世计算,还是个未成年人。那个王氏族长说的王氏王晴,莫非是史书中李治的皇后——王皇后,后来被武则天害死的那位?”

    正在想时,只听又有人奏道:“臣也希望陛下能重用晋王殿下。”众人一看,发现竟然是曲阜孔家的传人,当代孔家族长,国子监祭酒孔颖达。

    众官员吃惊的说:“曲阜孔家做为天下读书人的圣地,不是从不插手政事吗?这次怎么破例了?”

    李治心里估计,可能是太极殿宴会时,自己的表现,还有村村立碑,刻写有标点的《四书五经》,普及《百家姓》、《千字诗》、《三字经》等,有利于儒家教化,所以孔家才会支持。

    皇帝李世民看着跪倒在地的各方势力,下诏:实授李治并州都督一职,加封李治为右武候大将军。王氏族长的奏疏,皇帝不好今天当面驳回,便交由李治自行处理。

    大朝会后,晋王李治之名通过参加朝会的地方官员,诸蕃使节、各国使臣,传遍全国,传往周边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