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蒙古高原梦在线阅读 - 第7章 召庙

第7章 召庙

    李北进说:“太清宫是道教最有代表性的了,其它道观先不再去。满都拉图,这里离大召不远,我们就接着看寺庙,看完寺庙看清真寺,最后去看教堂。”

    太清宫到大召,将近4公里,刚好经过中山路。

    中山路与通道大街一样,是呼市最繁华的两条商业街了。

    中山路很多宽阔,两向六车道。

    不过,与南方的道路不同,中山路的非机动车道特别地宽。一般的城市非机动车道不过是一个机动车道宽,呼和浩特的非机动车道,起码有二个多机动车道宽,李北进的自行车跑在非机动车道上,是飞快流畅。

    满都拉图也不知道为什么呼市的非机动车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宽。

    李北进觉得这个经验要好好总结。

    在中国,毕竟有大量的人收入还不够高,非机动车还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很多城市现在的城市规划,考虑的重点都在机动车身上,根本没有充分考虑非机动车的需求。

    但无论如何,对李北进来说,都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体验。

    “呼和浩特被称为青城,同时亦被称为召城。”满都拉图说。

    呼和浩特拥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是名副其实的北方宗教中心,其中尤以大召寺、席力图召闻名,大召寺为诸寺之首。

    所以清朝时期有人用“庙宇林立”、“殿宇雄壮”、“比拟佛国”来形容这里的召庙之多。

    呼和浩特寺庙加起来,大约有一百三十个左右的。

    这个数字报出来,李北进也是大吃一惊。

    “大大,无锡有这么多寺吗?”满都拼图问。

    李北进说:“唐代大诗人杜牧有一首《江南春》,我给你背诵一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个南朝,说的就是今天从南京到无锡、杭州这一带地方。”

    满都拼图说:“这首诗我也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想想都人兴奋。”

    李北进说:“南朝佛事兴盛,宋、齐、梁、陈的皇帝,个个念佛。无锡目前现在的大大小小的寺庙,总共有137个。”

    “哇!那与呼市是有得一拼啦。”

    “从全国性的影响上来说,呼市佛教可能还没有无锡的影响大,因为无锡有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佛教中心,那就是无锡灵山大佛了,每年的世界佛教大会,都是在无锡举办。”李北进回想起无锡举办佛教大会时的盛况,也是感慨。

    满都拉图说:“我一直以为呼市的寺庙应该是全国省会城市寺庙最多的了原来还不是。”

    “这其实也不奇怪,南方人口众多佛教信众也多。北方人口少。你去普陀山看,那里寺庙更多。比较一下吧,无锡市目前常住人口近60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接近1000万。可是呼和浩特全市只有280万人,市区人口最多也不会超过200万人,这还是现在的人口。清代呼市双城人口最多不过四十万人吧,有这么多的寺庙,足可见佛教对当地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了。”

    满都拉图说:“有清一代和民国初年,内、外蒙古都是全民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特别是外蒙古,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有人出家当和尚,所以寺庙非常多也是正常的。”

    不一会,两人就来到了大召寺。

    大召寺,也叫无量寺。

    大召寺与塞上老街、阿拉坦汗广场、九久古玩街等合在一起构成一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也是呼和浩特市内人气最旺的一处景点。

    大召寺的建筑特点虽为藏传佛教寺院,但却使用了汉庙的布局,各种殿堂应有尽有。

    大召寺门口是阿拉坦汗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大雕像,从远处看,李北进乍以为是成吉思汗雕像,走近才知道是阿拉坦汗。

    满都拉图说:“阿拉坦汗就是历史课本中说的俺答汗,他的王妃就是著名的三娘子,她劝夫君与大明修好,中蒙实现通贡互市,传为佳话。”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城池。

    阿拉坦汗兵围北京,以兵逼市。

    正象阿拉坦汗给明朝皇帝的奏折上说的那样,没有物资,蒙古牧民冬天人畜大量冻死饿死,就只有打仗抢掠才能生存。

    战争以双方各退一步收场:明朝开放边境口岸,阿拉坦汗称臣朝贡。

    这也是一个趣谈,进攻的占优的一方主动退兵,还来了个称臣朝贡。不知道明朝君臣当时对此是如何想?

    于是在三娘子的主持下,万历三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赐名为归化城,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市。

    明朝需要来自北方的安全,北方草原需要来自南方的物资。

    有时候,双方要互相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并不一定需要打仗。

    明朝和蒙古国在进行贸易往来之后相处的十分融洽,同时也加强了两个地区的文化联系,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向上发展。而最为明显的好处则是两国之间的战争停止了,两个地区的民众得以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里。

    阿拉坦汗与明朝之间保持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

    “召”在蒙语中就是“寺庙”之意。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始建于朝万历七年。

    大召寺的珍藏品极为丰富,有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和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

    数百年来,大召寺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占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

    整座寺院座北向南,主体建筑布局为“伽蓝七堂式”。

    从中轴进去,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配殿、厢房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乃琼庙、家庙等。

    寺院外面还建有环绕召庙的甬道及东西仓门。

    在山门正中檐下悬挂有一块横匾,上书“九边第一泉”。

    这块木匾上刻行书字体遒劲俊逸、笔势如飞,是呼和浩特名匾之一。

    相传这块匾系清光绪二十九年大召扎萨克达喇嘛募缘修葺大召和玉泉井时,当地四百多家商户集体向大召敬献的。

    匾文由呼和浩特三大商号之一大盛魁的帐房先生、山西榆次人王用桢用棉花绑在木棍上蘸墨而书,这种写法称为棉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史料价值也很高,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说到这“九边第一泉”,是就大召牌楼南边的玉(御)泉井而言。

    历史上,明朝以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北方九处军事重镇为“九边”。

    这“九边第一泉”的意思也就是说归化城之玉泉井,在九边一线众多的泉水中是居于首位的。

    不过从这里,大家也可以明白,到明朝时,中国的北部边疆,还是以长城一线为界的。

    大雄宝殿为寺内的主要建筑,采用了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整个殿堂金碧辉煌,**肃穆。

    天王殿里供奉的是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在民间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王国里名气最大的神将。

    他们四位居天王殿中享受供奉,其名称及形象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增长”指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保持佛法;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广目”意为随时观察世界,保护人民。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持神鼠—银鼠;“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北方多闻天王在印度神话中又是财富之神,故其在四大天王中信徒最多。

    在中国的寺庙里,四大天王不仅形象被彻底汉化,且都是中国古代武将打扮,并被赋予独特的寓意,即“风调雨顺”,暗示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反映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在菩提过殿前的西面配殿里供奉的是无量佛,东侧配殿中供奉的是长寿佛。

    这里所说的无量佛和长寿佛都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藏传佛教认为阿弥陀佛有两个化身,一为“无量光”,一为“无量寿”,其左胁侍为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是中国民间最被人们信奉的佛之一。

    佛教信徒经常念诵的“南无(nāmō)阿弥陀佛”,指的就是阿弥陀佛。

    “南无”有“致敬”、“归命”之意,整句的意思是“礼敬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

    诵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表示一心皈依于阿弥陀佛。

    在佛教中认为这句话中包含着众生一心信仰阿弥陀佛的信心和阿弥陀佛愿救助众生的神奇效用。

    西方为日落之地,象征万物归宿,佛教中以西方为亡灵之妙境。

    如果信仰者长期诵念“南无阿弥陀佛”,死后便可以往生西方净土,许多游人香客都到此殿中来祈求长寿和平安。

    过了菩提过殿便是大召的经堂。

    经堂的正上方檐下并排悬挂着释迦牟尼生平画像十二块,用十色彩绘而成,画工精细。它的左边墙壁上绘制有“六道轮回图”。

    喇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幼小时因无力自理、自卫而痛苦;青年时因堕入情欲而痛苦;老年时因无力自食、精神颓废而痛苦。

    因此,“虚幻”是万物之本源。

    喇嘛教认为众生灵应该包括人类和一切动物以及鬼怪等,继而将众生分为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此六道中,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又称“三恶道”、“三涂”。

    《六道轮回图》的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画面中心部分是一个圆轮,它由一只大乌龟所抓执。画面的中心圆中,画着一只鸡、一条蛇和一头猪,分别代表贪、嗔、痴三毒,说明六道轮回的根本因缘在此。

    右上方也有代表四圣谛的“图说”:道谛,有很多修行人驾着祥云走向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宏伟宫殿;灭谛,画着释迦牟尼佛用右手指着日、月,表示离苦得乐的灭谛清净;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苦谛,佛说世间有苦难,人生苦乐无常。

    整个经堂面积共552平方米,高14米,由38根粗大的柱子支撑,墙壁上绘有经典的佛教传说故事。

    中间的便是喇嘛们诵经的地方。

    喇嘛诵经时所用的器具,有大小鼓、大小号、铙、大小钹、锣、海螺、笙、管、唢呐、摇铃、碰铃、叮叮当、钹鱼等近20种。

    最北面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座位,在大召被改成“帝庙”前是呼图克图活佛的坐椅,以后就变成了空位,意思是为康熙或他之后的清朝皇帝准备的听经龙位。西边坐本召扎萨克喇嘛,东边坐达*赖喇嘛。下边的绺子(最多时达到八绺)下也由固定职位的喇嘛就座,以后才是小喇嘛的座位。

    正是佛教里面渡人渡已的思想,让它有了广大的信众,也就有了成长的土壤。

    有趣的是,在寺里,李北进还看到金塑的露乳露点的观音,这在别处寺庙,特别是汉传佛教寺庙中,那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以李北进的见识之广,也从没有在汉传佛教的寺庙中见过。

    这也是藏传佛教与蒙古民族结合后产生的一个变异。

    还有千手观音,也是全身金银珠宝。

    满庙尽带黄金饰,如果用两个字评价:奢华!

    李北进还看到,寺内所有的匾额上,都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这是蒙古寺庙的特有特色。

    为什么要建大召寺呢?李北进问满都拉图。

    满都拉图说:“十六世纪时,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信奉格鲁派藏传佛教(即黄教)。为了迎接三世达*赖到内蒙古地区传播宗教,根据1578年在青海仰华寺大法会上的许愿,阿勒坦汗于1579年在呼和浩特修建起了当时蒙古地区第一座黄教召庙,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召,明朝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因为寺内供奉银制的释迦牟尼坐像,民间也曾俗称银佛寺。

    “1586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在这里传法讲经。”满都拉图说。

    在大召寺,李北进第一次搞明白了喇嘛和和尚有什么区别:“喇嘛”二字系藏语的译音,是喇嘛教中对僧侣的尊称,汉语为“上师”的意思。

    作为藏传佛教僧人的喇嘛与我国内地的汉传佛教僧人的和尚都是奉释迦牟尼为鼻祖,因此他们同属于佛教僧侣,民间也有“喇嘛和尚不分家”之说。

    都是不同地区的区域性的称呼。

    在大雄宝殿里,李北进看到了三尊佛。

    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竖三世佛:它是指代表过去(前世、前生)、现在(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种时空世界的佛,因为这三种佛在时间上是上下相连续的,故称为竖三世佛,即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居其左侧,未来佛弥勒佛居其右侧。

    释迦牟尼是佛教始祖,亦称“世尊”、“大雄”,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必然供奉。

    释迦是种族名称,牟尼意为明珠,比喻圣人释迦牟尼即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他释迦牟尼的原名是乔达摩·悉达多,其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南部与印度边境接近的提罗拉科特)的国王。相传,释迦牟尼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到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禅定。后至尼连禅河附近林中独修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一米,身形消瘦,犹若枯木。后来,他又到菩提伽耶著名的菩提树下进行禅定,苦苦思索解脱之道,终于大彻大悟。当时他35岁。

    大召寺建成到现在,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几经沧桑,但大殿内的木制结构仍保持明代的原样,结构也完好无损,殿内采用减柱方法,以扩大空间,使其有宏伟之感。

    因此大召这座明代木结构建筑,作为呼和浩特最大、最完整的带有鲜明、浓郁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召庙,引来了中外游客和建筑学界的青睐。

    李北进一边参观,一边思考佛教为什么有够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同时也对满都拉图深厚的佛堂修养,颇为赞赏:这个年轻人,是个很好的苗子。

    大召寺斜对面就是席力图召,与大召寺齐名。所以,李北进看完大召后,来到了席力图召。

    席力图召也是呼和浩特市内比较大的一处寺庙。

    它也是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北京的雍和宫一个类型。

    因相对其占地规模小,席力图召也被称作“小召寺”。

    相对于大召寺的喧嚣和浓重的商业气息,席力图召更显得安静平和。

    这里有蓝天、飞鸟、彩旗和石塔,时淡时浓的香火味,配合着奇特的藏式建筑风格,让人心中唯有虔诚与平静。

    看完了大召与小召,李北进对呼市的寺庙,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