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洪水破城
几名熊人大公又是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基辅女大公叶卡捷琳娜叹气着说:“事到如今,互相指责也没什么意义了。不过我很怀疑,色萨利远离前线,敌人真的有可能派大军袭击这里吗?如果来的是一两万人,我们根本不怕,哪里用得着什么东罗马援军?不如干脆派人跟他们说,我们自己就能守住色萨利,让贝利撒留回去吧。” 彼得大公冷笑一声,说:“你以为贝利撒留能让你呼之则来挥之则去,那么容易打发吗?” 伊凡大公摸着腰间的长剑,阴森森地说:“要不,等贝利撒留来了之后,我们找个机会暗中把他干掉,然后将责任推给奥林匹亚人!” 彼得大公身旁的大将苏沃洛夫一听这话,顿时吃了一惊,连忙劝阻道:“此事万万不可,万一行刺失败,只怕弄巧反拙!” 伊凡大公瞪了苏沃洛夫一眼,这老家伙在十多年前的一场战争中曾被贝利撒留打得大败,心里自然是惧怕对方。不过话又说回来,他自己也没有信心能够干掉贝利撒留……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一名熊族将领忽然从外面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大声喊道:“不好了!!海啸!大海啸来了!!” 海啸?什么意思?几名熊族大公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 将领喘着气跑到大公们的面前,满脸焦急地说:“有海啸正从大海那边冲过来!那洪水一眼看不到边,浪头比拉里萨的城墙还要高,根本无法抵挡!请阁下们立即撤离到城北的山头上,否则海啸一旦冲到,后果不堪设想!” 大公们这才算听明白了。原来是有洪水!可那究竟又是怎么回事,他们面面相觑,心里疑惑无比。这会不会是搞错了。拉里萨城离海边有二十公里,到底是什么样巨大的海啸才能威胁到城里的安全。简直就是无法想象! 然而形势已经来不及让他们多想了,就在此时,众人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隆隆响声,大地仿佛在微微颤动着。这种感觉,就好像天崩地裂前的预兆,四周强烈的压迫感,就连空气也凝固了起来! 三位大公都同时变了脸色,纵然他们见多识广。也未曾遇到过这种危机。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这天早上色萨利的海面还是风平浪静,为何无缘无故会出现这样的滔天之灾!即使他们能侥幸避过洪水,但城内还驻扎有数万大军,数之不尽的军用物资,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调动,这到底该怎么办?! “请赶紧撤离吧,再晚就来不及啦!”将领连声催促,急得直跺脚。 无奈之下,莫斯科大公彼得首先站了起来说:“好吧。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还是去城北的山头上躲一阵吧。” 说完他又转过头来对身旁的大将苏沃洛夫道:“我们先走一步,你尽量召集部队往山上去。能救多少是多少。” 说完彼得便带着几名侍卫转身快步离开。既然莫斯科大公已经带了头,剩余的两位大公自然也不会坐着等死,他们对望一眼,也带领手下跟在彼得的身后向城北方向走去…… .................................................................................................... 约二十分钟过后,伴随着轰隆隆的奔流声响,一排如同山岳般的滔天巨浪带着极为惊人的恐怖声势冲到拉里萨城外,浪头的最高处甚至比城墙还要高出数米! 看到这末日般的情景,城墙上的斯拉夫熊族战士们简直吓得目瞪口呆。这样的天灾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之外,个体的力量在这高达数十米的海啸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惊惧万分熊族战士就连逃命的勇气也丧失了,只能颤抖着纷纷跪下。向惩罚他们的光明神祈求原谅。 这样的祷告自然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眨眼之间。滂湃的巨浪已经‘轰!’一声狠狠地拍打在城墙上。紧接着,熊族战士们便绝望地看到无法承受巨力冲击的大段城墙如同鸡蛋壳一般瞬间被撞得粉碎!
洪水咆哮着从缺口中汹涌而入,越来越多的城墙在撞击之下崩塌,无数驻守在城墙上的士兵惨叫着掉落激流之中转眼不知去向,至于在城墙之下守护物资的战士更是被洪水如泰山压顶般拍下,撞得粉身碎骨! 幸存的战士被这惨烈的一幕吓破了胆子,他们惊叫着四散而逃,纷纷向城北高处跑去。但城墙此时已经被冲得四分五裂,没跑两步之后,城墙上的战士们便绝望地发现前方已经被海啸割断,没有了去路,只能站在原地等死!而城墙下的战士则虽然拼命逃命,但速度却远远比不上奔涌而来的洪水,一群接一群地惨被吞噬! 拉里萨城北的高处,有一个能俯瞰全城的山头,山顶修筑了一座城堡,是历代矮人王紧急避难之所。 当莫斯科大公彼得、诺夫哥罗德大公伊凡、基辅女大公叶卡捷琳娜,以及一众大臣将领急匆匆地赶到山腰的时候,惊天动地的巨大海啸已经破城而入,汹涌滂湃的洪水令无数来不及逃跑的战士葬身海底,沿路一切建筑物皆被摧毁。激流声如同轰雷般连绵不绝,大地也因洪水翻滚而颤抖不已。 几位大公脸色苍白地看着眼前这地狱般的景象,浑身只感到冰凉无比,脑袋一片空白,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仅仅半小时前,拉里萨城内外还是一片风平浪静,然而眨眼之间,竟然惨遭如此末日般的浩劫!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就如同战士们临死前高声呼喊的,是光明神震怒之下对他们的惩罚?难道他们参加这次战争,真的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