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在线阅读 - 第16章.刻苦

第16章.刻苦

    尽管宏约深美是四个字,但我一直认为这其实是三个阶段。

    最后一个美字是前三个阶段完成后达到的最终效果,这个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前三个阶段的努力程度。

    也可以说前三个字完全是为这最后一个字服务的。

    和很多人单纯喜欢把享受过程挂在嘴边不同,我一直认为只有明确了目标的过程才有意义。

    因为只有明确了目标人才能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把控过程。

    比如美之前这三个阶段最难的应该就是这个深。

    因为在宏的阶段我们只要求见多识广就可以了。

    所以对一些东西是可以浅尝辄止的。

    但经过深思熟虑约完后,下一步的求深就唯有刻苦了!

    这是绝对没有捷径的。上文我已经把自己归纳出来的深分成了八个要点,深入生活、取舍素材、刻画神情、强调动感、知晓透视、理解解剖、注重色彩、突出主题,并在这八个要点前每个都加上了深入两个字。

    深入生活

    这是一条放之所有的艺术形式而皆准的真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闭门造车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所以我把这条放在了首位。

    路遥说过,生活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至于每个作家如何占有生活,这倒大可不必整齐一律。

    2021年,为了创作《我家小园我家菜》系列,我一改晚起的习惯,连续多日6点多钟爬起来去远望早市搜集素材,背着照相机穿梭在拥挤的人群里,捕捉那些精彩的动态和场景。随着相机里素材的增加和每天写生的积累,慢慢的人物形象越来越丰富,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顿悟了董哥总说的我的构思总是不像一幅作品的根源所在,这个时候我自己才感觉和原来的自己比起来已经是真正的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了。

    董哥在教导学生上是真的有方法,他一直没有明确和我说我的问题要怎么改正(尽管这在他看来只是一句话的事儿),而是慢慢引导,最终让我自己明白了,而思考后明白的这些才是真正属于我的东西。

    得遇名师之幸!

    取舍素材

    在上一章中关于宏约的理解里我已经详细写了为什么必须要大量收集素材并且已经大量收集到的这些素材并不能自动变成优秀作品,这里就不再重复论述了。

    只是再次强调一下,这个过程极为重要,一定是用头脑反复取舍而不是光凭眼睛。

    这些就是上一章我提到的先取阶段的在早市上收集到的场景归来后我画的一部分线描稿!对很多专属于早市的细节上的东西,比如一把早市卖菜人用的小椅子,装柿子的纸箱,装菜的三轮车,驮着香瓜的自行车,传统的杆称,逛街的男士和卖菜的女士以及买菜的老人背的包拖的小车的不同等,特别是行人手提的装着蔬菜的塑料袋,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刻画!

    刻画神情

    从接触人物那天开始,我就对那种无论画的多像但刻板无表情的作品不感兴趣。

    我始终认为,人物画就是要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来。这并不是受《人体结构》那本书的影响,而是我一直觉得,就是应该如此。安德鲁.鲁米斯在他的《头手素描》一书(这是我近些年少见的买的原价书)中对人物的神情做了进一步的建议,建议尝试一下络腮胡、山羊胡、高低粗细各异的眉形、大鼻子、小鼻子、前突的下巴等等。他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试验方法,但我现在还没那个水平。

    他的方法是这样的:随便写几句,对这个人物做一番文字描述,然后根据这段描述画出其面貌。接下来,请别人给你一段人物描述。再尝试着画一画。这种训练意味着,你在素描学习的初期就可以开始像画家那样进行艺术创作了。这种方法真的很好,对学习人物,抓住人物特性,画出有血有肉的灵魂极为重要。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看一本书后,发现书中的插图并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那就说明我们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没画出来,说明这个插画家是失败的,要不他画技不行,要不他文学修养不够。

    这种情况在影视作品中也常见。我们看过一本书,然后再去看电影或电视总觉得里边的人物演得不像,那就是每个人读完书后心目中都会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形象,只不过画家能画出来而普通人画不出来而已,但影视一演出来,就会立时发现不像,不是我们心中的形象。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多努力尝试这种训练,肯定和一开始的猜我画谁一样,画的不像,慢慢加油,总会像的。

    这张就是安德鲁.鲁米斯在他的书中随手几根线画的神态。

    这张几块笔触就画出了灵动的人物让我当年极为痴迷!我还在书的前言后写下了如下的感慨!这样的感慨一次就够了,我总不能80多的时候再写,30年前,当我50多的时候如果继续坚持下去......那就可悲了。

    强调动感

    上学期间,我就从从安德鲁.鲁米斯那本《人体素描》里我学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动势,比细致精确更重要”。其实我发现,人有许多爱好和习惯都是受第一次触动印象最深。这里我用了触动一词而不是第一次接触。书上写的1996年1月18日肯定不是我最早受到触动的日子。

    我可以肯定地说是80年代末我还在上学的时候。

    从那时候起动势就和神态一起被我放到了重要的位置,直到今天我更加明白了这句话的重要性。

    知晓透视

    在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很早就有一些朴素的透视原理。南北朝时期,王徽在《叙画》中说过“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相传是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说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

    虽然中国画的透视要求和西方比起来要弱很多,但是要画好一个大的场景,透视知识仍然必不可少,否则画面就会出现违和感,这就要求必须要研究透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画面中。

    按我对透视的理解,我认为透视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如何在二维的平面画出三维的立体形象。

    当年理解上面这张图费了很多脑细胞。

    我有一本购于八十年代的带着强烈时代感的透视书我学的很认真,里边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我基本上全画过了,还认真做了笔记。

    去美院认真上课学透视。当年夫人在这张图下嘲笑我:“这是制图内容,机械制图,纯理工科,你们会傻子一样的!”

    天蝎座表示一个表情都不会忘记的记下了。

    直到写回忆录的这些天,透视学习也仍然没有放下,网课老师教了我们画别墅和汽车,当时上课的时候我就觉得老师教的这个房屋和汽车不对,然后自己一点儿一点通过辅助线和当年学过的透视原理,画了两个完全精准的透视图。

    这点受董哥影响,平时我也一直和学生强调,不要迷信老师教的也不要迷信书上的画,要敢于用自己的知识去发现错误,然后改正。

    理解解剖

    对于我来说,这个是最难的,得系统去学。

    我曾跟着美院老师上了一个学期的人体解剖课,尽管只有几周的课程,但老师讲得特别好,受益匪浅。

    但一段时间没有巩固,加上年纪不饶人,忘了不少,画的时候还得继续学。

    如果说素描我受安德鲁.路米斯影响较深的话,那么解剖课我的偶像级人物就是glennvilppu。我看过无数次他的视频,尽管这个头骨还没彻底弄明白,但这套视频绝对是要经常看,反复看的。

    只有把透视弄清楚了,画人物才能得心应手!

    要不总会有缺陷的!

    就像前一时候我临摹董哥画的手,怎么看都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就是对解剖结构的理解上的差距。

    没有什么捷径!

    继续学!

    注重色彩

    色彩是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的,但生活中的色彩和绘画里的色彩是不一样的,这里有一个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

    就是这个色环。

    这里面说的原色是不能用其他颜色调合产生的,间色是可以用两种原色调合出来的,复色是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调合出来的。

    再科普下去就变成教材了。

    绘画中的色彩讲求的是协调。

    这个是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去掌握的。

    以前我调绿色时,只会用藤黄加上花青,后来在董哥画室时,看到他有时候画的绿需要五六种颜色调配,显得极为好看,这里我说的好看不是艳丽,而是画到画面上和周围的环境显得特别融合。

    这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看到一本色彩的书,记忆深刻的是上面说飘动的红旗色彩是极为丰富的,昨天找了一下,没找到那本书,但印象是极为深的。

    因为书上说画红旗的时候不能只调红色,这对初学绘画的我来说自然是不可理解的。

    所以记忆深刻。

    还是继续苦练吧!

    突出主题

    初学画画的人有个习惯,总是想把画面上的所有东西都尽可能画得极为完美,认为这才是一幅好画。这个错误基本上绘画者本人是意识不到的,只有经历过有人指点,才会改正。当年董哥在画那张《好日子》时,最初那个最右边的女士的毛衣画的比现在好看的多,色彩也漂亮,后来董哥第一时间在色彩中加上深色,然后继续画,我极为不解,说这毛衣不是画的非常好看吗?

    董哥解释道,她是后边的人物,不能抢了主体。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实有许多道理都很简单,难的只是没有人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告诉你罢了。其实我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年罗丹雕塑完成巴尔扎克后,所有的同学都惊叹手漂亮、完美,当更多的人赞美后,他拿起斧头砍掉了雕像的双手,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这是主要内容,现在那双手突出了后,人们只会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他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现在这座雕塑仍然陈列在法国巴黎艺术馆里。但明白是一方面,实践又是一方面。所以还是那句话,好的老师太重要了。

    另一位我曾经有幸跟着画了几天油画的董宝臣老师,也是高手,这是一个真正喜欢艺术的人,他曾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认同,他说画画,只看书是画不出成绩来的,必须要有好的老师带。所以,在董哥工作室看他画《好日子》的那段时光是进步最快的时候。在那里我明白了如何对素材进行取舍,明白了如何去提炼素材,明白了了如何让素材服务主题,明白了如何能不让枝节影响主体,明白了如何画出一张打动人的好画......

    当然只是明白了,远没到学会的程度,也就更谈不上掌握了。

    明白了以上的八个方面并不代表就能画出一张好画。

    要想深,勤奋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在《素描基础》一书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学习画画,就是画,再画,接着画。2020年11月19日。

    继续画吧!没有捷径!

    毕竟安德鲁.路米斯还在他的书中给我留了一道作业:“约翰是个大块头,瘦骨嶙峋。粗而蓬乱的眉毛下,一对深陷的眼睛。颧骨下方,腮帮子也瘪瘪的。他鼻子大,下巴宽。虽然头顶毛发稀疏,但耳朵周围和后脑处的头发到了很浓密。他长了一对小眼睛,又黑又亮。”要求根据这段描述,试着把约翰画出来。好吧,我努力!

    艺术大师贾平西在他的《贾平西咸扯蛋》(非闲)一书中说过:能画像一个张三,就可能画像一百个李四,在李四之前不知道没画像几千个王二,所以在张三的每一笔里都有王二的汗。

    所以为了后天能画像安德鲁.路米斯给我的作业-约翰,今天的我依然在努力画王二......

    为了我的目标!继续加油!

    这两天夫人在努力学习古筝,自言笨鸟先飞,我告诉她后边还有三个字。

    其实我们都是笨鸟。我已经先飞了很长时间了,但依然没有入林。

    未来的日子还得继续飞。

    什么时候把她弹的境界画出来,我就厉害了!

    我和夫人一起加油!